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正在火如荼地进行中,可谓万众期待。
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去年瑞典文学院经历严重危机,所以今年的文学奖会补上去年的名额,同时给两位作家颁布奖项。
这样的情况是70年来首次出现,所以网友们对此也是高度关注,纷纷猜测诺奖桂冠会花落谁家。
英国博彩公司 NicerOdds 就给出了一份2019 年文学奖预测名单,其中除了有大众较为熟悉的加拿大女诗人安妮·卡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等获奖热门人选外,还有一位中国女作家如一匹黑马一样突出重围,她就是残雪。
说起残雪,恐怕大部分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反倒是许嵩有一首叫作《断桥残雪》的歌还比较知名。
其实,残雪原名邓小华,是湖南耒阳人。小学学历的她1970年后当了许多年的街道工厂工人、个体裁缝,是一个丝毫不起眼的女工。不过,机缘巧合之下,残雪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虽然一开始备受争议,却在之后受到认可,几年之后更是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
在国内,残雪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鲜少有人看过她的小众文学,但这丝毫不妨碍她在国外的流行。
迄今为止,残雪已经发表了六百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更厉害的是,残雪是作品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哪怕是世界著名高校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都使用过她的小说当作文学教材,其作品更是多次在美国和日本等国被选入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给予她高度评价: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不过,虽然残雪在国外很火,但是由于她独树一帜的风格和怪癖的性格,导致她在国内并不讨喜。
残雪难以与大众相融,从她的笔名就可以看出端倪。她曾经自述说道,"当初取名残雪除了这个意象有冷峻之美以外,也希望坚持一种独立的、拒绝融化的姿态。同时,残雪也可以说是踩得很脏的雪。我时常觉得自己很脏。"
从这个诠释就可以看出,这位女作家性格极其怪拗,也因此她的小说深受性格影响,以怪诞、荒谬、晦涩难懂著称,时常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女性意识的解放是残雪作品的突出主题,《五香街》就是她最出名的关注女性解放的长篇小说。
在小说世界中,五香街的女人不再拘泥于女性身份,反而支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普通女性能公开发表关于男性的演讲,寡妇也敢于大声向众人宣讲着自己的情感需求 。
除此之外,残雪在小说中也敢于打破中国传统对于母性的宣扬,她笔下的母亲不是一味的高尚伟大,也会有"母亲不惜以儿子的婚姻作交易,以儿子的青春换取自己的发展"之类的叙述,让读者体会到厌恶、仇恨和无奈这样的多样情绪。
通过这些叙述方式,残雪大胆揭去了传统意识中那层脉脉薄纱,但这样的风格,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是难以消化的。
虽然残雪只有小学学历,可她的父亲邓钧洪却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
当年,残雪的爷爷是私塾先生,所以父亲从小浸润在四书五经中,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十几岁时就公费进了初中, 20 岁的时候更是考取了公费学堂——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可不巧的是,当时第一师范的革命风气很浓,学生闹学潮,残雪的父亲接触到那些理论变得很激进。
之后,残雪的父亲成为早年的党员,1949 年到《新湖南报》(现为《湖南日报》)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秘书长、社长等职位,可谓风光一时。
直到某一天,残雪父亲响应上级作了一个报告并主持争论,没想到触及政治问题,一家人从新湖南报社单栋住宅被下放到岳麓山下,不愿舍弃父亲的母亲更是被下放到衡山劳动改造,父亲也被贬为一般职工。
不过,哪怕生活遭遇巨变,父亲依旧没有一蹶不振,日渐消沉,反而在空闲时间携带书籍回"小黑屋"坚持阅读,并且关心残雪以及其他孩子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向导。
哪怕晚年病重时,知道残雪在创作小说,照样让残雪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来研究研究,好让他去向别人介绍残雪。后来,残雪把自己的小说《黄泥街》拿回来时,"他果然仔细地读了,在上面划了很多记号,还在一张纸上写了几句评论。"
虽然父亲的一生坎坷,遭遇了一次下放和二次打压,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成为批判对象,依旧不忘给予孩子们向上的力量。残雪曾自述:"我的父亲一直保护我的追求欲望,他总是鼓励我多读那些有益的书。他甚至一度教过我一些西方哲学和历史。我想,他的榜样总是在我的内心深处。"
除此之外,父亲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也让残雪受益匪浅,"父亲在家庭里营造出一种理想至上的氛围。正直,不攀附,不随风倒,不与人争物质利益,这成了我们姊妹兄弟做人的原则。"
对于一个小学学历的女工来说,夺取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天方夜谭。可对于残雪来说却并非痴人说梦,这得益于她从小浸润在书香中养成的阅读习惯。
残雪家里有许多藏书,"我从小时候起就喜欢看书,看了很多的古典小说。如俄罗斯文学、狄更斯等。""爸爸书架上的那几排书就是"严肃"的,里头有西方哲学,马列主义,最显眼的是那套蓝色布面精装的《资本论》,还有几套大部头的中国古典文学史。 "
除此之外,在残雪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也身体力行地给她做了很好的行为示范,这为她今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丰厚的文学基础。
哪怕后来家庭遭遇变故,家庭的读书风气也从来就没有断过。父母亲经常会从图书馆或者资料室带回几本书,有中外经典小说,也有《鲁迅全集》的某一册。每当这时候,残雪的一众兄弟姐妹立刻每人抢一本,有的围在炉边,有的倒在床上,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满满一屋子人挤在逼仄的小房间,人手一本有滋有味地阅读,场面好不壮观。
这样优良的阅读习惯,伴随了残雪终生。
迄今为止,残雪的写作生涯已经三十载有余,在海外文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让人佩服的是,她多年来始终坚持着日复一日"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七点钟准时起床,九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持续一个半小时;下午两点钟开始阅读和写作,也是一个半小时;每天晚餐之后,她再度开始进入一个小时的小说创作时间,再之后是英语学习时间。
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残雪更是选择不用手机,不用微信,以与世隔绝的方式专心致志阅读和创作。
残雪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当陌生的,她的作品目前也只是小众文学。
对此,残雪本人也有清晰的认知:"我从事的是高层次的文学创作,读者是很小的一个群体,但是我非常希望更多人关注高层次文学"。
如今,诺奖花落谁家还未可知,但残雪已经先一步打开了知名度,为更多人所熟知,相信假以时日,她的作品会被更多人看到!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圈外观察室】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