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一个都不能少“造血式”助攻文化扶贫

2020-04-07     张掖日报

3月16日,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登陆央视,成为今年脱贫攻坚题材电视连续剧剧的“首发队员”。跟随镜头,观众可以看到农家书屋、文艺演出、非遗文化等各项文化项目跃然于荧屏之上,这为肃南县干部群众提振信心、更好的做好文化扶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肃南县在资金、项目、人才方面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措并举,精益求精、突出实效,对照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表”,着眼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

文艺帮扶“雪中送炭”

每年乡镇艺术节、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各类演出的筹备,对农牧民群众来说,是“头等大事”。加强文艺创作交流合作,广搭优秀文艺作品展示推介平台,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农牧民群众奉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神食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也是肃南县推动文化扶贫工作的重点工作。

去年以来,肃南县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积极采取网格化管理、流动服务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化“快乐老乡”示范引领活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节庆系列文化活动、“百姓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农牧民文艺汇演、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送文化下乡、精品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书画摄影巡回展览、“肃南文化大讲堂”、群文辅导培训、全民阅读及"121"家庭读书户评选以及原生态民歌大赛、民族服饰展演、非遗保护成果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00多场次,参与人员1.2万人次。同时,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小分队,公共文化机构深入各乡村开展文化扶贫服务,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围绕打造“山水肃南·裕固家园”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县域内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组织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先后创编了一批植根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艺精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丰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县图书馆通过整合网上数字文化资源,采取上下串联的方式,将国家、省、市公共文化场馆的数字文化资源链接整合,通过手机App、向社会公众提供以“读书看报、新闻浏览”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满足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在线求知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县博物馆、石窝会议纪念馆推出网上博物馆参观服务,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博物馆”小程序等方式,就可以足不出户在家参观游览,并且还可以通过链接,参观全国多家博物馆;县文化馆通过文化平台创作原生态网络教学视频,加大了农牧民文化扶贫力度。

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互联网+”资源、技术优势,提高公共数字文化精准扶贫针对性、有效性。积极打造文化扶贫+短视频,“造血式”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小设备接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大宝库,为基层提供了农业技能培训、创业帮扶、艺术普及等资源和服务,从而让在家的农牧民实现增产增收,为在家的儿童提供了艺术课堂,同时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

去年以来,为巩固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成果,该县更新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康乐镇、白银乡民族文化展厅陈展功能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落实乡镇文化中心免费开放资金40万元、为全县8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配备了音响、投影仪、电视机等设备,继续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行动,指导各文化站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服务制度,全额拨付免费开放补助经费各6万元,并为每个文化站选派文化志愿服务人员1名,落实公益性文化服务人员补助经费各2万元,有效解决人员不足和经费短缺问题,确保了各文化站的正常运转服务。将农家书屋管理员年均400元的补助经费和500元的运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乡村大力推广“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120个农家书屋新配发图书9438册。各类文化场(馆、室)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平均达到了8场次,参观访问人数平均达到了500人次。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和“三区”文化人才选派计划,累计吸纳文化志愿服务人员650多人,为8个乡镇和县直文化单位选派(招募)文化志愿者20多名,有效解决了群文活动组织策划方面人才不足的问题;注重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先后为16名农牧村文化实用人才评审了职称,极大地调动了乡土文化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非遗扶贫富民乐民

肃南县在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中,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加快推进“非遗+扶贫”“非遗+旅游”模式创新,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和艺术教育,开辟出一条富民乐民的扶贫路径。

近年来,肃南县积极鼓励引导和培育扶持裕固族服饰、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及民间艺人参与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组织举办了特色文旅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开发生产200多种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不仅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且带动了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极大地助力了脱贫攻坚。同时,积极促进裕固传统文化内涵有效融入到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之中,通过举办祁连玉文化旅游博览会、乡镇特色文化艺术节等节会,组织传承人群向游客展示展演民族传统歌舞节目、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生产生活习俗,依托祁连玉文化产业园、裕固风情走廊、裕固风情苑、裕固族特色村寨等民族文化基地,打造集民族文化传承展示与文化产品展销为一体的“文化集市”,延伸了旅游文化产业价值链。同时,将各级传承人带徒传艺和开展传承传习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享受补助经费的重要依据,督促指导各级传承人开展各类传承活动,实现了传习工作常态化开展;不断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裕固族民歌表演人才培训班”,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举办了“裕固族音乐人才培训班”,并在县非遗中心举办了首期“裕固族民歌培训班”,依托县内民族文化企业举办了3期裕固族服饰、刺绣等传统技艺培训班,共培训各类传承人群300多人次。积极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所在地各学校开展长期授课或临时性授课服务活动,为全县8所中小学和部分幼儿园选派了16名民歌、服饰、刺绣等方面的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有效解决了各学校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助力文化扶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3HZVHEBnkjnB-0z6b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