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韩影上线之后热度和评分都不断攀升。
原因在于,它用一个花季少女的死,
赤裸裸地撕开了当代东亚社会的最大暗疮之一,
狠狠刺痛了每一个打工人的心——
《下一个素熙》
01
女主素熙,是一名职业高中的高三学生。
影片开头就通过几个镜头交代了她的性格:
练舞室里挥汗如雨、拼尽全力,不小心跌倒了,马上起身再跳。
好姐妹被陌生人碎嘴,她直接冲上去和对方干仗。
许久不见的老友,一见面就大开大合地尬舞。
大大咧咧、活力满满,很有正义感。
这天,班主任激动不已地到班上通知素熙,她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去大公司实习的机会,在一个大的电信企业当客服。
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下,素熙一笔一划地签下了合同。
虽然心里知道,此后可能再也没时间拾起她最爱的舞蹈了,但她还是对未来满怀憧憬:
“我以后可是办公室女白领了!”
然而入职第一天,素熙就傻了眼,这份工作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光鲜——
不大的屋子里,挤满了跟她年纪相仿的实习生。
把头埋进一个个格子间,没有感情地对着电话的另一头重复着同一套说辞。
表面上是替客户解决问题,实际却是使出浑身解数阻止对方解约:
把违约金往高了说,把解约步骤往复杂了说,给点卡券返点的小恩小惠,尽 可能拖延设备的拆机时间,直到——
小部分客户真的被唬住了,放弃解约;
更多的客户,则被纠缠得失去了耐心,开始破口大骂:
“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妈的,臭婊子!”
带着热情上岗的素熙,第一通电话就被骂得找不着北。
就算适应了挨骂的常态,时不时还会遭到猥琐男的性骚扰。
就不能给想解约的客户直接办理吗?
没那么简单。
这份工作名为客服,实为销售。
每一通电话,都有领导都在后台实时监听,时刻敲打。
从员工个人,到各个客服中心的业绩,每周都要排名公示。
垫底的,社长亲自教(P)做(U)人(A):
“你这组全是废物吗!?”
“就不能招点会干活的人吗??”
“他妈的像个二傻子一样!”
终于艰难地挨到了发薪日,一看工资表,跟合同上写的完全不一样。
素熙追问组长,对方眼神闪躲,指着合同上一行不起眼的小字说:
“工资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浮动。”
素熙的组长,其实还算照顾下属。
员工惹怒了客户,他会马上接过电话替对方挨骂兜底,之后还不忘安抚员工的情绪;
遇见恶意骚扰的客户,还会忍不住打抱不平。
但作为基层管理者的他,为了在这样畸形的系统里生存下去,难免被同化。
一面执行着公司的种种潜规则,一面被巨大的业绩压力逼得喘不过气。
最终,在又一个没有完成KPI的夜晚,不堪内心煎熬的组长,在车里烧炭自杀……
02
组长的死,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公司为了息事宁人,对员工宣称他是意外猝死,还心虚地不许员工出席他的葬礼。
诺大的灵堂,只有素熙一个同事到场。
不仅如此,公司还制定了一份保密协议,半哄半逼大家签署。
所有人都签了,唯独素熙不肯。
新任的上司给她做思想工作,无非就那几句:
“你也得为其他员工考虑啊。”
“不要再意气用事了。”
“你不也一直因为这件事很痛苦吗?咱们向前看好不好?”
看似是劝说,其实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最终,素熙不得不妥协。
既然什么都做不了,就让这事尽快翻篇吧。
在那之后,素熙像是变了一个人。
在短时间内从销售菜鸟一跃成为业绩冠军。
休息时间里对同事满口经验谈:
“60、70岁的最好忽悠,是是是的态度好点,直接放弃解约。”
“如果继续纠缠,就开始变相威胁,因为还没到期,违约金可不少呢。”
素熙身上的“人味儿”,似乎正在渐渐消失。
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又是一个加班的晚上,一个男人打来电话要求解约。
素熙操着专业的语调,输出那一套防止解约的话术,完全没有发觉对方的声音里的颤抖。
再三拒绝的男人忽然抽泣起来:
“我的孩子死了,所以不再需要了,麻烦你解约吧。”
素熙听到只是愣了一下,随后继续步步紧逼:
“顾客,您这样太亏了。”
恰巧这时一条朋友催促她下班去聚餐的短信弹出来,还没有完成当日指标的素熙竟然直接发起攻势:
“顾客,我们公司还推出了一款集合最近最流行的频道并有复看功能的iptv商品……”
对方倒吸一口气,挂断了电话。
剩下素熙在冰冷的电话忙音里坐了很久。
某些她曾经一直坚守的东西好像被扔下了。
从前那个有血有肉有棱角的少女,如今终于被打磨成一台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
尽管已经阉割自我、丧失底线地拼命工作,到了发薪日,金额依旧不对。
一问领导,得到的回复理直气壮:“你不是实习生吗?那个是正式员工的薪资。”
提成也不是当月发,理由是“实习生不稳定。”
素熙质问:“如果不干了,钱就不能要了吗?”
却被对方反问:“你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还未发生的事?你好好稳定地干下去不就行了。就当是在银行存了笔钱。”
从早到晚死命干活,到头来只是在为上司赚提成。
另一边,因为素熙以一己之力卷高了办公室的绩效标准,也得罪了不少同事。
“都是因为你,搞得大家这么累。”
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里外不是人,钱也没拿到手。
素熙干脆开始摆烂。
这天,一位顾客要求解约。
素熙没有再纠缠对方,直接同意了。
屏幕上立刻疯狂弹出上司的消息:
“给我清醒点!”
“你疯了吗?”
“赶紧挂断!”
还没等她挂了电话,上司就冲到她面前,一把将她的耳机扯掉。
两人争执起来。
上司玩得好一手矛盾转移:
“别人因为你提成也没了,业绩垫底。就因为你我们整个团队毁了!”
被素熙冷笑着拆穿“是你自己的提成没了吧”之后,她又开始拿起领导架子:
“不想干可以滚蛋,又没人逼你。”
最后还要趾高气昂地践踏素熙的尊严 :
“穷酸样,你就这么缺钱吗?”
虽然她自己才是因为奖金少了而先恼羞成怒的那个。
这场争执以素熙挥向上司的拳头收场。
素熙也因此被停薪留职。
屈辱又无助。
她试图割腕自杀、被及时救了回来。
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她告诉父母自己不想继续做这份工作了。
得到的却是他们的装聋作哑。
她找到班主任倾诉,对方却只是一味的指责和道德绑架:
“我真的对你很失望。”
“你怎么可以那么鲁莽?”
“你知道你的行为是在砸学弟学妹的饭碗吗?”
而之前要好的朋友们,也都正在为各自的生活压力焦头烂额。
连约顿饭凑不齐人。
在返岗前一天,素熙绝望地走向冰冷的湖水中,结束了自己十八岁的生命……
03
影片的后半段,视角转换。
由裴斗娜饰演的警察宥真,试图一步步揭开素熙死亡的真正原因。
一起在司法上毫无争议的自杀案件背后,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他杀”的痕迹——
宥真走访素熙的父母。
白发人送黑发人,二老哭得昏天黑地,不停控诉黑心公司害死了女儿:
“从进公司开始就没见过她六点下班。每天说加班的很晚。我大晚上去接她不止几十次。”
“听说那公司之前还死过人。”
“我若早知道绝不会让她去那家公司、那所学校。”
可就在几天前,自杀未遂的素熙还曾试探性地问父母自己能不能辞职回家。
在明知道女儿被压榨到寻死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选择了无视。
传唤企业高层到派出所问话。
他们对阴阳合同的事避而不谈,被问及有无压榨员工,则声称“他们都是自愿的”。
不然“她可以辞职啊,又没人逼她。”
说得好像实习生们的选择权都在自己手中一样。
然而,即使不论当下社会中这些家境一般的孩子们所背负的生存压力,
另一个赤裸裸的事实是:他们确实受到了来自校方的逼迫。
因为为了尽可能保住学校的就业率,老师会给离职返校的学生戴上红色名牌,罚他们打扫厕所等,对他们百般羞辱。
于是宥真来到学校,质问素熙的年级主任:
“你知道她的工作内容吗?”
正常情况下,安排就业的老师应该先去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才可以把学生送进去,之后还要定期检查各项指标。
而素熙生前所在的公司,总共600多个岗位,却一年就有600多人离职,相当于每年换一批新人,明摆着就是收割廉价劳动力的无良企业。
为什么要把学生往这种地方送?
这话一出,油滑老道的年级主任竟然也委屈上了:
“这就是现实。
不这么做就没有就业率。
我们只能通过评估才能获得各种教育资源及认可。
这样老师才能拿到工资,学校才能继续开下去。你以为我们想啊?”
再往上追溯,教育厅的工作人员也各个理直气壮——
“我们只是通过数据来管理,其他的就由学校自行管理。”
可笑的是,连地方教育厅也是通过就业率来绩效。
就业率低下,便会被削减教育拨款,还会连累当地学校破产,让本不富裕的教育条件雪上加霜……
宥真的调查,逐渐演变成了对整个社会的层层拷问。
到这里,故事似乎走进了一个无解的困局。
一个孩子死了,似乎每一环都出了差错,但又似乎每个人都很无辜。
到头来,走上绝路的责任,还是被全权推给了素熙本人:
“那位员工性子本来就比较急躁,平时也看得出她对钱的欲望尤为突出。因为她公司名誉受到了多大的损害?”
“现在出了这种晦气的事,学校更加困难了。她根本就不是省油的灯!”
“把那样自身问题很多的学生送进企业,企业真是倒霉。”
被公司泼脏水,被老师埋怨,被教育厅官员定论。
规则如此,怎么别人都能适应,就你不行呢?
另一边,因为执着于追查真相而捅出不少“篓子”的宥真,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岌岌可危。
警局领导无不满于她的深挖,上演起又一出职场霸凌:
“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自杀为什么非得鸡飞狗跳找狗屁的动机?”
“要每个案件都像你这么查,你这部门就得瘫痪!”
又是工作绩效。
没有什么平民英雄撬动不公系统的爽文情节,兜了一大圈,宥真还是在结案报告上签了名字。
在案件调查的尾声,宥真打开了素熙留下的手机。
所有信息已经被删除一空,只留下了入职前一天,她在练习室里跳舞的一小段视频。
视频里,刚完成了一支高难度舞蹈的素熙看起来青春洋溢,充满活力与自信。
在影片的上下两个章节之间,导演为两位女主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搭扣”——
素熙最后一次出现在练舞室的那天,宥真刚好也在。
一个退出,一个加入,就像一场接力。
谁都有可能是下一个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