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的冯小刚:草根出身曾是打杂小厮,成名太过高调被赵本山掌掴

2019-12-23   圈外观察室

近日,冯小刚导演的《只有芸知道》上映。

与之前新片上映的张扬不同,冯小刚此次采用侧面突破的方式,没有大张旗鼓宣传,反倒是和徐帆参加综艺《花花万物》,通过秀恩爱的方式增加曝光,委婉给电影宣传。

只可惜,这部由黄轩、杨采钰等《芳华》原班人员重新演绎的文艺爱情片,却走势不佳。

到今天为止,已经上映4天的《只有芸知道》累计票房收入仅7600万,豆瓣评分也不过6.5分,和同期的《误杀》等一众电影相比略显颓势。

不少网友认为,这部电影虽然画面很美,可是剧情空洞,像一本流水账寡淡无味,忽略了与观众的共情。

一代名导冯小刚,他的高光时刻,难道到此为此了吗?

一代名导,也曾是小厮

曾几何时,冯小刚是投资商眼中的票房保证,从《甲方乙方》到《老炮儿》,他贡献了大量优质的现实意义作品,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六爷"。

只可惜,拍惯了商业片,如今转入到文艺阵营,不仅观众不大适应,冯小刚本人也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

可能,如今身居高位,被众人追捧的他,早已忘了当年的卑微和匠心。

其实,冯小刚能走到今天,成为大家眼中的名导,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冯小刚出生在背景一个普通的小胡同家庭,由于父母离异,他自小就和母亲、姐姐三个人相依为命。

但不幸的是,冯小刚的母亲在离婚后一直都是体弱多病,又需要拉扯两个孩子长大,所以一家人过得十分辛苦。

不过,母亲对他却寄予了厚望,笃定他会有崭露头角的那一天,"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

为了实现目前的夙愿,冯小刚极度渴望成功,他希望能够出人头地,摆脱贫困,拯救自己瘫痪在床的母亲。

高中时,冯小刚进入了部队,经常筹备一些文艺晚会,这为其日后的转业有极大的帮助。

离开部队后,冯小刚开始在一些不知名的影视剧中做美工,一当就是5年。

幸好,多年没有找到机会的冯小刚,终于在有幸认识了"大院子弟"郑晓龙之后,开始逆转人生的方向。

当时的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抓生产,谁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为了讨好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郑晓龙,年轻时的冯小刚老是跟在他屁股后面跑腿,希望能够借此认识更多的人脉,让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多人的赏识。

为此,压根不在意什么尊严和身价,甘当电视剧中心打杂的小厮,时不时客串一下无关紧要的人物,哪里需要往哪里去。

因为长相瘦黑,有几分越南军官的模样,他还经常会被嘲笑、挖苦,但是没有沉溺在自尊心受挫的苦闷里。

通过郑晓龙,冯小刚认识了人生的第二个贵人——王朔。

自此,他可谓是把马屁精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不仅时时跟在王朔后面,朔爷长,朔爷短地称呼对方,俨然叫成了口头禅。

还在各种饭局上背王朔的小说,一边背一边夸。

有人让他评论王朔,就用用"抬头望见北斗星"来比喻自己遇见王朔的故事。

当时,同为京圈子弟的叶京对冯小刚非常看不起,觉得他谄媚又利己主义,所以评价他说"我认识的冯小刚渴望成功,做梦都想出名,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他很会做人。"

但是被夸的时间长了,王朔也算相当受用,渐渐地给了冯小刚一些机会。他曾说:"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不过,冯小刚虽然喜欢拍马屁,却也是有真本事的。

当初,《编辑部的故事》剧本丢失时,王朔不愿意重来一遍,这时候冯小刚自发举荐,愣是模仿着王朔的风格写出了七八集的剧本,从而得到了该片的编剧署名。

此后,有了王朔带着他玩儿,机会也是越来越多。

草根逆袭,从打杂小厮成为与京圈子共同署名的编剧,冯小刚自然会遭到质疑:一个美工,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电视剧编剧?

对此,郑晓龙在一次采访中给出了回应:"其实当初团队有一些认识不同意的,但是他很积极,因为背诵了不少王朔的作品,所以在语言风格上越来越像王朔,甚至有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比王朔还要王朔,于是才同意他加入编剧组。"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在吐槽冯小刚是"马屁精",但是他只是说"我就这样,怎么着了吧。"

可见,对他而言,比起机遇和功名,流言蜚语根本不值一提。

之后,冯小刚一鼓作气,与郑晓龙联合编剧了电影《遭遇激情》和《大撒把》。到了1993年,他更是直接升级为导演,与郑晓龙一起联合执导《北京人在纽约》,从此正式踏入京圈。

因为缺少其他京圈子弟所拥有的背景资源优势,出身平民的冯小刚,更加渴望成功。为了得到更好的资源,他从来不在乎自己的面子。

和京圈的人吃饭时,他总是坐在末座,端茶送水,有时候还要负责接菜,无论对着谁都喊老师。

他从不计较这些行为被外人过分解读,在他看来,一个普通出身的人,只能依靠有资源的人,把他们哄开心了,才能够有得到相关资源的机会。

冯小刚也算不负众望,获得资源后,导演的电影《甲方乙方》,在1997年狂揽3000万票房,并在豆瓣收获了8.3的高分。

之后,靠着自己的实力,他获得了王中军的青睐。

当时,同样是京圈出身的王中军接连投资了冯小刚、陈凯歌和姜文的电影,最终只有冯小刚的电影赚了钱。

于是,王中军签下冯小刚,两人携手开启了中国的贺岁片时代。

《不见不散》《大腕》《手机》等都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电影,不仅收获了不错的口碑,票房也是大丰收。

说起来,草根出身的冯小刚,也算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好好扬眉吐气了一把。

只可惜,鲜花和掌声来得多了,晚年他似乎也开始迷失了。

如今的大腕,化身"小刚炮"

虽然冯小刚被观众封为名导,可大家对其电影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爆米花电影。

对此,冯小刚仍然深感自卑的,他渴望改变大家对他的固有认知。

于是,他拿着华谊的2个亿,野心勃勃地拍出了《一九四二》。审查通过当天,王中军放出豪言"《一九四二》首映过亿,十亿收尾。"

冯小刚本人也发布了微博:"我为此堵上之前12亿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

可惜,事与愿违,《一九四二》最终收尾票房为3.7亿。更糟糕的是,因为这部影片,华谊的市值在两天内蒸发了12亿。

这下,冯小刚不淡定了,早前说的做好心理准备全是唬人,他开始炮轰观众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然后,随着他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怒怼的对象扩展到了影评人、电影圈同行,甚至连各大电影节都逃不开他的毒舌。

曾经低调的冯小刚,开启了张扬的晚年。

《私人定制》的豆瓣评分低出及格线时,冯小刚连发了7条微博,怒怼影评人"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你们的嘲笑和狂欢恰恰反映了你们的浅薄,我看不起你们。"

接着,冯小刚又在之后的电影宣传活动中继续吐槽"傻帽影评人"。不过当时著名影评人释凡也及时回怼,表示看不惯冯小刚输了票房就不服的心态。

到《老炮儿》刚上映时,票房仅为同期上映电影《恶棍天使》的三分之一,只有区区五千多万,于是冯小刚点赞了《恶棍天使》的差评微博。

后来,冯小刚凭借《老炮儿》入围金马影帝,却没有去现场,反而是让管虎帮其代领。

据悉是因为当初徐帆凭借《唐山大地震》入围金马影后时,惜败吕丽萍,所以冯小刚直接炮轰金马奖主席黄建业"您可以不喜欢但是别假装内行。"

所以到自己领奖时,冯小刚反而跑去工体唱歌,就连获奖感言也是现场发短信给管虎,让其代为转述"我以后不演电影了,随便演个角色就把影帝拿了,这叫专业演员怎么办?所以我还是不演了吧"。

这话,听起来的确狂悖!

尝够了演戏的瘾,他继续把重心放到导演身上,渴望有所突破。于是他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片《我不是潘金莲》,并大胆采用圆形的画面呈现方式。

只可惜电影上映时,票房不如预期,冯小刚又怒怼万达给的排片低,还在微博上给王健林发了一篇调侃信。

对此,娱乐圈纪委王思聪表示忍不了,直接回复"说话别阴阳怪气,听着恶心,要是片子好万达肯定会排,没人和钱过不去。"

除了不能接受自己的作品被大家质疑,在日常生活中,冯小刚也变得十分张扬。

早些年,在颁奖典礼上,赵本山正深陷涉黑风波,结果冯小刚当着众人面,明晃晃地说出了三个忌讳的字。

这一行为,让赵本山上来后直接作势给他一巴掌,虽然看似玩笑,却真真切切地表示了不满。

而近些年,冯小刚更是摆谱。

《芳华》播出之后,女主演苗苗走红,在一次饭局上,冯小刚不管不顾对方意见,让苗苗当着一帮男人的面表演跳舞。

这一举动当时就遭到了陈道明的怒斥,甚至当场飙了脏话,冲着当时起哄的葛优喊了一句"你没看过跳舞啊!"

对此,网友纷纷支持陈道明,认为冯小刚的行为尽显中年男人的油腻,且不尊重人。

而他与小崔的风波,更是因为目中无人,不顾及他人声誉,闹了一场娱乐圈大风波。

之后,处在风口浪尖的他,仍然不顾及公共形象,在机场用餐时对着服务员大声指责,双手叉腰喋喋不休,引来众人围观,完全没有顾及对方是女性。

可见,从草根逆袭成名导,冯小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都在增长,可修养几乎没有与时俱进。

结语

曾经,冯小刚被《人民日报》评为"一位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导演",他在电影中加入的喜剧风格和现实意义都让整个内容更具有票房号召力。

只可惜,他用尽了半生的努力,走上了第五代导演的宝座,可是在晚年,却过分高调,太过张扬。

不知,是因为年少时期太苦了,老年在抒发不满,还是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的性格,爱捏软柿子。

不论如何,他的为人处世我们难以评价,只是这电影,的确一年不如一年了。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圈外观察室】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