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丝绸之路正是东方大国以商贸闻名于世的代表之一,丝绸之路源于玉石之路,这条路我们可以以小学的古诗,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概括。
这些名句说明甘肃这个毗邻新疆的狭长省份,在古代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为丝绸之路贡献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故事,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的遐想和未解之谜。不过我们今天的故事还需要再往前推很久,久到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地域跨越很广,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东部一线,考古学家最开始研究齐家文化的时候,挖掘了不少制作比较简单的玉质用品,可这些玉制用品大部分使用的并不是产自新疆的和田玉,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哪里来的。后来根据多学科考证,齐家文化所使用的玉料正是来源于甘肃定远临洮的马衔山。
马衔山位于甘肃省临洮县的峡口镇,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当地植被覆盖率比较低。峡口镇这个地方每年山洪过后就会有一些黄绿色的玉石冲到河滩上来,当地的百姓偶尔会在这些河道上捡到一些玉料。“水料”的玉性并不差,因为毕竟它属于我们传统所说的山流水,油性也比较好,皮色还分好几种。马衔山玉料典型特征的是拥有一些风化皮,其青黄的玉质属于天然的颜色,并不是沁色。甚至在齐家文化出土的玉石也保留有一些皮色,这是因为马衔山的玉料没有什么的大块料,远古人可能珍惜宝贵的玉质来之不易,所以就留下来了。
甘肃原来也产和田玉?别大惊小怪,这种偏青黄的料子被一些资深玉友称之为“西北玉”,和玉大叔知道在业内有很多同行都不知道存在这种玉,即便见到了也会误认为它是河磨玉。
为了更好的解释它,和玉大叔专门查询了一篇论文,是由中山大学联合兰州大学博物馆、以及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所撰写的,论文名是《甘肃马衔山软玉成矿及玉料产地来源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在这篇论文中提到马衔山的玉矿位于祁连造山带东段的隆起带上,因为地壳挤压,所以通过后期热液作用,属于镁质大理岩交代成因,具备了形成和田玉的基础地理环境。
根据论文的描述,马衔山玉料质感比较一般,显微镜下的透闪石颗粒也比较粗。不过化验理化特征与新疆产和田玉相差不太大。区别于其他产地,马衔山的玉矿不含石墨及金属矿物,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矿物——榍石,所以会呈现出比较特殊的颜色。
说起当地的开采历史,当地县志有记载:在清朝同治年间官方还组织开采过玉石,导致现代成规模的矿已经很少见,其实这里的玉料在十几年前曾经被仿古玉的商人盯上过,还曾有老板想大规模开采,连大型机械都运来了,最后被当地的百姓阻止了,因为这里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绿水青山才是安家之本啊!
今天和玉大叔介绍马衔山的和田玉,从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和田玉国标不具备也不应该有产地特征?只有和田玉全面开花,玉石灿烂的历史文化才能被更多的国人所认可,仅仅是鼠目寸光的规定新疆和田地区产的才叫和田玉,无疑是井底之蛙不利于玉石文化发展,最终也会与历史所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