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新韩剧火了。
首先出圈的,是女主劣迹斑斑的人设。
不仅学历造假,还盗窃、骗婚,如此毁三观的行径,却引得一群观众直呼“好喜欢”,甚至全程担心她被拆穿。
出圈的除了人设,还有颜值。
韩国“国民初恋”裴秀智一改往日的青春俏皮,首次挑战阴郁腹黑角色,表现令人惊艳。
层层谎言与美丽皮囊之下,是过着双面人生的——
《安娜》
故事从女主李诱墨的童年讲起。
为了排解在异乡的寂寞,一位美国驻韩军官的妻子将年幼的诱墨接到家中,教会她钢琴和英语,带她体验精致优雅的事物。
也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丝对“上流”生活的向往。
诱墨回归自家后,身为普通裁缝的父亲曾表示过忧虑——
“这孩子想做的多,想吃的也多,
但我们一无所有。”
父亲的担忧不无道理,诱墨的虚荣与野心早在少年时代已经展露。
当家里无力负担昂贵的芭蕾舞学费,被同学瞧不起时,
她用一哭二闹的方式向父母施压,得到参加舞蹈比赛的机会;
高考在即,缺乏美术天赋却执意要学习绘画报考艺术类大学,
只因为“艺术很美丽”,而自己“喜欢美丽的东西”。
受够了家境贫寒的苦,诱墨渴望改变命运,
因此加倍努力好胜,无论是学习还是舞蹈,样样争第一。
坚信只要是自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能够实现。
然而,接下来的一场变故却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高考前,诱墨与同校的音乐老师偷偷谈起恋爱。
情窦初开的少女一面沉浸在浪漫的粉红泡泡里,
一面享受着老师提供的“车接车送”、“午餐开小灶”等小小特权,
以及周围同学“一边谈恋爱,一边考全校第一”的夸赞艳羡。
可好景不长,这段师生恋很快被学校发现。
为了保住工作,老师将责任全部推给诱墨。
自己只受到不痛不痒的停职处分,诱墨却被迫退学,不得不在凌晨逃离家乡,只身搬去首尔准备高考。
愤怒和屈辱的泪水,直到坐进小货车的一刻才爆发出来——
“那混蛋为什么不被辞掉,只受到停职处分,
而我凭什么凌晨溜走?”
离高考仅剩四个月,诱墨的精力却不再能集中在学习上。
都市的繁华迷乱了她的双眼。
琳琅满目的饰品,美味可口的小吃,橱窗里的精美鞋子,一切在她看来都新鲜诱人。
四个月很快过去,诱墨没能考上心仪大学,也不愿将就,决定复读。
情绪正低落时,父亲一通来电,告知了母亲确诊早期痴呆症的消息,随后小心翼翼地问起录取结果。
桌子上来回摩挲的手指,是诱墨内心挣扎的外化。
在震惊与纠结中,她鬼使神差地开口,平静地说:“我考上了。”
父亲提着的心放了下来,大声招呼母亲分享喜讯。
诱墨借故挂了电话,偷偷去报了复读班。
谎言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就再也无法停下。
同住的学姐听说诱墨和自己同一所大学,便邀她加入社团。
她也没有拒绝,硬着头皮前去。
将自己包装成美学系新生,谎称自己在国外长大,周转于复读班与大学之间。
甜美的长相,加上编造的国外背景,让诱墨在大学里颇有人缘。
虽然不停圆谎的压力如影随形。
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被人群簇拥的感觉,这些谎言带来的虚假泡沫,又让诱墨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在一次社团活动中,她结识了家境优渥的学长,两人火速相恋。
这期间,诱墨意料之中的再次落榜。
但眼前有一个立刻改变命运的机会——男友决定去国外留学,她可以同去进修语言,毕业后两人就结婚。
她拼命想抓住机会,骗爸爸说自己被选为了优秀学生,恳求他资助自己出国读语言班。
好不容易凑足出国的费用,然而就在出发当天,两人在机场候机时,男友接到母亲的电话,得知学校根本没有叫李诱墨的学生,她的一切都是假的……
通往国外幸福生活的班机从头顶飞过,
诱墨一个人推着笨重的行李,一身狼狈地回到逼仄的出租屋。
把自己关在在房间里一个星期,
为了假装有时差,自作聪明地选择在夜里与父母通话,
却在电话里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
因为谎言,诱墨错过了清醒的母亲,错过了在世的父亲。
她像灰姑娘在舞会上跳得太过尽兴而忘了时间。
十二点一过,魔法消失,恶果只能自己吞下。
家中断了经济来源、母亲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诱墨只好开始四处打零工赚钱。
没背景没学历,经过几年的奔波也难有起色。
某天,诱墨通过招聘启事,找到一份家族企业的长工。
工作内容名为家具店经理,实为照料社长女儿李安娜的工作和起居。
身为财阀千金,李安娜从小被娇生惯养,举手投足透着从容与贵气。
手握耶鲁、纽大两所顶级学府的美术学位,周身被精致美丽的奢侈品包裹,游走于各个豪门公子哥之间……
与诱墨年龄相仿的她,毫不费力地拥有着诱墨想得到的一切。
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地支使,理所当然地施舍,理所当然地消费别人的苦难来完成自己“人美心善”的人设。
诱墨忍受着自尊的煎熬与雇主的伪善,全年无休地工作,却并未换来一丝体谅。
一日,她想回家探望母亲,向社长请假却遭到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
低声下气地道歉离开,还来不及收拾情绪,
姗姗来迟的安娜一进门就火急火燎地要求诱墨给她订一张去欧洲的机票。
只是因为日子太闷,想去国外散心。
说完还扭捏作态地问诱墨:“我很可怜吧?”
这让疲惫不堪、窘迫难耐的诱墨再也无法笑脸相迎地附和她,甚至还忍不住揶揄了两句。
当安娜察觉到诱墨不再顺从与讨好,便一改“平易近人”的形象,开始有意刁难诱墨。
比如故意把文件推到地上,等对方捡;
再阴阳怪气地内涵抱怨,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一步步把诱墨的自尊心按在地上摩擦——
上等人想践踏下等人,太容易了。
安娜的羞辱成为压倒诱墨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在一个雪夜,诱墨一口气卷走了收银台的钱、安娜的护照与学位证书,逃离了低声下气的“女佣”生活。
更名换姓,以“安娜”的身份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
当她头顶大小姐安娜的光环,一切都突然变得容易起来。
她很快成为了“教授”,很快开始出入高档餐厅,很快从阴暗的出租屋搬进了有落地窗的公寓,很快嫁给了白手起家的科技新贵,实现了阶级的跨越……
这一过程,虽然三观不正,却相当励志——
为了不露出破绽,诱墨通过有样学样、现学现卖,倒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自我。
缺乏留学知识,便伪装成学生家长,去各大机构套话,后来果真帮学生申到了名校;
夜里读书,白天讲课,结果竟然让自己任教的那门选修大受欢迎……
深谙伪装之道的诱墨,直言“心态是否从容,从发丝和鞋子判断”。
剧集也通过这一独特视角,不断展现着诱墨的变化。
从学生气的平底鞋到各式华贵的高跟鞋,
从不同的色彩、站位、步伐中,
观众得以读出诱墨或妒忌、或得意、或惶恐的心理状态。
渴望金钱、名牌,和他人的夸赞。
撒谎成性,冒用身份,虚荣善妒。
是诱墨的A面。
但剧集也通过许多细节的描摹,
让我们窥探到了这位“恶女”的B面——
来到陌生城市,第一个与诱墨搭话的学姐,与她有着相似的处境。
她对这份友谊的上心也并非虚假。
多年未见,学姐早已将诱墨从通讯录删除,她却还保留着对方的号码;
自己爬到顶端,也没有因此对学姐趾高气扬,或是断绝来往;
时常请对方出入高档餐厅,与对方真诚地交谈(除了坦白身份);
又因为体会过自尊受伤的感觉,当服务员将高额账单摆在两人中间时,会不动声色地将账单拿到自己这边。
剧里母亲是聋哑人的设定也十分巧妙。
一来用手语代替了大段台词,更具感染力,也避免了韩剧过度煽情的通病。
二来,手语也给诱墨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
在与老师的恋情曝光后,父亲将诱墨送去首尔。
出租屋里,父亲驼着背整理行李,放心不下地叮嘱着女儿。
诱墨态度生硬地叫爸爸快走,逞强说自己一个人可以解决。
诱墨态度生硬地叫爸爸快走,逞强说自己一个人可以解决。
等父亲发动车子,诱墨又追出门,
隔着车窗,诱墨用手语对父亲比划着:对不起。
自尊心作祟让她无法说出口的歉疚,手语替她说了。
第二集,一场慈善晚会上。
聋哑学生代表致辞环节,手语翻译迟迟未到。
站在后台的聋哑女孩,紧张无助,无人在意。
通晓手语的诱墨决定临时充当翻译。
先是温柔地安慰小女孩:
“没事,你再怎么表现不好,除了我没人能知道。
不信你看。”
接着面向全场,优雅地比划了一句“你们是连手语都不懂的笨蛋。”
戏弄了在场的名流们,却得到了他们热烈的掌声。
她和女孩相视一笑,小女孩也因此褪去了紧张,不羞不怯地完成了致辞。
手语是诱墨层层粉饰下的本心,也是她对虚伪的上层社会的嘲弄。
现实生活中,一个谎话连篇的人自然不值得同情与吹捧。
但《安娜》与经典电影《天才雷普利》、《寄生虫》等有着相似的内核——
谎言编织的巨网背后,是无奈的社会规则,
以及既定规则所催生的,畸形的个人价值观。
小学时,诱墨便开始有意识地隐瞒自己的家境,
可再往前看,是周围同学在背后说三道四、歧视议论在先。
她的虚荣,并非她一个人的错。
真正的安娜用金钱堆砌起闪闪发光的文凭,却完全不具备相匹的实力;
虚假的安娜,虽然撒下弥天大谎,冒用身份,却努力工作,真实投入。
也是对现实的一记辛辣讽刺。
作为窃取他人生活的“小偷”,她可恶,也可怜。
剧集通过细致的镜头语言,将诱墨的每一步转变,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情绪一点点积攒,直至爆发。
虽然在剧情方面,存在一些语焉不详、交代不明的瑕疵,
但精准传达的不甘与委屈,能够轻易引得每个曾被生活揉捏过的平凡人共情。
所以观众会不自觉地代入诱墨视角,替她悬着心,生怕她被拆穿。
在最新一集末尾,真假安娜在封闭的电梯内相遇,将紧张的氛围推至高潮。
接下来的危机将被如何化解,我们尚且不得而知。
但可以预料的是,诱墨终将被内心的欲望黑洞吞噬。
而这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