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逆行者”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我曾经为这个定义小小地开心过一下,身为一个媒体人,或许未必都能身处一线,但“逆行”的决心却是少不了的。譬如“停工停课”,这是一个和我没有什么关系的词,越是别人停工停课的时候,往往越是大事发生的时候,我也越是不得空闲。
这次,原本也不例外。春节期间,我们一如既往地在编辑机前面相互拱手拜年,唯一的不同,可能只是大家都戴上了口罩。
但四天前,事情发生了一点变化。
2月9日中午,在小区的微信群里出现了一条消息:因为我们这一栋有一户两例确诊新冠肺炎,根据规定,要实行硬隔离,封楼14天。之后,社区工作人员往群里发了一个通知,让大家先行请假。
我当然得去请假,不过心里突然觉得有点不安:“顶风上班”的危险系数,想想其实不过是同事之间相互消遣的几句玩笑话,习惯了每天早起,“全副武装”之后,经过几乎没有车的大马路去上班的日子,如今这一纸“硬隔离”的通知就要让我生生留下14天的空白了?
但转念一想,哪里来的空白?这是隔离啊,疫情报道的一线呢。
一盆花、一本书、一副扑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隔离从9号下发通知后就算开始了。
一批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挨家挨户给大家测体温,旁边有工作人员记录。测完体温后,楼就“封上”了,不许进也不许出。我们发现,一批红色的垃圾桶被送进了每一层楼,垃圾桶上写着“有害垃圾”,这让我想起了围观火神山医院建设时,被拟人化的各种机器,我也想叫垃圾桶一声“小红”了。
社区工作人员拉了一个微信群,和大家说明了具体的安排,包括每天工作人员送菜送快递上门的时间、收垃圾的时间、社区的24小时电话等等。微信群里还有负责的医生和配送人员。虽然在接下来的两周无法出门,一点焦虑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过随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负责人,大家都觉得心里踏实许多。
有时候,只需知道有人在背后托着你,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有底。
我们每天早晚两次在家自测体温,报给社区工作人员记录;有的邻居会在群里告诉工作人员,今天自己有快递,请帮忙送上门;大家也会在群里问一下被确诊的那两位老人现在状况如何,家里是否已经得到彻底消毒。不能出门的日子,确实略显平淡。
两天后,11日早上,每一位住户都在自家门口发现了几样东西:一盆花、一本书《缮写室》和一副扑克。这份礼物确实挺细心的:喜欢文学地理的人,《缮写室》还是一本不错的读物;扑克不同麻将,哪怕是一个人,也有多种方式自娱自乐;而我则最喜欢那盆开得生机盎然的花。
妈妈看见这盆红花,立刻说了句“鸿运当头”来讨喜气,我却真的觉得,这盆花的到来,给了我一种春天要来了的感觉,心中有了期待。想起微博上有网友说,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相约武大看樱花。
好的,不见不散!
忘了那些心理暗示吧
疫情来了,担忧难免。尤其是“确诊”、“隔离”这样的字眼,更是一度让我自我怀疑:我觉得胸闷、还咳嗽。焦虑让我不停地测自己的体温,不停地回想自己近两周的行程。
其实我非常明确自己没有流行病学史,出门一直戴口罩,甚至连按电梯按钮也一直都是用钥匙操作的。理性告诉我,我被感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强烈的自我怀疑。后来,我和朋友们聊了聊,最近胸闷的人,似乎不在少数,有人还出现了呕吐症状,我反而开始不那么紧张了——这大概不会是我和朋友们都感染了病毒,而是我们都在心理暗示。
现在看来,硬隔离,反倒成为了我这场心理暗示的解药。不能出门,我有足够的时间做瑜伽、大扫除,等我完成了所有的计划,疑心病早就去了九霄云外。
病毒可怕吗?或许“未知”才是最可怕的。不过与其焦虑于无可奈何的未知,不如做点能做的,把那些焦虑忘掉。
像馕一样的蛋糕
隔离在一定意义上,可能让不少初为人父母的人,好好尽了自己的责任。我能够完完整整地陪儿子过他的一岁生日,这也是意外收获。
不过,因为无法出门买蛋糕,也没有合适的外卖可以叫,同时为了让儿子的第一个生日有意义些,我决定自己动手做。全家人查了食谱,撸起袖子,却发现,没有电动打蛋器、没有泡打粉,只有面粉和白糖家里能足量供应,这个蛋糕只能凑合……
最后,一群非专业人员手打的蛋白没有打发起来,糖放多了,蛋糕的发酵也不成功,“成品”像个馕一样结实。没错,就是那种新疆的馕饼,特别扎实。
不过,总比没有强嘛!最后,这个“蛋糕馕”上面被装点了两片橙子,推到了儿子面前。儿子一脸茫然,不知道是对这个“蛋糕馕”无语,还是对一群傻乐的大人无语。而小寿星吃蛋糕的任务最后也是大人们代劳了,真的是甜到发抖。
儿子就这样度过了一岁生日,简单,但重要的是不缺陪伴。如果还硬要凹一下寓意的话,希望他的人生很甜,也很踏实。
有的时候,善意很简单
谁才是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呢?对于深圳这座城市里不少的年轻父母而言,答案很可能是“阿姨”。然而,难以拿捏的亲疏远近,和似乎永远也达不到的称心如意,是每一个把照顾孩子的工作交给“社会化分工”的父母,永恒的纠结。
过年前,为了一些我现在都已经记不太清的事情,我当时想,要不就换个阿姨吧,于我于她,可能都是好事。
然后,疫情来了。
春节没有回老家去的阿姨有一天低声问我,“能不能,替我给我家里寄一点口罩?”
她是一个妈妈,还是一个外婆,她的女儿和外孙,在湖北襄阳。那个瞬间,看着她脸上带着期待又有点不好意思的表情,我有些自责,是我疏忽了。
其实我能做的很有限,因为我手头的口罩也不多,不过哪怕只是寄出几个,身在远方的母亲和外婆也能够让心里的牵挂随着一张快递单号的截图发送到女儿的手机上。那天,阿姨和我说了很多声谢谢。
隔离开始了,我与阿姨的相处时间长了不少,却也自然顺畅了不少。身为湖北人,但最近一直忙于帮我照顾儿子的阿姨,并不是因为她的籍贯而被隔离,更没有因为她的籍贯在这座城市里被冷眼以待,我很开心。
我就是活跃一下气氛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恐怕都不乏代购和微商,他们发布消息总是很勤奋,相比之下,做实体店销售的朋友,就要克制得多。不过延迟复工以来,商场里的销售们的发圈频率也增加了许多。
我很少仔细看广告,不过隔离在家闲来无事,阅读朋友圈也比往日里要认真了不少。实体店的朋友们,常见的文案有:“卖不卖无所谓,我就是活跃一下气氛。”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销售们绞尽脑汁想有趣文案的无奈,为冲破无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每天每天都在尝试。
活跃气氛的背后,其实是拼尽全力。有朋友告诉我,他们的公司正在开发一个地块,地块建设延迟开工,但工人还得工资照发,银行贷款也不能不还,已有的物业还要给租客减免房租,好难。
好难,但此刻,他们还在想尽办法支持着,想起有网友曾说,中国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飞速的发展,靠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努力生活工作的你。
我觉得,那句“卖不卖没关系”,是我隔离在家这几天,看到的最励志的文案。
刷屏的“加油”
有人形容这段时间看各种消息的感受是,上一秒着急着急着急,下一秒感动感动感动。隔离,让我对此深有体会。在着急和感动中间,也会收到一些让人觉得很可爱的消息,会马上和朋友们分享。
比如这两天,我看到了一则视频,将各省美食都做成小人,重庆是小面,广东是肠粉,诸如此类,他们都在给湖北热干面加油。可爱,也让人觉得非常感动。
“加油”是多简单的两个字,它的力量和温暖,只会在关键的时刻释放出来。
我所在的小区一共有5栋住宅楼,这次被隔离的是B栋。全体业主群里,在我们被隔离后,其他几栋的邻居都在群里刷屏,说B栋加油!B栋我们与你们同在。
其实开始隔离之后,我们的心态反而逐渐淡定了下来,看到这些“加油”,有时也会觉得,没那么严重啦,我们其实好好的。
不过,对于这样暖暖的善意,每次看到,我还是会会心一笑。想想那些我可能不知道名字,但在院子里无数次遇见的邻居们,每天都想着,要怎么支持那些被隔离的邻居,想啊想啊,最后说出一句“加油”。
这不是岂曰无衣,这也不是风月同天,这就是一句简简单单,没什么文采的加油。
但对于我而言,也只有那句简简单单,没什么文采的话才能表达我心里的感受:
谢谢!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回来,我相信。而在等待春天到来的漫长前夜里,有医护人员为我们保驾护航,有记者同行们为我们记录和通报一切,有数不清的后勤人员在值班,只为让我们不慌不怕。在这漫长的前夜里,我们点起烛火,做一做慢时代的人,做一些想了很久准备了很久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在这漫长的前夜里,我们拉起彼此的手,听一听对方的故事,想一想封尘许久的那些道理,汲取人性深处的光芒,为日后前行储备力量。我们无法避免灾难,但我们能做好自己。
来源: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