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中秋月的孤独(散文)

2023-09-28   真言贞语

原标题:周长行原创丨中秋月的孤独(散文)

中秋月的孤独

文/周长行

自2017年以来,每至中秋节,笔者总会写点东西。第一年写了个《月亮在天上,月饼在人间》的小系列上中下三篇,第二年即2018年写了个《一饼中秋》,2022年疫情闹腾得最厉害的时候,我还写了篇《中秋月碎的滋味》呢,查一下文件夹,计有十二篇中秋节的原创散文被收入其中。另外还咧咧了六七首自由诗哩。

凑合着也有点十年磨一剑的味道了。这“剑”,其实是一种习惯,每到中秋月圆的时刻,我定会把有关中秋节的或往事记忆或灵感遐想或问候祝福统统码进文字里分享出去。分享才是中秋节的主色。也似乎只有这样,到嘴的月饼才能格外的香甜,下肚的美酒才能格外地令人心荡神摇。

这样弄下来,没有仪式感的中秋节,倒也被我鼓捣出来一种仪式:摇头晃脑地为中秋节写东西。

这“东西”俩字大可被引申为“咒语”或“神符”之类的矣。我的庄严和神圣尽在我的这些“东西”里。

然而,今年的中秋节却不大想写了,懒得写,没有多少中听的话值得一说。第一,往事记忆已被我“开挖”得差不多了,再啰嗦,怕遭人嫌;第二,李白的《静夜思》,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等等诗词,也被我引用发挥得够多了,再折腾,也毫无新意可言;第三,问候祝福之类,不必靠自己搜肠刮肚,网络上浩若烟海应有尽有,采取拿来主义即可。

但是,我这个爱说话的嘴却是很难被捂住的。想说和想写是连在一起的。沉吟良久,思索再三,还是觉得有话要说说要写写,不说不快,不写不快,一吐为快也。不然,这个中秋节就会过得不咸不淡没滋没味。看来我的中秋节的所谓的“过”,其实还是那个“写”。

我想写写的是如今的中秋节越发地孤独了。过去是两节,现在是三节并举:丰收节、中秋节、国庆节。节多,应该更热闹才对呀。然而,中秋节比不过丰收节,道理极简单:满地的好庄稼远比满筐子的月饼重要得多。中秋节、丰收节比不过国庆节,道理更简单:没有强大的国家,哪有这节那节可以庆贺啊!中秋节的孤独自然就被提上了议程。

然而,中秋节的孤独,不单单是比出来的,也与历史老人阴差阳错地安排有关。我们不要问中秋节的仪式感到底上哪儿去了?也不要问如今的人们为什么对月饼不大感兴趣了?我们就留心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和家人在中秋节的餐桌上,是拿筷子的多,还是看段子的多?仅此一点,就能够帮我们揭开些许谜底。

我真的是担心,也可以叫杞人忧天: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人会越来越少;在月饼中品赏出诗情画意的人越来越少;把中秋节当回事的人会越来越少。中秋节之月在如此的冷遇中到底能挺多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到底往哪儿摆,还很难说呢!

不想写,还是写了;不想说,还是说了。是习惯,还是传统的执着?我一时捋不清,回答不出。然而,毕竟,我又过了一把“我写我话”的属于我的中秋节。

同时,我还要趁此中秋节将要来临之际,祝福朋友们战友们亲戚邻居们中秋节热闹快乐,喜事满满!

(写于9月27日。插图:济宁大运河岸边的中秋之月一组,周潇湘拍摄)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