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的父亲个性专制,导致父子多年不和

2023-12-19   康康历史

原标题:《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的父亲个性专制,导致父子多年不和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控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一段,通过这样几句简单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慈爱,又与儿子父子情深的形象。

可是,文字背后可能是你想不到的真实,生活中的相互摩擦,成长中的种种不满,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着这段人人羡慕的父子关系。

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朱小坡,原名朱鸿钧,而小坡是他的字,以表达自己对苏轼人生的向往之情。

事实上,朱小坡人生颇为坎坷,他出生于1869年,也就是同治八年。本姓余,但从小过继给朱家,所以才改了朱姓。

朱家是真正的书香之家,对于朱小坡的教育非常严格。这也是他日后性格专制、传统的原因所在。

1901年,朱小坡成为扬州府属邵伯镇的父母官,全家因此从东海县迁到了扬州。但他个人官运并不顺畅,因为娶小妾而被罢官。

原来,朱小坡除了原配周氏,还有一房小妾潘氏。这妻妾相伴的日子原本过得好好的,可他突然被晋升为徐州榷运局局长,专管当地的烟酒之事。

这大概是个肥差,所以朱小坡很快就又娶了一房小妾。没想到,潘氏听说这件事就跑到他的工作单位大吵大闹,直接让他丢了饭碗。

朱小坡与子女

卸任后回到家中,朱小坡是各种郁闷,所以脾气变得非常不好。而作为长子的朱自清先生便成了父亲最关注的对象:督促其读书,早早为他订下婚事,一副要将其未竞的人生野心付诸于儿子身上的感觉。

当时朱自清只有14岁,朱小坡便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一个在传统中成长,少时从父,嫁后从夫的旧式女子武钟谦。

不过,武钟谦的父亲是苏州出名的中医,她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所以也受过一定的教育。只不过,她的教育范围几乎都停留在三从四德上,这与受过高等教育又留过洋的朱自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好在朱自清对于父亲的安排还是很顺从的,与武钟谦结婚之后生活相当和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作品里看出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拥有如此情深的传统婚姻也算朱自清的幸运,武钟谦几乎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还生下了多个孩子,并卖掉了自己的嫁妆送朱自清上学。

只可惜他们夫妻长年两地分居,而且武钟谦早逝,这都是朱自清心底的痛。朱小坡对这样的儿媳妇并不满意,相反,儿子对自己的“反抗”都被他归结于儿媳妇身上。

当时,朱自清因为家中经济拮据,所以私自转学,改读哲学,从而提前毕业,开始工作。这无疑是断送了在朱小坡看来大好的前程,他非常生气,与儿子大吵一场。从此,父子关系变得紧张。

之后,朱自清在扬州八中任职,第一个月的工资便被父亲私自领走,因为他与朱自清任职学校的校长认识。这件事也让朱自清非常生气,可朱小坡却不以为然,大声叫嚣:“老子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

在大家庭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朱自清终于没办法再忍受父亲的专制,借着工作的机会,带着武钟谦及孩子离开了扬州。

没想到朱小坡在与儿子关系更僵的同时,就对武钟谦的意见更大,认为都是她在向丈夫吹枕边风,而且她不够娴淑,不能全听自己的话。

关于此事,朱自清心知肚明: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清楚,而且为了自己的事业,武钟谦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人生。

朱自清曾写过一篇《笑的历史》,那里面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问我现在为什么不爱笑了,我现在怎样笑得起来呢……你在家时还好,你不在家时,我寂寞透了……我此刻哭是哭不出来,笑可也不会笑了,你教我笑,也笑不来了。”

这其实就是朱自清用妻子的口吻来写的,他由己及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感受到了妻子在自己那个家里的真实感受。

所以,为着自己的感受,妻子的感受,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相互僵持时间达到了8年之久。

朱小坡作为旧式父亲,他骨子里的专制是很难改变的。他将朱自清的逆来顺受看成应该的,他一反抗自然就碰触了他的逆鳞,从而认为儿子在忤逆自己。

朱自清在搬离扬州一年多之后,曾带着妻子、儿子回老家看望父亲。按正常的情况,此时朱小坡应该已经消气,甚至原谅了儿子。

朱自清与第二任妻子及几个孩子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朱小坡的固执在这件事上显示得一清二楚:直接将儿子一家关于门外!都一年多了,这气还是大到怕人。

最后,朱家人里外斡旋,终于将朱自清一家接进了门,可朱小坡从儿子回家到离开,一句话都没有和他说过。

在这样的父子关系中,朱自清内心的感受也可以感受了。他再次离开家后,几乎3年没有回过扬州。

这就是朱自清与父亲真实的关系,一个站于“父子纲伦”的道德制高点来约束儿子,一个则站在新世界新文明的自由高点来看待父子关系。如此对峙之下,怎么可能“父慈子孝”?

1925年,朱自清离家已经有一段一时间,而且已经30岁的年纪,对很多事都有了新的看法。当他回想起当年父亲送自己回北京时的情形,似乎突然就释怀了一般。于是,他写下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背影》出版之后,受到了非常大的反响。朱小坡自然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当时的他59岁,人到老年,内心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触动。

于是,朱小坡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这样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也就是说,直到这一年,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才真正缓和起来。他在后来说起这件事,认为不是自己的文章写得多好,而是父亲老了,终于学会了示弱。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其实,父子之间哪有什么真正的深仇大恨,不过是你有你的家长权威,我有我的爆脾气,大家互不相让而已。

或许朱自清在心里确实对父亲有过不满,不论是祖母的事情,还是妻子的委屈,又或者是自己人生的桎梏,但终就不会因此而永远地怨恨父亲。

朱小坡亦是如此,作为长子,朱自清可能没有给他带来光宗耀祖的实际好处,但时代变了,他的教育理念及追求也早已经不同往日。这让他自然慢慢习惯现实,从而放下专制的脾性。

所以,在经过了长达8年的父子不和之后,一篇《背影》感动了世人,同时也解开了一对父子僵持已久的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