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一日龙得水,我让长江水倒流,有朝一日凤归巢,我让长城永不倒,有朝一日虎归山,我定血染半边天。——匿名打油诗题跋
“有野心”在世人眼中是件令人羞愧的事,如果一个人被定性为“野心勃勃”,那他就一定面目可憎,如果一个人被冠以“狼子野心”,那他一定骂名在身。但是有野心真的那么不堪吗?并不,甚至还是一件大好事,既然是大好事,那即便是刘备,处于三国背景之下,其实野心也是非常大的。
当然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一个没有野心且宅心仁厚的人,他还要让位给诸葛亮呢,但事实上有野心和宅心仁厚并不冲突,前者是人的追求,后者是人的道义,而刘备就是把人的道义作为伐子来达到自己的野心,即是说刘备最擅长的就是用道德来伪饰自己的野心,使人觉得他干什么都是迫不得已,和曹操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公元161年刘备出生,虽然他自诩是中山王后裔,但事实上家中贫苦不堪,以编织鞋子和席子为生,是最底层的劳动群体,所以他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但也是一个早早就有了自尊,因此催生出野心的孩子,那时候在他的家中有棵一树,树冠亭亭如盖,非常华贵,刘备年纪小小就指着那树说:“我以后一定会坐上像这样的羽葆盖车!”
与此同时他将自己的塑造成一个不喜欢读书,但是喜欢玩乐装扮的少年人,到处结交好友,对大家散播他的仁义,以至于不少豪杰都来投靠他资助他,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趁此机会加入大局,成为里面的沧海一粟,并且来了一场被广为传颂的“桃园三结义”,真正开启了对好友表达仁义,来成全自己野心的道路。
等到了公元191年刘备以道德掩饰野心的策略完全奏效,当时是刘备和田楷一起对抗袁绍,刘备累迁为平原县县令,因为野心得到初步的满足,刘备没有那么多怨气了,他一边御敌,一边不忘施舍百姓,即“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此很得民心,连刘平派人去刺杀他,最终刺客都因为他的礼遇而悄然离去。不过再懂得掩饰,刘备巨大的野心也总是会有暴露的时候,公元198年刘备已投靠曹操,然后夺取了吕布军队的黄金,吕布自然要报复回去,刘备再次战败,妻子再次被掳,他再次去找曹操,然后两人联手俘虏了吕布,吕布想要曹操饶过一命,结果刘备非要他死,一句话说得曹操下定决心,吕布眼见没命,怒斥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你要问他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其实只要把刘备给儿子取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明白了——公元208年刘备收养刘表的儿子,改名为“刘封”;公元207年甘夫人生下了刘备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刘禅”;不知道什么时候刘备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刘永”;公元215年刘备快称帝之前,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刘理”。
所以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封禅永理”,什么意思呢?要分开两个词“封禅(fēng shàn)”“永理”来看,“封禅”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大典,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永理”那就是表面意义了,即永远治理。所以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成为皇帝且永远是皇帝”,这可跟刘备辞不受位,还要给诸葛亮让位的表现,相差巨大。不过凭着刘备积累的好名声,谁也没有怀疑过他是不是野心勃勃,屡屡有要“掉马”的危险,他也能有像“打雷闪电”这种自然力量帮他,以至于馆子里面的大家听见刘备打败仗了要哭,听见曹操打了败仗要拍手称快,这说明刘备“掩饰野心,道德立身”的成就已经点满,也正与那句“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