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官十载一世穷,布衣粗茶慰平生。何曾不识晋身路,祗缘未忘难为情。——《明东林觉人》
古时候,多数人饱读诗书,苦学数载,就是为了有一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投身入仕,施展才华。作为一名当朝官员,能够保持初心,一心为老百姓谋实事很难得,能在官场中两袖清风,保持清正廉明的人也不多。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就是位有名的清官,在他死后只卷草席下葬,而300年后打开他的墓门,专家们却发现里面有价值10亿的宝物。
在1956年,浙江临海县城里有一些农户正在修建猪圈。挖着挖着,忽然挖出了一些金银物件,村民们立刻意识到这是挖出了历史文物,就立即报给了领导。后来这个消息传了出去,不少专家们纷纷来这里考察。专家们进行一番勘探以后,发现这里果然有一个墓葬。这个墓葬的规格不大,挖着挖着却是别有洞天,因为虽然其貌不扬,但里面的随葬品却足足有100多件。经过考古学家们的分析,认定这个墓葬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墓主人就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清官王士琦。
王士琦生逢乱世,时值明朝中后期,大明王朝已经不再有昔日辉煌。统治者十分昏庸,百姓的生活也十分困苦,再加上周边不时有敌侵扰。乱世之下自有英雄辈出。王士琦的父亲在朝为官,为民做了不少努力。他也在父亲的以身作则和谆谆教诲之下,从小就立志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在万历11年,王士琦担任了南京兵部主事,在他做官期间,用心对民,严惩当地恶霸,当地百姓对他十分敬重。
后来王士琦又担任了重庆太守,属地有地方土司带头作乱。他不畏地方强权,恩威并施,将土司顺利招安。西南一带百姓的生活重新归于安宁,也因为平乱有功,所以就成功晋升了四川按察副使。王士琦的仕途远远不止于此,明朝时期日寇侵扰边界,十分嚣张,已经将平壤朝鲜尽数吞没,朝鲜王朝慌忙之间向大明皇帝求救,朝鲜与大明接壤,如果朝鲜被日寇攻破,就会直接威胁到大明都城。当朝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任命王士琦统领两万士兵赶赴朝鲜,打击日寇。
日寇早有准备,他们精兵强将,军事实力很强,之前就和明军有过交锋,明军在他们手下吃了些暗亏,而这一次王士琦亲自指挥。他运筹帷幄,兵分三路攻击日寇,但没想到被日寇反扑,导致他手下的士兵伤亡惨重。此时军中人心不稳,有了逃跑的想法。王士琦态度坚决,誓要破釜沉舟,只进不退,灭了大家撤退的幻想。他亲自上阵杀敌,背水一战,终于带领大家将日寇打退,平息了大明王朝的边界危机。
王士琦这次的立功表现更是令他获得百姓赞誉无数,此后的他在朝为官,没有半点骄傲,而是心怀天下,虽然身居高位,但从不贪图财产,家里一贫如洗。在他67岁的时候,因为长期过度操劳不幸去世了,因为家里存余不多,所以办丧事的时候十分简陋,只是裹着草席就草草下葬,并没有修建坟墓。百姓们知道王士琦家贫,他总会将自己的俸禄用来救济百姓,所以就想着集资给他把丧事变得好一些,但王氏家族的人表示不要花百姓一分钱。就连盗墓贼也知道王士琦下葬时太过寒酸,所以也懒得去盗他的墓。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清正廉明著称的官员,在300年后,墓中却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陪葬品,而且价值高达10亿元。如此奇观引起了很多专家们好奇,他到底是真清廉还是假清廉呢?经过一番研究后,得到的结论是王士琦谨慎办事,不重名利,神宗知道他是贤才,觉得很难得。其墓葬未免太过潦草,为彰显爱才的仁义之名,神宗派人为他重新修建陵墓,而且还赏赐了许多奢华的墓葬品。
结语
王士琦一生“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想来是不愿意接受这些奢华的身外之物,但不管他如何看待神宗的做法,这个墓葬中的宝物还是留了下来。正因为他死后以草席入葬的方式才让墓中的随葬品得以悄无声息的保存,呈现在后世眼前。如此奢华的随葬品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侥幸躲过了盗墓者的光顾,不得不说这与他生前清廉的名望和做人低调不无关联。现世以后,因其特殊的收藏价值体现了那段历史中特定的文化风俗。有时间大家可以去专门看一看这些历史文物,也会对王士琦这位清官有更多的了解。
参考文献:
《明东林觉人》
《贻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