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我的美食文章,请点击 “关注”,会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献给您!
对于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来说,经常面临的问题便是家人又缺钙了。青春期的孩子,去年的裤子还嫌裤脚太长,今年已经短了十多公分;有些孩子胃口不行、吃饭挑剔,稍微活动便夜里腿抽筋;家中老人更是时不时的腰酸、腿疼、总抽筋,走路还没劲。
当家人出现这些状况,也就预示着又该炖上一大锅骨头汤了。在家炖大骨汤,你真得做对了吗?今天就来盘点一下熬骨头汤,人们常踩的“6个大坑”,看看自己踩了几个,可要改正。
一、没有浸泡去腥
骨头汤,多选用猪腿骨来熬汤,又称为大骨头、筒子骨,这也是最优质的高钙食材之一。猪大骨除了猪肉里面所含残血带来的腥味之外,骨髓腔的腥味更凝重,因此炖汤前一定要有一个浸泡去腥的过程。把斩块的猪大骨浸泡在足量清水中,浸泡1-2小时,中间还要更换清水2-3次,把残存的血水浸泡去除。
二、没有去除多余肥肉
大骨头上面的腱子肉虽然比较多,吃起来口感更劲道,也特别有嚼劲,越嚼越香。但是,表面依附残带了较多肥肉,再加上骨髓腔内的多量油脂成分。在长时间炖煮的过程中,大量油脂会渗透进汤汁里面,使得炖出来的大骨汤特别腥,家人一看便胃口全失、索然乏味。因此,炖大骨前一定要用剪刀把附带的肥肉给剪去,这样就能去除绝大部分的油脂,炖出来的大骨汤喝起来也清清朗朗。
三、没有将骨骺端斩开
但凡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猪大骨的钙质主要存在于两端膨大的“骨骺端”,层层叠叠,像蜂窝一样的疏松组织里面。但是,在骨骺端表面密封着一层光滑的骨釉质,致密又坚韧,不管怎么炖煮,钙质也很难突破这层釉质而进入汤汁里面。因此,选购猪大骨的时候,一定要让肉店员工把大骨头的骨骺端给斩开,最好能斩成4-6块,这样钙质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来。
四、炖前焯水
在烹饪业界,最被公认的去腥方法便是焯水,在饭店烹制肉类菜肴,焯水是常规的烹饪技法。但是,人们在家炖大骨汤,还是不建议焯水。因为在焯水的过程中,大量的钙质就会流失进汤水里面而白白浪费。再说了,经过前期浸泡去腥,后期熬汤的过程中再及时打去浮沫,炖出来的大骨汤保准不腥。
五、火候不够
炖大骨汤相对麻烦,也是一项劳工费神的事;因此,有人喜欢用高压锅炖制,美其美名曰:不但省时省事,还能省电省气。这也的确,但是欲速则不达,这难免有点拔苗助长的意味了。炖大骨汤,吃肉是次要的,主要为了摄入最大量的钙质,这需要慢工出细活,要有一定的火候才行。炖大骨汤还是建议选用砂煲,小火慢熬,才能让家人获得最多的钙质,也不至于本未倒置。
六、吸食骨髓
记得前些年,大街小巷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专门吃大骨头的馆子,硕大的庭院鳞次栉比地排着一张张小方桌,但是桌桌都坐无虚席。每个人都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戴上一次性的手套,左手握持着一块大骨头,右手把吸管插进骨髓腔里面,熟练地吸食着里面的骨髓。滋滋滋……滋滋滋……羡煞一众食客。更甚者,为了能够吸食得干干净净,把一端砸开,把一整管骨髓嗖得一下吸进嘴内,名曰:敲骨吸髓。
从专业角度来分析,骨髓腔真得没有多少钙质,说白了,除了油脂,还是油脂。因此,吃大骨头最大的误区就是吸食骨髓,钙质没有摄入多少,油脂全吃进肚内,这也是吃大骨头踩坑最多的地方。长此以往,你不三高,都对不起你敲骨吸髓时熟练的动作与陶醉的神情。
如果您喜欢我的美食文章,请“关注”我,会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献给您!欢迎您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