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基因比后天努力更重要?遗传学家:孩子的成绩是由基因决定的

2024-10-08   康康历史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如今的时代大背景下,良好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家庭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各种学区房,也正是因此火热异常。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全国各地的家长可谓是争得头破血流。从幼儿园开始,这种竞争就已经开始了。

这一切的竞争的源头,都是基于家长们的一个共识,那便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优秀的教育体系,获取优质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成功的人生。

全天下的家长似乎都认同这个说法,但是,来自英国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明的一项研究却表明,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遗传专家认为基因比选择更加重要

罗伯特·普洛明发表了他的声明:一个孩子学习上的成功是由基因(DNA)提前决定的,在我们的生命中,先天因素扮演着比后天培养和外部环境更重要的角色。

他还表示,当一个孩子出生时,就已经从他的父母那里继承了30亿的基因螺旋状体,这些基因从各个方面,明显影响孩子们未来的选择和发展。

不仅仅是普洛明,英国约克大学教育部的Sophie von Stumm同样在《发展科学》上发表了一片论文,而他得出的结论则是: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绝大部分取决于他的遗传基因和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在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中,通过对照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孩子学术成就的相关性,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时拥有高智商DNA和优渥家庭环境的孩子们,生来便有着巨大的优势,将近77%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

那些家庭背景稍差,但是继承了父母高智商DNA的孩子们,仍旧有近47%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而那些家庭环境恶劣,DNA条件同样不够好的孩子们,结果就略显惨淡了,仅有21%的人考上了大学。

根据这个结果,冯·斯图姆发表了他的观点,“孩子在贫困家庭长大,他获得的教育资源就较少。如果这些基因差异真的存在,那么教育资源应该根据基因天赋来进行分配,这样会更高效。”

这些冰冷的实验数据仿佛告诉了我们一个残忍的现实,有些人就是生来便知之,而有些人即便奋斗终身也只能碌碌无为。

有人基因优秀,生来便该高居殿堂,而平凡人,便只能甘于平庸。

现实当真便是如此吗?当你环顾四周,这个答案是如此的显而易见,这个世界的表现不是这样的。

每一年的幼儿园开学季,各种“幼儿园入学难”、“家长通宵排队”话题总是能够成为热点新闻。

各所重点幼儿园的门口挤满了家长,全家老小齐出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家长们耗费精力,不惜动用家中的各种关系,便只是为了争取一个上学的名额,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其场面堪比春运。

而幼儿园,尚且不能被称作人生的起跑线。人生教育的萌芽阶段,竞争就已如此激烈,随之而来的小学、初高中、大学,其竞争压力更是无需多言。

图源网络

前段时间,云南昆明的一所小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令不少网友直呼离谱。

众所周知,大学生毕业都是要经过毕业答辩的,需要进行论文选题、数据调研等多个环节,是对大学四年知识的一种运用。

而就算是成年人,要应付复杂的答辩流程,也需要漫长的准备工作和老师的指导。

这所小学以创新的名义,将小学六年级的毕业生拉到讲台上进行毕业答辩。不讨论其形式是否有意义,单从最终呈现的答辩选题专业门槛来看,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透彻理解的。

答辩的选题不乏“中国女子服饰变迁”、“秦始皇功绩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这种学术性强,牵扯知识面广的话题。

面对这种成人化的教育,众多网友知乎:“大可不必。”

于是,在面对天才和普通人的巨大鸿沟时,人们坚信,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源网络

后天的培养同样有重要意义

中国同样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过他的观点:有教无类。

人无贵贱之分,下至村野农夫,上到皇亲国戚,无论智力财力是如何,只要你是有心向学,便能通过教育获得知识。

寒门向来是不乏苦子,而天才也会出现伤仲勇。

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前提是,不刻意要求孩子达到他无法达到的高度,而应当在合理范围内,激发他们的潜能,接受他们的平庸。

德国的一位专家曾说:“绝大部分人的一生,在他所在的领域需要达成的高度,都远远达不到需要比拼天赋的阶段,基因固然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上限,但是人生的发展道路,是基因和环境双向选择的结果。”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

我们可以从从一个实验,简单地了解环境的重要性。

曾经因为克隆出多莉羊而名噪一时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之后,又先后通过克隆技术,繁殖出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四只绵羊。

这些拥有相同基因的绵羊在长大后,却在体貌特征和性格习惯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差异。

作为动物的绵羊尚且如此,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具备社会性属的情况下,更是容易产生差异。

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学会委员邱仁宗研究员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不仅是一堆基因,而且具有理性和情感,有目的、价值、信念、理想,具有在人际关系中生活的能力。”

图源网络

“人的成长及其人格的形成,都是多基因和自然、社会环境长期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单单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本质主义和基因决定论都容易导致对人类权利和利益的侵犯。”

关于先天和后天这个问题争论是无止无休的,但是宏观看一下如今的教育大环境,或许能够发现,现如今各国的教育内卷,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在资源的倾斜下,这两者可以无限接近。

双减政策领导下的教育变革

有研究表明,中国已然成为了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选择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孩子身上,而在如此巨大的投入和期待下,教育焦虑便会接踵而至。

越来越多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大山,考入名校的优秀学子不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更多投身于此的家长们看到了希望。

家长们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用努力改写家族的命运。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比如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例子: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便是在单亲妈妈的抚养下,走出非洲的穷山沟,走向了世界。

因为家长们对教育巨大的期望,国内滋生了一个无比庞大的课外辅导市场,其价值超过1200亿美元,曾一度催化了教育环境。

仅仅是在学校课本上所接受的教育远远无法满足焦虑的家长们,这些深谋远虑的家长们为了在孩子的通往名校道路上加大砝码,不厌其烦的给孩子们报考各类补习班。

而每一个家长似乎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你报一个班,我就报两个,你聘请大学生,我就聘请教授。

于是课外教育环境在这种极端增长下,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育环境,导致不少在岗教师都放弃本职工作,选择主职补课。

除了教辅市场外,另一个极端现象,便是天价学区房的出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中小学入学根据就近划片入学的原则,适龄学生依照户口、街道等条件,划归到对口的小学或初中入学。

优质学校自然是吸引着更多的家长,因此其对应的学区房便深受追捧,水涨船高。无数家长一掷千金,只为孩子能够获得优质学校的入场券。

家长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最终都会转化为压力,如同一山大山,压在孩子们的头顶。

如同前文所说的,孩子成长的环境同样极其重要,那么,在这种心理高压状态下成长的孩子们,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北京大学曾发布过一篇《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其中的数据令人深思。

不少家长的眼中只容得下成绩,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教育,导致孩子的心灵脆弱、内向、敏感。在进入理想大学后,却不懂得正常的为人处世。

教育环境的缺位导致了孩子性格的缺失,父母过度焦虑带给孩子无形的伤害,葬送的有可能是孩子光明灿烂的人生。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雷厉风行般下达了。

政府意见中明确,要在1年内初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3年内显著达成效果。

在随后的会议中,指出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教育过程中存在短视化、功利化的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教培行业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过于超纲、付费乱象频出、机构卷钱跑路等问题层出不穷。

公办教育体系也受到教培行业影响,为获取优秀师资,机构不惜高薪“挖人”。

为溯清教育乱象,一场义务教育的深刻变革,“将童年还给孩子”的战斗就此打响。

中国的这一举措是为了肃清考学赛道的不公平行为,在真正意义上,平衡各地区的教育资源,让每个人站在同一起跑线。

反观日本,就是教育内卷下,血淋淋的例子。

“宽松”的实质是更高层次的“内卷”

作为中国的邻国,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日本式教育有着浓厚的本土特色。

图源网络

1945年,日本开始推行六三三四学校教育制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在此之后,日本便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并实行强制教育。由于日本对于不同地区各学校的财政支出都是近乎相同的,因此日本全国性的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据统计,仅有不到一半的应届高中生选择报告大学。

图源网络

因为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日本早已建成了相对成熟完善的现代职业技术体系,并且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高,形成了完备的产学互动链。

由于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严重,很多大学如今都面临着生源不足的这一问题。很多高中生选择在毕业后多选择直接就业或是接受职业教育。

日本近些年来实行“宽松教育”,看似与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教育制度不同,但其实本质上反而会更狭隘。

图源网络

日本的公立学校过度的强调“文武”两道均衡发展,课内开展的科目也十分丰富,但是其难度较低,进度过慢。

在校生仅仅依靠学校所教授的内容是不足以应对升学考试的,因此有升学需求的学生要么依靠课外补习班,要么就选择重视升学的私立学校。

而宽松教育最令人诟病的,就是他所导致的日本阶级固化。他意外地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的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分层。

在宽松教育大背景下,私立学校大行其道,课外补习产业也大肆崛起。看上去轻松有趣的公立教学,让日本学生的升学竞争换了一个赛道,想要读上好的大学,那么你就必须参加课外补习班,就读私立学校。

根据日本文部省官方统计,自1976年以来,日本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比例节节攀升,到了1993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59.5%。

这意味着每两个中学生里就有一个需要参加补习班。

高昂的补课费和私立学校的学费给日本底层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昂贵的“私塾”意味着更加优秀的师资力量,但其学费已经远远超过了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因此艺人、企业家这一类的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在高考中,更加的具有竞争力。

图源网络

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更容易考上名牌大学,跻身上流社会。他的孩子同样能够就读昂贵的“私塾”。

底层社会因为家庭收入不得不就读职业学校,高收入家庭垄断了教育资源,阶级的固化让日本社会失去了活力,让底层社会感到绝望。

虽然日本的教育看上去很美好,但就目前的主流认知来看,日本的“宽松教育”是失败的,其导致了日本全国的小、初、高学生的学力水平都有所下滑。

光鲜亮丽的日本教育下,还有着阴森黑暗的另一面,那就是日本令人诟病的校园暴力问题。

日本的校园暴力现象已经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校园霸凌的罪行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而遭受这份苦难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日本孩童,就连日本天皇的孙女爱子,都饱受霸凌之苦。

为了不彰显特权主义,校方并未对爱子的情况作出过多反应,负责管理此事的机构不得已只能安排为爱子安排保镖,由此可见日本的霸凌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为了应对对校园霸凌问题,日本政府也是作出了很多的尝试,却仍旧是收效甚微,校园霸凌这一现象反而更加严重。

根据2020年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显示,日本全国中小学的网络霸凌事件共计1.887万件。而这个数据,还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学生互相接触机会减少所得到的。

关于日本未成年的法律法规种类繁多,比如《教育基本法》、《儿童福利法》以及《日本少年法》等,甚至连学生如何吃饭都设定了《学校营养午餐法》。

唯独在校园霸凌这方面,法律却一直属于缺位状态,甚至是偏向于保障加害者的权益。

不论是望子成龙的中国式教育,还是倡导学以寓教的日本教育,都是各自在其时代背景和国情的综合考量之下,所作出的答卷。

而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亦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中之重。中日两国相似的社会背景亦是使得双方互相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生之路恢弘而漫长,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美好且充满苦难的。

如普洛明所说的那般,你的基因在你出生的那一刻便决定了,那我们便要把握住自己所能掌控的。

无论是家长亦紧亦松的教育,还是安稳平和的社会环境,亦或是老师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这其中的每一环,都是不可或缺的。

孩子人格的形成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们不是商品,不是那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模板,你眼中的孩子在经历生活后,学会吃下人生之苦,便能尝得甘来。

抛却无用的焦虑,让孩子直面波澜壮阔的明天。

对于基因和努力二者谁更重要,读者有何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