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仿佛站在了一条大船的船头,这一艘巨轮刚刚开始启航。”
站在朱村沂沭河交汇处,撒贝宁一语双关地描述了地貌,也满怀感情地描述着带领全村人民走向振兴的“大船”。这样的故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第二季最后一期里讲了两个,一个是山东朱村,立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水系、明清古居等资源优势,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另一个是江西港背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儒林文化,将港背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华大地,正有千帆竞发。
12期节目播完,《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再度向观众推出了24个乡村振兴的当代样本。
江苏东旺村传承千年的立体农业结构垛田、河北周窝村靠乐器生产走向世界、贵州台盘村靠“村BA”走出致富路……节目带着更多元的乡村振兴案例,结合产业振兴的新命题,进一步展示发展的深层次肌理与新方向,绘就出一张更鲜活、更深刻、更共情的中华“百村图”。
而节目也获得了良好的收视反馈与观众的热烈讨论。截至到11月19日,《山水间的家》第二季首重播累计触达观众 8.54 亿人次。全网收获超276个热搜热榜,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超42亿;央视频官方账号播放量超6000万,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超15亿。
伴随节目收官,话题词#诗词藏着中国山水间的绝美景致#一举登上微博热搜主榜第三位、要闻榜第二位,热搜在榜时间超过13个小时,单条话题阅读量近1亿。《解放军报》《环球时报》等200多家重点媒体、全国消防矩阵、全国共青团矩阵纷纷转发传播,超8万名网友在线互动。
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大众关注与主流价值的媒体侧聚合,并在总台节目创制中看到当下内容创作应有的责任与温度。
收视率
主流价值内容的年轻化触达
高品质实现高生命力
两季以来,《山水间的家》保持着在央视一套的高播出热度,比如第12期节目首播收视率达0.889%,收视份额4.077%,创下频道今年以来黄金时段非晚会类综艺节目收视新高;根据CSM数据,节目平均每期观众规模达3573.7万人,这一数据在同期所有上星频道综艺节目中位居第一,而且比第二名要高出33%。
同时,节目首播各主要收视指标较播前同周天同时段均有所提升,其中收视率提升10%,收视份额提升5%,观众平均到达率提升16%。
根据CSM统计,《山水间的家》第二季较节目播前同周天同时段相比,4-14岁观众占比提升15%,25-34岁提升18%,大学及以上学历提升5%,可见节目获得了当下主流人群的高度关注和共情。
这一方面得益于节目传播创新和打造新媒体产品的一系列成果,推高节目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集体事业和共同命运,《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在内容创制上完成了双向奔赴。
一方面,在视听体验上继续以高品质内容破题“山水”和“家”,展示当代乡村的美感和诗意。另一方面,节目也着力刻画乡村新青年群像,包括熟练操作无人机的“95后”新农人黎颖钧、寒暑假钻研“纸浆压花”的大学生张梦滢、毕业后返乡任讲解员的“00后”王书晴……一张张青春与激情齐飞的面孔,让观众看到了乡村振兴事业的活力和可能性,也带来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思考。
《山水间的家》第二季中的新青年群像
话题度
打通空间与认知距离
以共同命运搭建价值认同
极具生命力的内容,让《山水间的家》第二季获得了更超上一季的话题传播度,相较以往,传播被大大前置,在节目的录制阶段,撒贝宁代表节目参与当地“村BA”比赛,话题#撒贝宁果然是央视显眼包#就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超20个衍生话题登上各大热搜热榜,助推节目未播先火。
《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微博热搜主榜
山水田园的生态之美、不同地域的文化之美、乡村振兴的风情之美,在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缩短了空间与认知的距离,以大众对共同命运的思考和聚焦,搭建深度的价值认同,将发展、大美乡村、感动、幸福等关键词送上社交话题词云图C位。
《山水间的家》第二季词云图
有关于村民群像的,首期播出后金句频出的杨大婶成了“网红村民”,一开口就是“力气就是个财,一觉一睡它又来”等充满生活智慧的金句;有关于科普知识点的,第三期节目里广西石井村的茉莉花茶非遗工艺,带动了#为什么茉莉花茶要熬夜制作#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二;还有关于乡村新貌的,#这是你印象中的东北乡村吗#、#中国乡村夜色有多美#等话题先后带动千万级流量,将今日乡村“百景图”送到更多网友眼前。
不仅如此,自播出以来,《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宣传联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各乡村所在省份的地方文旅、政务、媒体等超过千个融媒体平台,结合地区特色对节目亮点进行全方位推广预热,深度带动周边地区的传播和关注,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也进一步创造现实价值,实现节目更落地、更放大的长期社会价值。
认可度
媒体关注度激增
内容价值被频频点赞
根据百度资讯指数,两季以来《山水间的家》日均值从上一季的2199,提升至今年的6183,几乎增长了3倍,这表现出更高的媒体关注度和报道热情。
截至节目收官,《山水间的家》第二季实现了极高的媒体传播密度。据不完全统计,主流平面媒体中《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国家级大报累计报道10次;《扬子晚报》《四川日报》《湖南日报》《广西日报》《重庆日报》等地区级权威平媒报道58次,并获得近千家融媒体平台的全方位报道。
《山水间的家》第二季主流媒体报道
其中,《人民日报》主版发表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署名文章,正面评价节目叙事的创新性,“从进村到体验的每个环节都努力编织成一个富有层次感的故事,让人沉浸其中”;《光明日报》则盛赞内容价值,“揭示出创造山乡巨变的传承之道与创新之智,书写乡村振兴的中国之力、中国之治”;《文汇报》客户端刊载节目嘉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署名文章《从<山水间的家>到山水间的家》,强调了节目表达的“新”:“让观众直观而且立体地感受到当下乡村社会的生气与活力,感受到当下农民的精神面貌与精神状态。”关注度的背后,是节目基于两季以来的积累,正在获得媒体层面越来越多的认可度。
第四期播后,节目还与福建《海峡导报》、中时新闻网、《工商时报》、福建有艺、莆仙好戏等福建地方媒体联动,在海外官方账号发布预热内容,覆盖Facebook、INS、YouTube、Google News等6大海外社交平台,进一步扩大海外传播的影响力。海内外观众的文化餐桌上,这道带着泥土气息、又充满文化性和当下性的《山水间的家》,正在表现出更多元的内容价值。
价值度
内容反哺乡村振兴事业
从“广告牌”到“新渠道”
今年国庆假日之后,《光明日报》发表题为《诗画乡村引客来》的文章,报道河南省白庙村随着《山水间的家》第二季的热播迅速走红,成为国庆假日期间游客热捧的打卡地。节目内容正在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一部分,产生现实价值的反哺。
在诸多取景地中,比如广东省封开县推出“跟着央视撤贝宁游励志新村”导览图,引导游客打卡“山水”同款美食美景,截至10月4日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湖南省小埠村全体村民中秋致信《山水间的家》节目组:“周末的游客人数有时候能达到千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小埠、向往小埠、来到小埠。”在微博、小红书和短视频平台,相关打卡视频和笔记,也在实现节目的更长期价值。
除了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广告牌”,更多的视线也在聚焦更多元、更深度、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模式。播出以来,包括包头市、商丘市乡村振兴局组织学习节目中油溪桥村案例,湖南各地乡镇组织干部群众观看《山水间的家》,以不同层面借力节目,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由此也实现了节目的新站位、新功能和新价值。
新鲜度
新媒体产品全面升级
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伴随着节目播出,《山水间的家》第二季打造的一系列新媒体产品,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山水录播间”短视频系列、“我的家乡我安利”嘉宾推荐合辑等新媒体产品,结合当下最热的互动玩法和节目亮点,实现节目大小屏的打通,满足年轻人对互动趣味性、氛围感和品质感的新要求。
比如参考纪录片形式策划系列短视频产品“山水录播间”,是邀请嘉宾以实际录制经历,为氛围感画面进行风格化配音,并借助嘉宾影响力扩大宣传声量,其中衍生话题词#蓝盈莹喊你来福建双福村实现荔枝自由#就登上微博热搜趋势、福建9城同城榜,还有王洛勇用英文朗诵《橘颂》、杨扬以“乡村锦标赛”形式趣味解说小山村等,形式都非常新颖。
又如#我的家乡我安利#新媒体活动,邀请嘉宾担任首轮推荐人,推荐自己的家乡,并推出嘉宾安利合辑,联动嘉宾影响力、观众思乡情,带动社会情绪共振;还有“乡村攻略”物料升级,推出组图版“山水乡村攻略”,从嘉宾的视角推出更细致更生动超实用的乡村游玩攻略等。
从线上到线下,从明星助力到乡情动人,《山水间的家》第二季激活了节目录制不同层面的优势,配合领先的融媒体传播玩法,打造了全新的内容传播矩阵,搭建情感上“双向奔赴”的新桥梁。
结 语
几年来,乡村振兴事业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更加成熟、更加笃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重要理念;春节前夕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也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并鼓励大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而《山水间的家》系列,让观众看到了在这些重要理念指导下,今日的乡村正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的内容创新、媒介创新、产品创新,在打造具有高价值和高影响力的内容过程中,实现深度、温度和传播广度的多维加持,在这张生动的中华“百村图”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