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投资者了,他有哪些投资的秘诀呢?巴菲特致股东信中,哪些经验我们能够学习,哪些又是学不会的呢?
浮存金模式
巴菲特通过购买保险公司这类能够提供现金流的公司,比如Geico保险公司、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等建立自己的浮存金。浮存金是一种低成本可以短时间内获得自由支配现金一种负债模式,比如巴菲特最早投资的蓝筹印花公司 。
蓝筹印花公司的客户是超市和加油站,他们需要到蓝筹印花公司预存一部分钱,或者提前购买礼券,但是实际的交易是在礼品兑换,或者供出货物之后,这就意味着蓝筹印花公司账上会有一大笔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而且还不用付利息。
在1968年巴菲特和芒格投资蓝筹印花公司的时候,公司账上已经有6000万美金的浮存金,而蓝筹印花公司却没有好好利用这笔钱,只是把它们放在银行里,赚取一点利息。同样巴菲特投资的保险行业也是产生大量浮存金的行业,我们提前把钱交给保险公司,理赔总是在多年后发生,于是巴菲特可以利用这部分现金进行投资。
蓝筹印花公司虽然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管理层过于保守,导致这个公司股价低迷。于是巴菲特和芒格就大量买入蓝筹印花公司的股票,很快有足够股权进入董事会。进入董事会后两人就接管了蓝筹印花公司的投资部门,开始利用存在银行的这些浮存金进行投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蓝筹印花公司在巴菲特接管以后,主业实际上一直衰落的。在1970年销售额12亿美金,但是到了1982年,销售额只有900万美元,在1990年甚至只有几十万美元的销售额。而此时蓝筹印花公司已经成功转型成为一家投资公司,蓝筹印花公司这个实体实际上已经趋近零。
绝对控股
我们看巴菲特投资的很多公司,都是占据很大一部分股份,或者进行整体收购。这是巴菲特这种浮存金模式必要条件,因为你要调动这么多流动资金,是需要大股东同意的。但是一些大的公司就做不到控股,比如可口可乐,但是可口可乐会给巴菲特分红,截止到2017年,可口可乐给巴菲特的分红超过40亿美元。
巴菲特购买股票和我们这些二级市场散户不同,巴菲特是要实际参与经营的。比如重整桑伯恩地图公司,当巴菲特进入董事会后,对桑伯恩地图公司管理层开刀,巴菲特要求把公司的投资组合分给各股东,否则就赶出董事和管理层。而且巴菲特要求桑伯恩公司把股票兑换成各类组合的股票,相当于回购了公司的股票,让股价回升,在此次交易中,巴菲特大赚一笔。
我们觉得炒股炒成了股东是最大的悲哀,但是巴菲特却要控制他所投资的公司,他不但和董事会正面交锋,甚至不惜清除管理层,或者对公司进行大裁员来保证公司的股价。虽然现在我们看巴菲特成了甩手掌柜的,让自己的团队来管理旗下公司,但是关键时刻他还是非常心狠手辣的。
巴菲特拥有的资源
我们现在做投资,貌似都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很多信息,但是我们和巴菲特能够获得信息质量是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的。比如巴菲特投资Geico保险公司的案例,1970年Geico保险公司业绩下滑,股价下跌近90%,于是新上任的拜恩充当救火员。
巴菲特想了解这位新上任的CEO,于是让当时还是《华盛顿邮报》的瑟琳·格雷厄姆把拜恩给约了出来,通过几个小时的长谈,巴菲特详细了解了Geico保险公司运营情况,同时他也对拜恩有了详细了解。他判断拜恩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而且非常专业的CEO。
于是巴菲特就捡起了这个“烟屁股”,大量买入了Geico保险公司的股票。当监管部门调查Geico保险公司,准备让它们关门大吉的时候,又是巴菲特给当时监管部门负责人马克西米利安·沃勒克打电话,告诉他这家公司不需要关闭。并且巴菲特还说服了当时的大投行,购买了Geico保险公司股票。当时Geico保险公司流动资金非常缺乏,如果不是巴菲特出面帮助帮助融资,Geico公司可能真的关门了。
试想一下,有多少人有这个能力,能够力挽狂澜于不倒。不仅仅是中国市场讲究人脉,美国市场也是一样,巴菲特多年在市场上积累的这些资源,是很多人很难达到的。
那么我们应该向巴菲特学习什么呢?首先是终身学习,巴菲特阅读量有多大呢?他每天的阅读时间在7小时以上;其次是专注,巴菲特最为有名的投资格言就是只投资自己熟悉的,而且每年只做少量的投资。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完美的,巴菲特每天坚持七八个小时的阅读,而且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与人打交道上,其实他生活自理方面表现的非常差,完全依靠他妻子来照顾。并且他自己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自己关心经济的时间要比关心孩子的时间要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