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曾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不计功名利禄,为民族,为国家舍身忘死。而回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又有多少将士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血洒疆场。然而,有一位英雄,他曾率领远征军以一敌十的兵力打败了敌军,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却选择卸甲归田,不仅没有接受来自共和国的嘉奖,而且还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苦苦寻觅,美国总统亲自写信感谢他。
他就是前远征军第113团团长刘放吾。
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刘放吾,原名刘继枢,来自湖南。他毕业于桂阳兰嘉联合中学,后来又进入著名的黄埔军校继续深造,并出色完成学业。
黄埔军校毕业后,刘放吾先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特务连排长,国民政府警卫军特务三连连长,第五军步兵四团连长。在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立刻加入抗战,凭借英勇的胆识,准确的作战策略,在取得初步胜利后,他又先后出任税警总团少校队长,税警总团第二营营长以及后来的新编第38师113团上校团长。并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且均取得捷战后,又参加了后来的英缅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军的铁蹄开始进攻东南亚地区。在1942年从泰国入侵缅甸,攻占仰光后,便开始分三路北下追击英军,企图围剿英军。敌军先是向缅甸仁安羌地区发起进攻,以最快速度占领附近的油田地区后,接下来敌军集中军事力量围追缅甸境内的英军,企图切断美、英援助中国军队的路线。不久,在击溃宾河南岸的英缅军后,敌军的铁蹄很快践踏了沙斯瓦、东敦枝等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英军已经一退再退。
二、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同一年,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支援英军作战。在被敌军包围两天两夜后,7000多名的英军已作困兽之斗,弹尽粮绝,水源也被敌军切断,可仍苦苦挣扎,当时英军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当时的英军团长史莱姆亲自给中国军队写信,请求当时距离仁安羌地区最近的中国远征军第38师113团前往救援。
而在当时的亚洲战场上,除了中国军队以外,就只有英国军队是抗击敌军的重要战斗力量。如果敌军的铁蹄践踏了缅甸,那么接下来中国的战略物资运输渠道就会被敌军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解救出被困的英军,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战略上,中国军队都义不容辞。
在得到当时的第38师师长孙立人的批准之后,时任第113团的团长刘放吾率领800多兵力,连夜奔赴前线驰援仁安羌。
那是异常艰苦的一仗,敌军无论是在兵力还是武器上都强于我军。而且英军已被敌军包围,也就是说,这一仗,没有援军里应外合,刘放吾率领的113团只能靠自己打败敌军,可以说胜算非常渺茫,但不到最后关头,决不可轻易放弃。
终于,远征军经过三个昼夜的拼死一战,在刘放吾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以及过人的胆识下,面对7倍兵力于己的敌军,以一团兵力浴血奋战,毫不胆怯,最终将敌军击败,成功地营救出了被围困的7000多名英军,还有500多名美籍记者和传教士。
这场战役打得异常艰难,虽然凭借着优秀的战略部署和作战能力,远征军取得了胜利,将日本人打败,但是我们也牺牲了二百多名将士。这些倒在异国他乡的英魂,值得我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来怀念。不仅如此,当时被营救出来的英军和美国人也甚是感谢,只不过由于战争需要,刘放吾率领部下在营救成功后便离开了。
仁安羌大捷,远征军以少胜多,打出了中国人的顽强气势,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人不畏流血牺牲的精神。这是自清朝以来,中国在境外第一次击败日本军队的辉煌战役。可想而知,这会在国际上造成了多大的轰动。然而,每每提及这次令人激动澎湃的战役,更多人知道的只是声名赫赫的第38师,而这次战役的最大功臣刘放吾,却一度被遗忘。
这件事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被重新提起,也让撒切尔夫人很是感动,她想要当面感谢领队的刘放吾,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多年来苦寻这位老人。
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在抗战取得胜利后,刘放吾没有留恋祖国的嘉奖,而是离开部队,后来更是随家人移居美国。而当年的英勇事迹无人提起,后来更是被有心人冒充领功,直到1963年才真相大白。而晚年的刘放吾,看到当年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全团将士浴血奋战的功劳被被人冒领,也只是一笑置之。
多年后,当撒切尔夫人访问美国时,才终于见到当年为救援英军而不惜与敌军拼死一搏的刘放吾老英雄。彼时的刘放吾已是英雄暮年,虽是坐在轮椅上,但从他精神矍铄的面庞上,也足以看出他年轻时的英姿勃发。
谈话间,撒切尔夫人频频的谢意,也足以见证了刘放吾当年所率领的113团的英勇行为是多么令人敬佩。这迟到三十八年的感谢,也足以唤起了当年军队出征缅甸时那些鲜为人知的泣血记忆。
然而,当真相大白时,面对来自英美两国家元首的感谢,刘放吾老英雄却也只是淡淡道:“那是并肩作战共同抗敌的友军,友军遭遇危难,我们伸出援手是应该的,不能列为战果。”
诚然,社会是公正的,群众的判断力是明智的,这才让真正的抗日英雄刘放吾的功绩终于被大众知晓,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赢得了公众的爱戴。
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这何尝不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所传承的中华美德。淡泊名利,不计生死,这又何尝不是无数的当年为了祖国安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的真实写照,更有那远赴千里,为了营救友军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而葬身异国他乡的远征军。
那是一段艰苦的岁月,更是一段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的时代。
文/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