走进美丽的湘西德夯苗寨

2019-09-19     心好懒人

德夯苗寨,苗文deut hangd,意为“美丽的峡谷”。由于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 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德夯苗寨,位于吉首市西郊24公里,面积580平方公里。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一颗天工巧的风景明珠!这个自成一体的德夯风景区内,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群峰竞秀,古木奇花,珍禽异兽,苗族风景,皆在其中。

车队,穿过吉首市区,一路呼啸着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穿行。

车上,满登登坐着我们这帮子男女会议代表们。

我们此行的终点站,是一个名叫德夯的苗寨。

“德夯”为苗语,意为美丽的峡谷,它离湖南湘西的首府吉首市不到30公里。这30公里路程,是湘西著名的十里画廊。

沿途,我们的车队在青山绿水中环绕盘旋。迎面扑来葡萄园,挂满红色、紫色、青色的葡萄;车窗外不时闪过稻田、金黄色的南瓜花点缀着的翠绿......



一路之上,绿树环绕,山溪潺潺,点缀和温馨着湘西春天的空气;沿途还有很多民居村落傍着蜿蜒的溪水而建,不乏垂钓者,好一副世外桃源的恬淡和悠闲。

美景,使人忘了光阴、忘了自己、也忘了拍照。

导游苗家小姑娘介绍:这里是纯苗区,有很多特色苗族节目,如:跳鼓舞、歌会、赶秋、接龙、推牛以及苗岭情歌。



这里几乎每个苗族人都能歌善舞,对山歌也成了这里相亲的一个重要项目。小伙子要是相中了哪位姑娘,就会去踩姑娘的脚后跟;如果姑娘中意,两人就会找地方去对山歌了……

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便很想往,心中痒痒地,幻想着一晚上能多踩几位漂亮姑娘的脚后跟,然后......那个啥啥啥哈!



在一个三岔道口傍,车队被一个苗族打扮的汉子拦住。漂亮的女导游下车,用方言与其叽叽咕咕一番后,车队转向右行,最后在一座被山峦环抱的苗寨前停了下来。



眼前,是一座古朴而巨大的苗家村落。不像湘西其他地方多建木屋,这儿的房屋多用青石建造。墙是石板、路是石板,石板平整、厚薄均匀,浑然天成。



一缕青烟、几声狗吠、一串鸟啼,折射出它的安静。

可是我想象中的苗寨,应该是这样的——寨门高耸、砦角围墙、墙壁窥视孔内闪动着警惕的眼睛。当然,最好还要有一个腊染布裹头、披苗家斗篷,头领模样的膘犷汉子,站在高处吹着呜呜作响的牛角号,在警示着什么……

然而,没有。什么都没有。

眼前的苗寨,只是一个宁静的村落,一条狭窄的、不见人影儿的青石板路,沿着哗哗作响的小溪伸展向村里,几条杂色小狗欢快地在路边一间小平房里窜进穿出。



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还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车,在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一派田园诗情......

车队乍停在了村寨之外?

为何寨子里一片寂静,不见人影儿?



众人心怀疑虑,面面相觑。

瞟一眼身边的女导游,却发现她丝毫不急,俏脸蛋上露着微笑,象是揣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地……



——“嗵!”

猛然间,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在耳畔炸开。

众人惊惶失措地寻声望去——从路傍那间小平房窗台上伸出的一只鸟铳还冒着青烟。

受到惊吓的小狗们惨叫着,没命地往村里窜去。



一群身着五彩苗装的老少男女们吹打着,涌出小平房,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仿佛就在片刻之间,一支由10多位漂亮苗族姑娘组成的欢迎队伍,从天而降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拦门酒是好客的苗寨传统迎客风俗,每逢贵客到来,寨人就会在门口摆上迎宾桌,然后盛一坛子米酒或包谷酒。

小伙儿吹起芦笙,美丽的姑娘身着艳丽漂亮的服饰,唱起动听的山歌、酒歌,端着盛酒杯招待客人,这是苗族最为隆重尊贵的礼节。

顿时,我们这些平日里不安份的家伙们骚动起起来,人人冲上前去——抢过酒杯,大喝一口。甚至还有哥们一杯不过瘾,竟然要再喝一杯。

搞得苗家小妹们吱吱直乐,大呼今天山外来了强盗。

在极为热烈的气氛里,我们逐一上前,喝罢苗家自酿的迎宾苞谷烧酒。

然后,众人在载歌载舞中,略带醉意,东张西望、大摇大摆地走进寨子。



集中在寨子广场上,女导游操着“苗普”(苗家普通话)说:上午10:00—10:40有苗族婚俗表演;下午15:00—15:40有苗族服饰展。这两场白天的表演免费。大家可随意观看。

晚餐后,就在这里举办篝火晚会,大家观赏苗舞,施展技艺。



德夯苗寨最有名的风景点,分别是流纱瀑布和“13拐”。

流纱瀑布,大家可以带着走去观看。

著名的抗战公路——川湘公路“13拐”景点,则需坐车前往。




“德”有“小”的意思,“夯”有“巷”之意,德夯苗寨正如其名,隐藏在一片奇险秀美,绝壁高耸峡谷深处。沿路溪河交错、四季温暖如春,越往深里走越能发现它的自然风景美不胜收。





德夯苗寨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断崖、石壁、瀑布和原始森林。

我们一行人,在女导游带领下,沿着山间小道大步流星去往流纱瀑布。

山中景色,那是相当不错;山里空气,绝对清新,深吸一口,顿时心旷神怡。





一路之上,导游给我们介绍流纱瀑布— —中国落差最大的瀑布,瀑布宽80多米,瀑布高216米。绝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好地方。

从她嘴里我们得知:在德夯苗寨,对姑娘叫阿雅;男孩称阿那;漂亮的姑娘则叫母如塔。

于是,我们一帮坏小子齐声高喊——我们是阿那。我们喜欢导游母如塔。

闻听,漂亮的小导游脸上泛出了快乐的红色。

一路之上,小导游的山歌不断,伴着身上的银饰物发出的悦耳叮咚声响,煞是招人爱怜。

歌词大意如下——

阿哥要是来看妹呀,

请你就到德夯来。

德夯的阿雅(姑娘的意思)多呀,

个个都会唱山歌......

小姑娘的歌子每唱完一个段落,我们都要齐声吼一嗓子——“哥哥我就在这里陪你嘛!”,为其助威。

山野里充诉着开怀的笑声。





沿着峡谷田埂行走,每每绕过一个山坡,对面的青山又在路的尽头展开。两边田野中的积水明亮如镜,清澈见底,数只水牛悠悠地啃青草……

终于,在一路的歌声中,流纱瀑布到了——只见前方矗起一座百多米高的山崖,一条银练直泻而下。到了半空中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无数细水珠,就好像银白色的细沙在风中摇曳而下,又像是珑茏轻纱在空中飞舞。

众人欢叫着逐一走进水帘洞般的瀑布里面,又水淋淋地钻出来,旁着瀑布留影。

青翠的山麓在雾气中巍峨耸立,群峰竞秀,被雾气缠绕的群山像是被披上了层层的轻纱。深深的吸一口,感觉空气格外清新,天然大氧吧啊!

沿着幽长的峡谷,登上峡谷中的一个至高点——天问台,看四周环绕的石笋般的山峰,追忆当年屈原含悲问天的情景。

不过,天问台还是很恐怖的——那么多游人往来,又没有栏杆,下面是悬崖,四周是高山,相当的有压迫感。

你说,屈原他老人家当年是怎么找到这个地方的?




我们又登车出寨沿着319国道,向“13拐”进发。

“13拐”,就是著名的“湘川公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时,水路:逆长江而上;陆路:走的就是这条山道。

若是首次从山项乘车下山,你会觉得一颗心总是提在嗓子眼上,仿佛离开了地球,遨游在天上。

当车子用40多分钟才走完区区6公里山道后,你才会真正明白“惊心动魄”这则成语的含义。





这是因为,湘川公路到了这里,海拔500多米的山地,坡度竟然猛地超过70度,公路落差达440米。全长仅6公里的山道,却由13个180度的急转弯构成。

从山下往上看——公路犹如一条玉带穿行在云端。火柴盒大小的车辆,排成队慢慢往山下蠕动着,堪称公路奇观。

史载:1935年,2000多当地民工积极响应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号召,克服艰难险阻,开凿此公路。

凡一年有余,以死亡200多人,伤残不计其数的惨痛代价,顽强地将公路修往“战时陪都”重庆。至今,在公路对面的小山上还立有一个铜人像,扶凿执斧面对苍天。

“开路先锋”铜像高5.7米,重0.9吨,矗立于云雾山巅。铜像手挥钢钎铁锤、坚毅沉着开山凿石、迎战一切困难的姿态,再现了当年修筑湘川公路广大员工奋勇不屈的精神风貌,映照日月,永垂千古!




很难想象,当时在完全没有机械参与的条件下,民工们怎样艰苦卓绝,仅用一双手完成这样的工程。乘车上山至第十三道弯后,就能看见弯道正中耸立着一座“湘川公路死事员工公墓”的纪念碑,碑座上镌刻着200多位死难民工的名字。

登上山顶,站在“公路奇观”标志的终点,可以看见——这座“湘川公路死难员工公墓”与“开路先锋”铜像遥遥相对,彪炳日月,光照千秋。




史载:1935年日本侵华期间,蒋介石自任总指挥,亲自抓湘川公路的选线和修建。1935年3月,湘川公路(湘西段)工程处设立。

1936年3月,被国民政府列为“抗日重点工程”的湘川公路开始动工,仅用半年时间,全线竣工通车。八年抗战中,湘川公路是连接粤汉、湘桂公路通向西南大后方的惟一通道。

湘川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盘旋俯仰,其中这一段路程被称为“矮寨公路奇观”,成为湘西特殊的一个景点。



行驶在山道上,不时可见矮寨悬索大桥从窗前闪过。有了这座大桥,人们就可以不心冒险翻越“13”转山道了。

矮寨大桥跨越德夯,桥高335米,全长1073.65米,工程实际完工造价高达15亿元人民币。2008年开工,2012年3月31日建成通车。




车队登顶之后停了下来,供我们照相。此时,满目都是葱郁的青山,耳边呼啸着山风。站在悬崖边往山下眺望,有一片状如积木的村落。

山风里飘来女导游的声音:“那个地方名叫‘矮寨’,也是个热闹的去处。因时间关系,这次就不去了。留一个悬念,大家下次再来也好找我做导游。”

顿时,四周响起一片不满的嘘嘘声,漂亮的女导游却笑得花枝乱颤。




矮寨大桥的建成,增添了一道真正的“天桥”景观。该桥跨越矮寨大峡谷,创出4项世界第一:

大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

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创世界第一。

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创世界第一。

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创世界第一。

壮观的大桥,站在桥面上拍照,山风强劲,吹乱了头发,吹开了衣裳。

扯开嗓子高喊一声,竟然听不到自已的声音——原来,狂乱的山风,早已将你的声音吹到了山谷和天地之间了......

突然,有人惊叫——天呀,这大桥在摇晃!

初听,心中不禁一惊;继尔便释然了——这是大桥在山风中产生的预应力,消除山风对大桥的冲击,从而确保大桥的安全。

2个多小时之后,我们重又坐车回到了德夯村寨。

据小导游介绍:德夯村寨现居住有80多户人家,他们的节庆活动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苗年、斗牛节、姊妹节等,其中尤以苗年最为隆重。

苗族的文化活动有苗歌、苗舞、抢狮、上刀梯、斗牛、赛牯牛,粗犷豪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30多种节目。


德夯寨中有一座桥,古朴优雅,桥呈半圆形石拱,桥头两端是巨大的青石板彻成的石板路,连着夯峡溪两岸的苗寨。

桥下,溪水清澈欢快,奔流不息。溪水两岸各有一个用石板彻成的水码头,码头上有身着红装的苗妇洗衣、浣纱、唱歌……

这就是德夯寨中著名的接龙桥,是苗民进行“接龙”活动的天然的场所,到“接龙”那一天,桥两侧和石板路两旁都插上了彩旗,接龙队伍由苗师摇着铜铃在前领行,充当“龙女”的主人身着盛装、头戴插花银帽走在人群中间。锣鼓、长号、唢呐队伍,浩浩荡荡从桥上走过。这种充满着浓厚的苗家乡土气息的场面,吸引着中外游人。

瞧见一位精心作画者,便上前道一声打扰,从攀谈中得知,人家已经在这儿住了4天,就是为了画好这座“接龙桥”。

导游为我们介绍了苗族的5000年辛酸,沧桑的迁徙史。原来苗族的祖先是和黄帝作战被打败的蚩尤部落后人。

想要区分苗家女子是否结过婚,就看她们袖子上绣的鸳鸯是单还是双。如果是单就是未婚,如果是双就是苗家的小媳妇。这样的苗家女子是不可以和人家打闹的。否则,她的老公就会找你麻烦哟!但如果苗家未婚姑娘看上了哪个来旅游观光的小伙子,她们就会死劲的踩心上人的脚踝,还要往男子脸上抹锅底灰,特别的有趣儿。

听了,我便心中很想往。

在德夯寨里,世代居住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的苗家人。在这里,你不但能观赏到壮丽的风景;还能参观苗家特有的吊脚楼,水车,亲自体验苗族文化,感受苗族人的热情淳朴。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致在德夯这个身居峡谷的村寨里被完美地融合起来

网上很多人都说德夯现在很商业化,收费演出,开商店,建客栈,充斥着钱臭,喧嚣而浮躁。

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谁都无法阻挡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追求。当喧嚣沉寂,游人散去,他们还是要一如既往的生活。

世界每天都在变,为何就希望人家停滞不前呢。

这座简易的烧酒小作坊吸引了我们这支队伍里的全部男性游客前来围观——大伙儿啧啧有声地惊奇粮食在这儿变成酒的全过程。

对于这种蒸酒,我还是有点儿了解的:凡含有淀粉和糖类的原料均可酿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酿制出的白酒风味各不相同。如:高粱、玉米、大麦;甘薯、木薯等均可制酒。通过蒸酒把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

苞谷烧酒制成凉透后,倒入这裁成一根根的粗大竹杆里,就成了香味芬芳的竹桶酒。我喝过,极其不好喝——酒浸入竹杆后,变成苦涩的液体,一口下去,苦得满地找牙!

装在这宝葫芦状酒瓶里的,就是著名的米酒(凤凰红)。该酒的酒精度数十多度,微甜,2斤装。一个男人喝掉这一葫芦酒,也能上山下海。

苗家老婆婆在油炸烤着小鱼和小虾,一根根金黄色,诱人胃口大开。好吃的女同伴们上前问价,回答:5元一串。

顿时,女同胞们一拥而上,片刻功夫,买光了老婆婆的油炸食物。

下午的演出快开始了,广场上一群群的苗家妹子们穿金戴银,花枝招展,极引人注目。男同伴们纷纷上前与心仪者合影——20元人民币合影一次。

你问这些苗家妹子们戴着的那些金银饰件有多重?

我问过,整整7斤!

德夯是著名的天下鼓乡,这里的苗鼓曾在北京、香港、新加坡等地敲响。苗乡人还精心打造了长达20年之久的大型苗族原生态篝火晚会《德夯玛汝》。

德夯的苗族村民心灵手巧,女的织花带、绣花鞋、跳鼓舞、唱山歌,个个都行;男的编竹品、制盆景、武术、气功、苗拳,人人都会,每逢游客邀请,男男女女都乐意为客人献艺表演。

千年苗寨德夯,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从这里走出了五代中国苗鼓王。其中,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曾受到毛主席接见。

千百年来,以鼓为媒的德夯苗鼓文化,成为了湘西苗族文化传承的支柱和核心。

2005年,全国8个省市21支鼓队营集德夯,参加中国鼓文化节,并角逐第五代苗鼓王和第二届猴儿鼓王。

比赛的结果,德夯获得极高荣誉:继早先荣获的苗族风情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张王牌后,又增加了一张中国鼓乡的王牌。

这是苗家人和旅客互动的节目——跳竹杆舞。此舞极不好跳,稍有不慎,便会被竹杆打痛脚。但大伙儿仍旧乐此不疲。

一场热闹的折腾之后,已是傍晚时分。村子里的各个餐馆里早已经是锅碗叮当,人影穿梭、香味飘浮——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了。

瞧瞧:这高挂着的腊肉,多诱人!

这位正在爆炒的伙夫不知给菜里加了多少辣子——隔着十多米远呢,就呛得我们落荒而逃。

晚餐,就在苗家的小餐馆里进行。没开饭前,我拉上小导游,钻进伙房感受一下湘西百姓的平民生活。湖南这里的菜,以酸辣和太咸著称。酸辣咱并不害怕。但是湘菜的那个咸却令众人望而却步:现代生活谁人还肯多吃咸呢?

咱要提前给当地人打个招呼——放多少酸辣,随你们的便,咱不怕;但是,请少放盐。

拜托!

拜托啦!!

落座后,菜肴基本已上桌。众人纷纷拾小凳围着几张小桌而坐,就着依旧是咸辣的苗家土菜,大口喝着高度数的劣质苞谷烧酒,让酒精在胃里点燃一片世尘里久违了的欢愉。

九菜一汤,土家腊肉炒莴笋、腊鱼炒辣黄瓜、野芹菜炒肉丝、鸭脚掌(野菜)、蒜蓉四季豆、炒白菜、西红柿炒蛋、紫菜蛋花汤和木耳肉丝汤。

可能是因为下午到处乱跑,饿了的关系,菜虽酸辣极咸,但众人还是吃得比较开心。

就是摆在餐桌上的苗家苞谷酒,却少有人问津。

我试着揣起一小碗苞谷酒,轻啜一口。顿时,一股子苦涩、火辣的难咽劣质酒味儿,欢快地顺着嗓子眼儿直往下流。

就象是喝惯了温润甘冽的“梦之蓝”的南方人,到了北京冷不丁儿被人猛灌了一大口够60多度的“二锅头”——那股子高度数的酒精,刀砍火烧地在肚子里闹腾,差点儿没呛出泪来。

真心说句话——位居国内几大名菜之列的湖南菜,太咸、多油且不说,尤其那股子酸辣味儿,绝对令人直皱眉头。

菜不合众人胃口,加之酒也太低劣,餐桌上的热闹劲儿自然也就少了许多。

这时,苗族姑娘进来了,拿着大碗装的包谷烧酒,对着众人唱歌。男子吹笙,女子歌香把盏,一派歌舞升平。人家威胁我们——男客人若唱不出,就要喝酒;喝不了?那对不起,就要灌你。

还好,导游早已经教会我们唱那首用《两只老虎》旋律编的歌谣,来应对——

肚子饿了,肚子饿了,

想掐饭,想掐饭。

随便搞点米饭,随便搞点小菜,

加点汤。

加点汤。

于是,众人放声高唱《两只老虎》,顿时满屋回荡,歌声直串上夜空。

场景特别的有趣儿。

但是,不知是否小导游存心使坏,我们唱的《两只老虎》并没有得到苗家姑娘的认可,人家一边敬酒,一边唱着歌,但唱的却是另一支苗歌。歌的内容大概是:

表哥表妹来唱酒,喜欢喝三杯,

不喜欢喝五杯,喜欢不喜欢喝八杯。

非要喝,非要喝,

管你爱喝不爱喝......

穿着百褶裙身披银饰的苗家姑娘,一遍遍唱着这首“不讲理”的敬酒歌。对那些“宁死不屈”的男游客,绝不客气——捏住客人的鼻子,逼迫其张开嘴;另一人则拎酒壶径直往嘴里灌。

瞧这兄弟楞是被灌了大半碗“苞谷烧”,观看的众人哄笑不已。

欢快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不知不觉中,竟然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此时的我们,早已是酒酣耳热,餐桌上洋溢着一片盛情,人人酣饮,心绪放飞。那管它劣质苞谷酒的烧心掠肚……

直到蒙胧中听小导游高喊:“众位帅哥哥们请快点儿喝吧,苗家风情表演晚会就要开始了。”直到这时,众人这才丢下酒碗,乱哄哄挤出餐馆小门,啷跄着朝着广场奔去——为的是能抢到一个好位置,方便与苗家姑娘进行互动......

黄土夯实的广场中央,来自四面八方的上百游客围着一堆熊熊篝火随意坐下,或扎堆儿抽烟、或随意大声说笑,任火光映照出一张张被酒精烧红了的脸庞。

晚8点正,演出激情开场——气势恢宏的舞蹈拉开了《德夯玛汝》演出的序幕。身材苗条的苗族妹子的服饰表演,舞蹈矫健柔美;苗家鼓王的真招显示,孔武钢劲;还有苗家武士的上刀山等等,搏得一片喝彩。

飘浮的音乐声里,一支手执数米高的祭祖经幡、巨幅蜡染布幅的队伍,跳着原始的舞步走来了,古老而神秘的苗家祭祖仪式,使众人仿佛回到了远古的洪荒时代......

苗家小伙儿敲起了大鼓,声声震耳。突然,观众丛中有一位显然是喝高了的哥们站起来,扯着嗓子大喊:“鼓王不是个女的吗?乍变成了个带把的啦?我们要听女鼓王敲鼓!”

顿时,上百人哈哈大笑。

苗家小伙儿,笑着说:“女鼓王带着孩子走娘家了!今天我替她!”

那位喝高了的哥们,闻听大为失望地说:“卧草!女鼓王结......结婚啦?那我呆这儿还有什么意思?我要回......回车上睡觉!”

说罢,这哥们摇摇晃晃地,分开人群往会场外面走去。

哄笑声里,小导游忙和几个人追了过去。


别说,《德夯玛汝》编排很精彩——舞蹈《火把祈天》、《苗家乐》等,展现出苗族人民欢乐质朴的生活。而《巫傩神鼓》、《巫傩绝技》等表演,则体现出苗族巫傩文化的神秘。

这些,直令观众叹为观止、大饱眼福。

晚会上,还穿插了与游客互动环节。在《还傩愿》中一的舞中,演员把造型诡异的傩神面具拿给游客时,众人顿时骚动着抢过面具戴上,走到会场里,在巫师的带领下祈福还愿。

一板一眼,很是象那么回事儿。

晚会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歌舞形式,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情趣盎然的民俗生活画卷,表达了湘西人民热爱生活、建设幸福家园的美好心愿。

说句真心话,这样精彩的大型歌舞晚会,也就是在深山苗乡才收费人均120元;如果放在城市里,少了300元没人会给你表演!

然而,晚会中最令人激动的,莫过于游客与苗家姑娘小伙的互动表演——踩脚舞了。踩脚舞是苗族男女间的一种示爱方式。

男女到了恋爱时节,男青年若看上哪位姑娘,就会主动去踩姑娘的脚;如果女孩不同意小伙子踩,就表明不接受对方的爱。反之,姑娘就不会躲,一切就“OK”了。

不仅如此,如果一位女子喜欢男的,就在他经过的时候,冷不丁地会在他脸上抹一把锅灰。

结果,大部分男观众的脸上都被抹上了锅灰,专往女同胞那儿钻,黑暗里呲牙咧嘴地煞是骇人。一时间,晚会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当男女主持人再一次笑吟吟地走到会场中央,邀请游客上来与其对答苗家历史知识,并告之:凡答错三道题者,要被苗家众小妹抬起四肢墩屁股墩儿;反之,女主持人则被游客墩屁股墩儿。

老天!竟有这等好事儿。素好热闹的广州同事第一个窜了出去。

结果,被苗家众小妹墩得呼天抢地,捂着屁股大败而归。

场下,这厮丝丝抽着凉气儿,揉着屁股,辩解道:“哥们是故意答错,好让美女们抱抱的。”

此番话,招来哄笑声。

晚会结束了,篝火渐渐熄灭,德夯苗寨重又恢复到宁静。

走在回车场的路上,抬头望山,四周连峰叠起;天如大盖,罩住了整个大峡谷。

夜幕里,传来了隐约的山歌——

阿哥要是来看妹呀,

请你就到德夯来。

德夯的阿雅多呀,

个个都会唱山歌……

伴随着“哗哗”流淌的小溪水,这歌声显得特别响亮......

——德夯苗寨攻略:

1、吉首火车站、汽车站均有发往德夯苗寨的专线中巴,15元/人。

2、发德夯苗寨车时间:早晨6:00起每30分钟发一班;晚上从景区发出最末一班车时间21:00

3、德夯苗寨门票费人均100元,学生票优惠50;本地居民20元钱。

4、景区民俗活动:上午10:00—10:40大型苗族婚俗表演;下午3:00—3:40大型中国苗族服饰展。

5、景区晚上民俗活动:晚上大型苗家跳歌晚会《德夯玛汝》。(人均收费120元)

6、德夯景区旅游线路。上午:公路奇观—矮寨大桥—玉带瀑布—问天台—玉泉溪峡谷—苗族婚俗表演;中午:苗家做客。下午:德夯苗寨—蚩尤神鼓亭—鼓文化博物馆—九龙溪峡谷—银练瀑布—流纱瀑布—中国苗族服饰展—学苗鼓、吹芦笙、吹唢呐、推磨、荡秋千、碾米、椿米等活动。晚上:苗家跳歌晚会《德夯玛汝》。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dIuSW0BJleJMoPMK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