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运势最旺的国内男星,张译一定能排进前三。
一部《狂飙》打破平台收视率,隔三差五上热搜。
一部《满江红》,意外收获颜粉。
两部作品的热度还没完全冷却,叔又带着新剧来了。
“杀人回忆既视感”“张译站在那里就已经全是戏了”。
今天,就来说说它——
《他是谁》
和《狂飙》一样的是,张译依旧饰演一个警察。
不一样的是,《他是谁》讲的是一个刑侦故事。
1988年,宁江市。
改革开放十年,社会经历复杂演变。
但经济依旧不够活跃,人们法律意识加上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叠加,导致当时社会治安相当不好。
我国一些知名案件大多发生于80年代。
比如东北双王案,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等。
《他是谁》以一起80年代的连环杀人案,串联起一系列犯罪故事。
甘肃白银案,南大碎尸案,香港雨夜屠夫......
在这部剧集里,我们能看到诸多案件改编的影子。
人物的名字,案件的线索都编排到了故事里。
1988年,张译饰演的新人刑警卫国平,他和队友正在调查一宗恶性连环杀人案,受害者多为被割喉的女性,死前有被性侵的迹象。
一时间,人心惶惶。
一天晚上,雷声轰隆而至。
卫国平心中闪过一阵不妙,杀人凶手爱在雨夜犯案——
雨水冲刷后,作案痕迹往往会被冲刷掩盖,增大侦破难度。
于是,他和队友一起走入雨夜巡逻。
这一次,他果真遇上了这个杀人犯,于千钧一发之间解救了女孩,但是,队友在抓捕凶犯的时候,被一刀划喉。
战友逝去的生命,成了他不能承受的痛。
时间一晃过去了。
时间来到1996,在过去的4年里,凶手不再犯案。
他仿佛就像一缕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案件陷入了死胡同。
在平白无奇的一天,天再次下起了小雨,阴雨和薄雾笼罩在这个小城上方。
一丝熟悉的感觉袭来。
这天晚上,一个清洁工在完成了城市的晚班,在垃圾堆中发现了一包冻肉,想着捡回去做了吃,没成想到回家一查看,竟然发现了人的牙齿。
卫国平,接到了第一起报案。
而很快的,有更多清洁工在垃圾堆发现了尸块。
一起碎尸案激起千层浪。
《他是谁》用一个连环凶杀案,一个碎尸案,串联起整个故事。
而在这些故事里面又穿插了很多案中案——
电机厂的高秀莲失踪案,女工杀夫案,大学教师强奸案......
每当嫌疑人的身影似乎越来越明晰,但案件总会通向意想不到的路径,没有犯案时间,DNA不匹配,好像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
连环杀人案,碎尸案被掩盖在了时代的灰层中。
在刑侦技术并不发达的当时,很多疑案像风一样吹散了,嫌疑人下落不明。
剧集在呈现悬疑感上,表现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利用空间,地理位置关联破案线索,有一种密室逃脱游戏的解局感。
在碎尸案中,警察的第一任务是确定死者身份——
首先,将死者的残骸找全,特别是像头颅等重要部位是确认身份的关键。
其次,比对近期失踪名单,看有否对得上的人物。
最后,根据人物的社会关系,进行一一逐查。
从内而外,精确锁定犯罪分子。
而这起案件里,找寻尸体成了警方的难题——
清洁工找到了两件碎尸包裹,那其他的残骸去了哪?
似乎任何偏僻的地方都有可能,漫无边际的寻找就像大海捞针。
卫国平推断出,抛尸的过程大多数是一天完成不了的,如果是一人作案,可能犯罪嫌疑人会分好几天运送。
于是有运输工具的人,骑着自行车,后座带着大垃圾袋的人就有着一定嫌疑。
警察先是在周边目击者的口里,得到一个线索。
有一天晚上,有个形迹可疑的人往一条小路上走了。
卫国平顺着目击者的说法,顺着小路,模拟着犯罪嫌疑人找寻隐蔽丢弃点的心理,逐一寻找合适的地点。
果然,在一下水道里发现了颅骨。
关键的证物找到了,但除此之外的残骸去了哪儿呢?
如果说部分残骸在垃圾堆里找到了,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其中部分残骸已经到达了垃圾站?
一行人,来到垃圾站进行寻找。
满上满谷的垃圾,简直是暗无天日。
在发动群众帮忙之后,效率大大增加。
果然,在一堆垃圾中发现了受害人的残骸。
警察根据尸块周边垃圾的运输地点和时间进一步推演。
另外,在这堆垃圾中发现了一瓶昂贵的酒瓶,锁定了抛尸地点很有可能是高端小区幸福里附近。
在碎尸案里,犯罪嫌疑人抛尸会有一个规律——
近小远大。
小块的尸体会扔在离案发地较近的地方,大块的尸块比方头颅,完整的四肢会扔的更远。
警察们根据已知的抛尸点,判断出了嫌疑人犯案的大致方位。
剧集中,有诸多此类利用空间场景破案的桥段。
不仅仅提高了剧集的烧脑性,其中的追逐戏、动作戏也更具观赏性。
观众们随着破案的步伐,对这个小城有了更多空间上的认知。
这种强类型的剧集,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爽感。
但是,这类剧集也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物容易沦为剧情的棋子,没有角色弧光。
在《狂飙》中,张译饰演的安欣警察也遭遇了类似的评论,人物过于伟光正,和反派高启强相比反而少了一丝“人味”。
《他是谁》里,主角卫国平和以往正派人物设置有一定的差异,他是个有毛病的普通人。
首先,又劲儿又轴。
自己认定的办案方向,绝不放弃,这也让他迅速掌握了很多案情相关的一手线索。
但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和他人产生冲突。
省里的专家提出不同的办案方向,他一听,和自己的办案思路不同,火气上来了,带着人就走。
任性,无视纪律。
他很有经验,凭着自己多年一线摸爬滚打的功夫,精准的锁定了很多案件嫌疑人。
但是,这也让他活在了经验主义里。
比如抓到了目击证人要指认嫌疑犯,他认为只需要证人在门缝看一眼,说“是”或者“不是”就行。
但预审科的同事提出,目击证人在压力中有可能做出错误的指认。
科学的方式是需要将嫌疑人放入6个人队伍里,让目击者举证,这样才没有认错的风险。
这种方法在卫国平眼里是麻烦的,浪费时间的。
他大多数时候更相信自己的经验。
抵触先进的办法,甚至不去上刑侦交流的课。
卫国平这个人物的最大缺陷,就是有罪推论——
当嫌疑人抓到了,还没找到关键证物证人,就在心里给人定罪。
在一些案件会议上,提出将新发生的强奸案和1988年的连环杀人案并案。
但是,这些案件的关联性明显过小。
一心想为队友报仇的心情影响到了案件的走向,公平的审判。
当然了,正是因为人物有缺陷,也才有成长的空间。
很多人看这部剧的时候,会想起韩国电影《杀人回忆》。
案件发生时代相近,连环凶杀犯案手法相似,更最要的是,人物设置的相近——
主角,都是不完美刑警。
但是,《杀人回忆》如此经典,在于小镇警察朴探员和汉城来的苏探员两个角色的心理“互换”。
主角朴探员,粗俗庸常,能力一般,审讯过程中常常屈打成招。
配角苏探员,文明先进,技术一流,懂法律懂技术更懂人性。
但是在目睹年轻女子不断死亡,目击者意外身亡线索中断等一系列打击后,苏探员在爆发的愤怒和痛苦中,举枪对向嫌疑犯,即使没有充分的证据。
而一向粗暴的朴探员,却拦下象征先进法治的苏探员的抢。
这一刻,是整部电影最高光的时刻之一——
人物,完成了其内在转变。
我变成了过去的你。
粗暴变为文明,愤怒变为理智。
而这部剧中,卫国平的转变之路有点粗糙——
他在听完一场刑侦课之后,认知到自己有罪推论的缺点,于是完成了自己的转变。
几乎没有任何铺垫。
上完一堂课,人就改了。
人物成长的过程,还是缺乏细节的累积。
在追求抓人剧情和丰满人物层次之间,剧集选择了重剧情。
但整体而言,本剧案件够曲折够引人入胜,喜欢的朋友,可以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