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络暴力,
国家出手!
今日( 7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下文简称“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
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
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
健全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
监测预警、举报救助、
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等制度。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将有规可依
征求意见稿明确, 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网络暴力信息处置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信息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限制传播等处置措施。强化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审核,及时阻断涉及网络暴力信息的直播,处置含有网络暴力信息的短视频。
征求意见稿还提到,网络用户违反本规定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依约采取警示提醒、限制账号功能、关闭注销账号等处置措施; 对首发、多发、组织、煽动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的,采取列入黑名单、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
针对保护机制,征求意见稿称,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网络暴力防护功能,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提醒等设置。用户面临网络暴力风险时,应当及时发送系统信息,提示其启动一键防护。还应当向用户提供针对网络暴力信息的一键取证等功能,提高证据收集便捷性。
对网暴这只“怪兽”
治理必须回归网络
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
如今,网暴已成为一个曝光率越来越高的词。
一条短短的不实“爆料”、一幅张冠李戴的照片、一句随口而出的“玩笑”,经过网络“扩音”,就可能在网络上掀起大浪,动辄让人“社死”。
遏制网暴,要防于未然。平台是网暴治理的第一道防线。越来越猖獗的“毒流量”“血流量”反复作恶,平台责任的履行不是“封几个号”“谴责几句”就完事了,而是要真正把社会秩序与人民安全感放在流量变现之前。
遏制网暴,也要止于微末。如果说网暴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攻击,那么治理网暴,就必须筑起一群人为一个人的保护墙。我们必须为受害者撑腰,让真相跑赢谣言,避免更大范围的伤害。
对网暴者依法重拳出击
治理违法乱象,不能让网暴者认为,只要躲在暗处就能躲避责任,只要是众人为之就可以“法不责众”,更不是“我就开个玩笑话,不要当真”之类的说辞就能逃脱责任。
揪出躲在暗处的“键盘侠”,锁定积毁销骨的“施暴者”,抓到一个就处罚一个,才能警醒一片,才能对网暴行为形成震慑,让每一位网民都感受到网络的清朗,正义的力量。
一次次网络暴力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网络空间不是法外空间,匿名性更不是对肆意妄为的掩护。治理网络暴力,需要重拳出击。回到自身,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也可能在冲动中成为网暴的施暴者。
敲键盘前不妨想一想,如果在现实而不是虚拟环境,有些话还说得出口吗?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网信中国微信公号、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 “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