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在退出一战时钻空子,一向精明的苏俄人最终却吃了大亏

2022-09-27     遥望春风

原标题:本想在退出一战时钻空子,一向精明的苏俄人最终却吃了大亏

要说起精明,历史上最会算账的国家莫过于我们北边的邻居俄罗斯。15世纪末,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国,仅仅数个世纪,这个由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国迅速发展成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面积第一大国。而历史上的俄国也是几经辉煌,无论是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建立俄罗斯帝国,还是后来成立的苏联,精明的俄国人从未让他们的国家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退出。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成功,推翻了沙皇的统治。随后,苏俄就退出了一战。很多书上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不够精细,让人感觉苏俄当时似乎很强势,选择空间很大,随便打了声招呼就从战争中抽身了一样。实际上,当时苏俄情况非常危急,根本就没得选。

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俄政权向战时盟友协约国提出退出战争的请求。虽然俄军战斗力不咋地,在一战中表现很一般,但毕竟俄国皮糙肉厚,战争潜力巨大,谁也不想失去这样一位能干脏活累活的盟友。无奈之下,苏俄立马转而将希望放在对手德国身上,希望给德国人一些好处,从而换取停战协议。

然而德国人的胃口远远超乎了俄国人的意料。1917年12月3日,苏德两国举行谈判,德国提出要把之前俄国从波兰分得的土地,加上立陶宛、爱沙尼亚的一部分、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等领土全部割让给德国。这还不算,苏俄还得追加30亿卢布的赔款。严苛的条件下,苏俄高层内部引发了分歧。首先是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态度强硬,坚决支持与列强继续世界大战;其次是列宁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应当接受德国条件,为新政权取得喘息的时间;还有处于中间的以托洛茨基为首的“不战不和”派,主张虽然停战,但不接受德国人的条件。

这三派人争执不下,一方面是主战派虽然符合大多数俄国人的意愿,但当时的苏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红军才刚刚组建,主要武装力量还是十月革命时的“赤卫队”,也就不到20万人;另一方面,列宁的主张最实际,也最符合苏俄的情况,但精明的俄国人自然舍不得将大片国土拱手送人。因此,苏俄政府高层于1918年1月2日举行投票,结果支持布哈林的有32人,支持托洛茨基的有16人,而列宁获得的支持最少,当即就被排除在选择之外。22天后,苏俄高层再次举行会议,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考虑。

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继续,作为苏俄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在此之前与列宁说好,如果德国不做最后通牒就装糊涂,毕竟德国忙于战争,说不定拖下去苏俄反而会钻个漏;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那就立马改口接受条件。然而在德国的紧逼下,托洛茨基非但没有接受德国代表的条件,反而公然拒绝签约。这还不算,托洛茨基还要求德军退出在一战中占领的俄国领土。德国代表对此非常惊诧,认为苏俄开出这样的条件,是在羞辱德国。谈判结束不久,德国联合沙俄军队向苏俄发动进攻,力量薄弱的苏俄军队被打得惨败。

1918年2月18日,情急之下苏俄高层再次举行会议。奇葩的是,走到这一步,列宁的提议仍以6比7的劣势而被拒绝。此时知道自己做错事的托洛茨基转而公开支持列宁,最终列宁的决议终于以7:5(另有一人弃权)的结果通过,苏俄政府决定签约。但自认为受辱的德国人没有停下进攻,同时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2月23日,苏俄高层紧急会议上,部分委员会委员又开始变卦。列宁终于忍无可忍,声称如果再这样拖延下去,他就提出辞职。主战派的布哈林对此毫不在意,托洛茨基虽然也不同意接受德国的条件,但为了防止高层出现分裂,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列宁。最终列宁的主张终于通过表决,托洛茨基被解除谈判代表团团长的职务,苏德双方于2月24日再次举行谈判,并最终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可以说是让一向精明的俄国人“大出血”了一回,按照规定,苏俄停止与同盟国的战争状态,但必须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属波兰等总面积达126.7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割让给德国与奥匈帝国;苏俄海军撤回港口,并解除武装;俄国控制的阿兰群岛上的防御工事也被迫拆除,归属权由德国、奥匈帝国、瑞典、芬兰四国共同决定。除此之外,苏俄的战争赔款也翻了一番,1918年底,苏俄须向德国赔偿60亿马克。

该条约使苏俄损失了超过6000万、相当于全国44%的人口,农业损失33%,工业则超过全国比重的一半。以托洛茨基为首的“精明”的俄国人本想借着德国身陷于与协约国的作战无暇顾及,从而捞个便宜。谁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将占全国约27%财政总收入的国土拱手送人。不过,吃了亏的苏俄人也从中总结了教训,列宁在国内的威望进一步提升,苏联红军也迅速壮大,为后来在1945年击败纳粹德国、成功报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b06f85c09cc454ede27de559cd8af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