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出去吧,去冰上

2023-08-23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读书 | 出去吧,去冰上

读书 | 出去吧,去冰上

读书

即便如履薄冰,仍要去冰上起舞,去与人接触。

原文:出去吧,去冰上

作者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程激清

图片 |网络

身体作为一种“商品”和“工具”,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存在的,甚至在当前中国都变得越来越寻常起来。“吃瓜群众”们乐于消费的主题,也大多与此相关。因为身体是输出劳动或其他功能的重要载体,在此情境之下,人被鼓捣着提升自己的“售价”,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比如整形、美容、健身等行业,都在宣扬健康美丽带来的益处。与身体接触相关的,是身体的区隔。空巢青年、社畜等,都是越来越大众的话题。

身体的接触与人类社会有何关系?社会变迁又如何影响身体关系?

1932年,哈里·哈洛将刚出生一天就与母亲分开的恒河猴,放进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笼子中,并用两只假猴子来代替它的妈妈:一个是铁丝妈妈,它拥有一个24小时提供奶水的奶嘴;另一个则是柔软的绒布妈妈,却没有一丝奶水提供。小猴子仅在喝奶时选择铁丝妈妈,而其他时候则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接着,哈里·哈洛拿走绒布妈妈,只有铁丝妈妈在笼子中,小猴子则是在喝奶之外,都蜷缩在角落里。这样长大的小猴子,在被放入猴群时,表现出暴躁易怒、不合群等情绪反应。恒河猴的惨痛遭遇验证了身体接触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性,身体接触需求跟吃饭喝水一样,是一种本能的基本需求。

德国著名记者伊丽莎白·冯·塔登的著作《自我决定的孤独》(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3,德文标题“Die berührungslose Gesellschaft”直译是“无接触式社会”)从身体触觉的角度来呈现“无接触式社会”的后果——难以建立亲密感,对当前社会的很多与身体有关的议题有相当的解释力。书中直接阐明:正是身体之间的距离扩大,造成人们彼此之间难以满足肌肤触觉的需求,让人变得脆弱、敏感、不信任等,最终让人们陷入孤独之中。

保持身体距离的原因

不论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亲密身体接触都能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但现代社会的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减少了这些接触,而保持身体距离的原因竟然是出于保护身体:正是人类探索出避免被刑罚、处于死刑等非人权侵害的方案。这种保护主要有三个方面:避免被伤害的保护、避免被随意突破的安全距离、避免被资本和权力殖民。

现代化社会来临之前,人类基本长期处于被侵害、伤害的威胁之中。比如欧洲基本上被笼罩在战争和动乱之中,即便是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崛起,可以说都以暴力冲突、殖民和倾轧等形式,侵害着人的身体,并给人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防止对身体的伤害开始从心理、意识层面走向了政治层面,成为了人类的基本权利。特别是二战中屠杀、集中营等摧毁了受害者的身体,震惊全世界,于是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人权宣言》宣布:人拥有不受伤害、不受侵犯的基本政治权利。正因保护不受侵害的意识深入人心,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就潜移默化地拉开,甚至让人恐惧过近的身体距离。

空间与身体也有密切关联。现代化直接推动了城市化,人口大量涌入之后,城市空间变得逼仄。即便人人拥有“保持距离”的意识,也没有让城市建设变得足够宽敞,反而因发展经济的需求而变得密集,甚至堪称逼仄。密集的人潮、逼仄的空间,使他人随时可能突破个体的社交距离和亲密距离,使人感受到莫名的侵犯。长此以往,“别靠近我”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信条和价值观。有些人开始刻意与他人和集体保持距离,并逃避集体和家庭的约束等。但是这种离群索居并没有给人带来安全感,因为他人不在场同样意味着一种潜在的危险,即独处后反而会对他人和社会持有一种敌意和戒备心。同时,应对他人的靠近时,精神更为紧张,甚至更容易感受威胁且把此感觉放大。在距离拉开、心理戒备的双重加持下,人的关系质量也就降低了,并且难以建立深层次、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数字化社会的来临看似补救身体距离拉开的距离感,让人能够通过数字屏幕建立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能替代真人,因为光滑的屏幕并不能替代身体接触的感觉,更难实现“有血有肉”的效果。正如在互联网屏幕对视时,情感能量、感知被损耗了或者虚化了,也就是说,屏幕前的人失去触觉和在场感后,更难建立高质量的关系。

权力对人的支配也让人产生同样的想法,即避免权力对自身的支配和伤害。权力可能带来“酷刑”,如职场PUA等。

即便如履薄冰,仍要去冰上起舞

从书名上来看,孤独好像是“自我决定”的,实际上该著是在阐释无接触式社会如何影响人的亲密行为:身体距离和身体触碰感丧失对人的亲近感、信任等进行消解。也就是说选择孤独,实际上是过度自我保护的政治氛围、社会氛围、拥挤的城市空间、无接触的网络时代及资本物化等环境造就的,它们合谋将个体逼向了“自愿”孤独。

这本书或能给到我们的启示是:当人类想化解内心的孤独时,不妨先让身体走出逼仄的物理空间、虚拟的屏幕空间,去真实的互动空间中感受现实交往和身体触碰的乐趣,满足肌肤触摸和被触摸的需要。正如作者最后给出的倡导,即便如履薄冰,仍要去冰上起舞,去与人接触。“只有会受到伤害的人才是能够亲近的,它们对接触是开放的,所以出去吧,去冰上!”也就是说,在现实互动中感受温暖和信任,进而化解长期过度自我保护和孤独时养成的敏感、脆弱与怀疑等特质。简言之,出来以彼此接触和相拥驱散孤独。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5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读书 | 虚构赋予特殊事件普遍意义

世界读书日:不断接近于目标的“距离阅读”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