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产者”一词来源于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赡养人类》——就是写《三体》和《流浪地球》的那位大神。
一个叫“第一地球”的外星世界:星球上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一名巨富拥有该星球的一切,这个人被称作“终产者”,星球变成了由一个富人和数十亿穷人组成的世界。终产者的私人财产包括整个星球以及它的大气层及海洋。
这个终产者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我曾祖父的时代,第一地球60%的财富掌握在一千万人手中;在爷爷的时代,世界财富的80%掌握在一万人手中;在爸爸的时代,财富的90%掌握在四十二人手中。在我出生时,第一地球的资本主义达到了顶峰上的顶峰,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本奇迹;99%的世界财富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被称做终产者。”
我们都很熟悉一个词,叫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简单说,就是强者愈强。
而终产者就是马太效应的极端版本。
现实中的终产者,会不会出现呢?
在直觉看来,马太效应是会产生终产者的啊,你看,富人拥有的资源比普通人多吧,所以他们肯定会越来越富有,直到占据全世界所有资源。
马太效应讲的,确实没错,但是我们除了考虑马太效应,也要考虑到一个经济学上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强者愈强,这没有错。就像你个头大,包子吃得比平常人多,但是,这包子一直吃下去,总有你身体受不了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继续吃包子的边际收益就下降了,一直降到你一个包子也吃不了,再吃,你就可能撑坏身体。
任何一种禀赋,它的边际收益总是会有下降的时候的。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上升的时候,而是说它迟早是要下降的。要看到它下降的时候,就要把时间和空间拉得足够大。
《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用西方世界的例子,证明了“资本带来的收益会持续增加”。
但同时,另一个方面,书里又说:“亚洲正在崛起。今天欧洲和美国操心的,就是他们的劳动者相对变穷了,而同时我们都知道,亚洲的劳动者变富裕了。过去上百年来,欧美才是资本的代表,但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边际收益就递减,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就递增。”
是的,欧美的资本收益所得,证明了马太效应的强者愈强,使得欧美普通民众的劳动所得过低。
但是另一方面,亚洲民众的劳动所得是在上升的啊。
我们把空间拉大到全球,只要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发展的,那么这个国家民众的收入差距,就会与发达国家越来越靠近。
1980年,那时中国人均GDP只有200美元。改革开放后,现在我们的人均GDP是1万美元。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人均GDP是1万2千美元,现在是6万美元。
40年,中国的人均GDP和美国的差距,从60倍,缩短到6倍
时间越长,空间越大,中美两国民众之间的收入水平就越靠近。
为什么?不是说好强者愈强吗?不是说好马太效应吗?美国应该比中国越来越富裕才是,为什么中美的差距是在缩小的呢?
发达国家的资本的边际收益在全球这个范围内,是在递减的。所以,他们不可能永远一直躺着赚钱下去,他们舒服的日子,总有一天会被打破。
其实不仅仅是全球是这样,在发达国家内部,其实也是如此。
拥有百年历史的道琼工业指数,它象征着美国工业中最重要的12种股票的平均数。至今为止,在这12种成分股中,只有通用电气仍然留在指数中。
而通用电气现在的市值也只不过1千亿美元,而成立时间才三年的拼多多,现在市值已经是百年通用电气的一半了。
工业行业如此,新兴科技行业也是如此,美国曾经的科技巨头IBM、曾经的互联网巨头雅虎,谁可想到他们会被打败。
1999年,雅虎市值就已经超过1千亿美元,那一年,阿里巴巴才刚成立
当然,一些过去很显赫的豪门、望族,甚至皇室,今天的后代也仍然富裕,但他们今天的富裕,有多大程度是在吃老本,有多大程度是由于资本具有以不停的加速度自我增长的本性呢?
他们今天在社会中财富或收入的占比,是在加速增加,还是在相对缩小呢?东芝、丰田和索尼是日本皇室的产业吗?微软、苹果和谷歌等公司的创始人,都姓洛克菲勒吗?不是说好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差距无限拉大的吗?
如果资本本身就具有“越集聚就越增长”的属性,也就是“2的平方, 加2的平方,再加2的平方(即12),一定比不上2+2+2之和的平方(即36)多”的话,那么人类早就把所有企业整合为一家企业,把所有资本集中到一个人手里,即开头我们提到的终产者,而社会财富已经达到无限了。
曾经拯救美国、重组美国的家族,而今只余传奇
然而,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世界会不断冒出新的挑战者,把曾经高高在上的霸主挑落马下。
资本大到一定程度时,它的边际收益就会递减,而劳动所得收益就会增加。劳动所得大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变成资本,那么等它大到一定程度时,它的边际收益也会递减。
周而复始,不断地推动社会向前。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终产者不会在现实出现,现实世界,遵循着简单的原理,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