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无论是结婚率还是新生率,正在一次一次地刷新最低记录。
儿女俱全的传统幸福家庭定义,在这一代年轻人的推动下,开始发生变化。
在上一代的观点看来,结婚生子是非常要紧的事情。因此一到适龄,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牵线搭桥,男女双方见见面,如果凑合就可以多接触,基本上定下来就完事了。
然而现在的年轻男女却觉得:结婚,亏大了!
比如频繁引起争议的买房加名话题,小e从双方视角来分析分析:
第一种情况,假如男方出资更多。
在男方看来,结个婚要买车买房准备彩礼,挣钱养家担子全挑自己身上,女方只需要当小公主拎包入住,房产证上写她名字,凭啥啊这不就捞女吗;而在女方看来,男方车房都不是自己的,一旦离婚啥好处都没有,等于白给对方洗衣做饭附带牺牲职业去生小孩。
第二种情况,假如女方出资多。
男方觉得婚后没家庭地位,和入赘没区别,说不定孩子以后都得跟娘家姓,丢人现眼;而女方觉得这就是扶贫式婚姻,不仅落不着好,还赶上去给人送车送房送保姆,那叫一个卑微。
稍微好一点的情况,就是父母补贴下首付,婚后二人共同还款。但这种方式仍涉及不少风险,假如一不留神感情生变,财产分割又成难题,昔日情侣对簿公堂之事太常见。
关于婚前是否买房一事,近年来许多人形成共识:最好结婚前各有一套房,婚后各管各的,财产上各留底线、互不干涉。
小e非常支持这种观点,但显然的是:在他乡打拼的年轻人,能够在婚前拥有一套房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这需要他们自己有经济实力,或者父母提供相当大的支持。
因此亏不亏本这件事,存在于大多数适龄年轻人的考虑范畴。
结婚越来越像是一种交易,需要双方将筹码摆在明面上,互相进行置换。
正如网友总结:“就是没有太多爱,都是找人搭伙过日子,所以都要计较。”
不过,这并非年轻人凉薄,自古以来就有“门当户对”的说法,表面上看的是环境,其实根本是生活习惯和个人观念。唯有志趣相投且势均力敌的两个人,才能携手走得更久远。
若干年前,亦舒小说《喜宝》曾有这么一句话:“最希望要的是爱,很多很多爱,如果没有爱,钱也是好的,如果没有钱,至少我还有健康。”
事到如今,婚姻的本质变得越来越不像是爱情,更类似两个人搭伙经营。
婚姻成为了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学问,不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合资与置换,结婚不像追星,不是单纯用爱就能发电的。
正如小e昨天看到一个帖子:你觉得母胎单身的人,都有什么共性?
其中热门回答是:心存幻想。
这些人总是渴望另一半人品颜值家世俱佳,很少思考自己是否条件对应。而那些理想型的结婚对象,要么英年早婚,要么早就有主,而不会在适龄市场搁置着任人挑选。
许多人说婚姻就是将就,许多人说这年头结婚太亏了,其实就是渴望得太多、选择又太少。
小e想说的是:你不要对婚姻太报希望,我想世界上并没有无暇的爱情;你也不要把婚姻想得太糟糕,所有人都开始计较得失,须知本来就没有完全公平的关系。
不管你年龄几何,不管你是打算丁克还是决定晚婚,如何适应并突围,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