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环状的,真能雕琢成秦始皇手里,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吗?

2023-11-16   康康历史

原标题:和氏璧是环状的,真能雕琢成秦始皇手里,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吗?

影视剧中,基本上只要是与古装、宫廷沾边的剧情,多半都会出现的,就是帝王的“玉玺”。帝王书写圣旨之后,会拿出玉玺印上章;或者是出现玉玺遭争夺之类的事件。这些剧情,都很容易使观众对“玉玺”产生好奇心。

我们看到的玉玺,方方正正,又大又厚重,非常有皇权的气势。然后又有一个关于玉玺的历史故事,称其是和氏璧演变而来的。到底是否如此?“和氏璧”与“玉玺”,当真是雕琢前后的同一件物品?彼此之间是怎样转换而来的?

一、历史故事

关于和氏璧的历史故事,是由三个片段组成,分别是楚国的“卞和献玉”,赵国的“完璧归赵”,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这三个故事串到了一起,就形成了从和氏璧的诞生到成为玉玺的一整个过程。

1.卞和献玉

首先是楚国的“卞和献玉”。在《韩非子》中就记载到,一位楚国人,和氏,一次去到了荆山砍柴,捡到了一块石头。他自己经过研究,加上以往的经验,认定这块石头是“稀世玉石”。于是就想着将其献给国君。

之后,他拿着这块玉石就献到了当朝帝王楚厉王跟前。可是楚厉王不懂,就让宫中的玉石匠人来鉴定一下。不料玉石匠人认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位平民百姓竟然能够拿着普通的石头,来欺骗国君。楚厉王想想就怒气直冲上来。于是,在他的愤怒之下,和氏左脚被砍掉了。

多年之后,楚武王继位。和氏这时候依旧想要把玉石进献给国君。他就又走了之前的老路。同样的,国君依旧是承袭前一位的处理方式,认定其为普通的石头,还将和氏的另一条腿砍掉了。

又历经数年,楚文王继位。这时候,和氏依旧不甘心,还是希望国君能够赏识他手中的这块美玉。但是这次他换了一种方式,他跑到荆山脚下哭泣,哭到流血泪。他哭的不是自己早已失去的双腿,而是手中多年的玉石无人欣赏。这事情传到了楚文王耳中,经由鉴定之后,发现这当真是一块宝石,便让其成为“国宝”。同时为其取名“和氏璧”。

2.完璧归赵

之后,楚国与赵国联姻,和氏璧就成了赵国的国宝。到这一阶段,和氏璧也成为各国纷纷想要占有的宝贝。所以,秦昭襄王便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和氏璧。当时赵国派出了蔺相如来与秦昭襄王斡旋。最终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不成,完整的和氏璧依旧回到赵国。

3.传国玉玺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国纷争,秦始皇最终统一天下,和氏璧也易主。然而到了此时,和氏璧兜兜转转也好多年、好多人之手,已成残破之相。所以,秦始皇干脆将其再做切割,雕刻成了玉玺的模样。也正是在此时,宝玉或者说是玉玺,成了与皇权挂钩的重要物件。

故事到此,和氏璧的诞生与流传、转变成玉玺,也就如此。但这时候,我们是否存在疑问,和氏璧的模样与玉玺的模样,是否差距过大?真的能够从圆而扁的环状和氏璧,雕刻成方方正正的传国玉玺吗?

二、玉璧和玉玺的尺寸

1.玉璧:扁、小

和氏璧,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者是在书本中所看到的,通常都是环状的,高度低,宽度大。类似于铜钱的模样,只不过体积会大一些。而现实中,历史遗留下的玉璧,也大致如此。目前出土的古代玉璧,体积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鲁国大玉璧”。它的外径32.8公分、孔径11.6公分,但厚度只有0.6公分。

2.玉玺:方正、大方

玉玺,在我们的印象中,它就类似于是一块正方体,上面叠加上差不多大小的雕刻而成的神兽。在故宫博物院里面展览的玉玺,最小的是底面边长6.8公分,高度6.1公分;最大的玉玺则有19公分的底面边长,高度达15.6公分。虽说其大小差别很大,然而相较于玉璧而言,显然模样截然不同。

三、形成关联性,可能性小

1.两者之间欠缺高度的匹配性

对于制作成方正的玉玺而言,玉璧的宽度是足够的,然而厚度就过低了,都不足一公分。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只有三枚一元硬币叠加起来的高度。这个高度,不管是制作成玉玺的底面还是高度,都不足够。

不过,这也并非没有可能性。因为在“卞和献玉”与“完璧归赵”中,描述和氏璧时,用的是“抱”、“举”。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和氏璧的体积比较大,类似于大石头。而后来经过一再传承,磨损了,才会再雕刻成玉玺。似乎这也成了佐证它们彼此存在关联性的证据。但可信度依旧没有展览馆中陈列的实物有说服力。

2.一个空心、一个无法拼接

和氏璧与玉玺,除了高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之外,另外一个备受质疑的就是和氏璧是“环状”,玉玺是一整块的实心。和氏璧如果说体积大,制成体积小的玉玺,的确非常有可能。或者说和氏璧体积小,制作成更加小的玉玺,也存在着可能性。然而,前面所讲到的目前出土的古代玉璧,最大的“鲁国大玉璧”,似乎也不能够。

再者,玉玺,象征的是皇权。所以,玉玺这种与皇权相关的重要物件,是不能够通过剪切拼接而获得的,必须是完整的一整块雕琢而成。所以,这样一来,玉玺由和氏璧转化而来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四、总结

从“和氏璧”到“玉玺”,其关联性可能存在,但却非常小。而且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一部正史曾明确记载过,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成的。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书籍中,称的玉玺是由蓝田玉而来。当时是秦始皇得到了玉石,命能工巧匠雕琢而成,再让丞相李斯题上“既寿永昌,受命于天”的字样。而和氏璧成传国玉玺,是来自于《录异记》,并非史实。

和氏璧是否能够制成传国玉玺?我们需要通过史实与实物进行对照分析,才能得出真相。历史故事,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只做参考,其真实性,还是要建立在“实”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