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G DESIGN熊星:做最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2023-01-05   UniDesignLab

原标题:XING DESIGN熊星:做最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XING DESIGN熊星:做最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道筑格 ArchiDogs ,作者ArchiDogs

建道筑格 ArchiDogs.

国际设计新媒体

People

嘉宾介绍

熊星

(下文统称X)

XING DESIGN 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主理人

教育经历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士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工作经历

纽约KPF, 高级建筑设计师

北京都市实践

丹麦哥本哈根B.I.G

阿姆斯特丹UNStudio

XING DESIGN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于2017成立,运用新技术,制造戏剧性的空间趣味,产生诗意的创新设计。

,时长 00:38

访谈|Dinglin Yutong

01

快问快答·建筑之外

近期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X:我们最近会办一个工作室的阶段性回顾展。这五年多来,我们的设计思考和实践丰富多样。借此机会梳理一下脉络,很有必要,也很有趣。

布展现场

展览内容

@ XING DESIGN

你的作品集是当年留学生宝典,现在回顾起来有何感想?

X: 作品集其实是一个动态的积累,伴随这个设计者的全部生涯,在某些时期也许硕果累累,也许索然无味。我回头看自己当时的作品集,觉得挺幼稚的,还是得再接再厉,希望任何时期的作品集还能拿得出手哈哈哈。大家共勉。

在信息渠道有限,也没有作品集培训机构的年代,很多人和我一样,自己琢磨,申请完自发分享经验。现在都变成产业化服务了。当时能给大家做个参考很开心。

左右滑动查看 作品集fewpages

@ XING DESIGN

工作室的爱猫名叫星矢,是以工作室命名的吗?

X: 就是希望我们命硬,血槽长一点,应付所有难题后还能留有创作的力气。

星矢是圣斗士里“打不死的小强”,所以叫“星矢”图个吉利。

星矢 @ XING DESIGN

可以透露一下你和王子耕深圳双年展的合作吗?参展项目是一个和猫有关的装置吗?

X:是的。王老师发起了个城市流浪动物的板块,邀请了不少建筑师参与。

人类建造城市,是为了方便自己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个过程其实也没问过动植物乐不乐意。以前生物的动态平衡是大自然的事儿,在人造环境中,人就得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人类把地球整这么热,自己吹空调还把热气往外排。于是我们把废弃空调外机壳改造成城市流浪猫与人共享冷气的装置。 空调外机从一个人工发热的符号,变成一个共享冷气的动物居所。

不过这事儿深入讨论就会涉及到动物绝育,数量控制,公共卫生之类的,不是光靠爱心就能做周全的,是个挺复杂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这个展览是引起大家思考:城市也许不光是要为人类自己的。

共享居所 @ XING DESIGN

02

在海外

█ 先后在清华与哈佛两所全球顶尖学府求学,两所学校的教育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X:清华的建筑教学设置比较扎实,院系资源和交流机会多,浸泡在硬核学风之中。当时还刚好赶上一批年轻老师回国执教,例如李晓东老师、宋晔皓老师、周榕老师等等,带来很多新的有意思的东西。另外当时教学也引入了一些最新的计算机图形工具,在徐卫国老师指导下,我们成为当时全国范围内最早接触犀牛、编程等工业设计工具的学生。后来受朱文一老师,张悦老师的指导做竞赛,开了不少脑洞。

哈佛就挺多样化,各专业之间甚至哈佛和MIT也可以混着选课,有很多讲座研讨和访问学者的交流活动。我当时参与了Farshid Moussavi教授的研讨课,课程内容编成了书《 THE FUNCTION OF STYLE》 ,是她FUNCTION三部曲的第二本。从我们那一届开始,学生组织China GSD组织了第一个China Trip,希望它成为一个增进交流的纽带。

回想起来,学校重要的价值不仅在于同学老师都很棒,更重要的是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别给学校丢脸。清华校训说“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不给学校丢脸的前提是把身体锻炼好。

GSD课桌 @ XING DESIGN

█ 曾经辗转北美和欧洲的不同城市学习深造,这种深度并且多样化的体验对你理解城市有何影响?

X: 我最开始看城市就像 集邮,更加表面化。(在城市形态方面,GSD教授Joan Busquets的 Urban Grids 一书非常棒,呈现了他对城市网格和类型的研究。虽然形态只是城市的一个方面,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但最显而易见。)

后来我看城市就更像书:城市的发展由一连串阴差阳错叠加沉积。每个城市都有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影子,值得大家饶有兴趣地阅读,从中窥见往昔的来龙去脉。

再后来我觉得当代城市既无聊又复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Lisboa,Porto,Barcelona等城市照片 @ XING DESIGN

当代城市“无聊又复杂”,能否展开聊聊?

X: 无聊体现在它的形态简化趋同——现代化把生活对齐了,同一个地球同一个iphone嘛。

但城市没因为无聊而变得更简单,反而是更复杂了。复杂性不体现在物理形态,而是在于其他层面越来越丰富:学区分配,养老机制,落户政策,公共卫生,还有金融体系,产业配置,供应链,公安信息系统,各个平台的用户数据等等。

当网络复杂到一定程度,即使知道它的基本构架,单凭思辨也很难知其所以然。如今原教旨的建筑和城市理论无法引领城市战略发展——就好像20世纪之后,纯哲学思辨不能直接引导科学发展那样。学科细分的几何级增长到了岔路口,学科疆域需要被更新定义。

所以我对很多大规模城市设计招标竞赛是持怀疑态度的。这么大规模的城市集群就靠几个轴线,景观带和一堆流行造型的高楼?好像没什么说服力,不然也就不会那么多方案连效果图和动画都差不多了,哈哈。城市既然是复杂系统,就应该有多学科共同来研究应对,不光是传统意义上建筑公司几张总图鸟瞰的事儿。

和城市系统的复杂程度相比,城市形态确实显得太缺乏想象力了。建筑师作为生活空间环境的直接设计者,应该建立更多元的学科链接来应对当代城市的无趣与复杂,做一些合理、有趣、人性的空间出来。

欧洲旅行 @ XING DESIGN

█ 在不同类型建筑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X: 都市实践——得到实际设计实践的启蒙;BIG——锻炼了放飞自我敢想敢做的脑回路;UNSTUDIO——精炼了几何控制的方法论;KPF——通过大型复杂项目,深刻理解了什么是“职业”,以及对建筑设计-落地作为一整套工业体系有了比较清晰的框架认知,对各参与方、顾问方、专业人员非常敬畏。这些经历都使我受益匪浅。

从上到下分别是“BIG加班”、“KPF工位”、“Unstudio合影”@ XING DESIGN

03

回国实践

█ 在你的作品中常见流畅曲线与曲面的运用,这是为满足可行性的自然选择,还是在有意识对曲线形式进行持续探索?你对于参数化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落地应用产生了哪些经验?

X: 对直线和曲线的几何控制是基本功,就像相声演员不能“说学逗唱”短了一门对吧。我目前为止的项目,直线曲线一半一半吧。描述曲线一般比直线要更多参数,不仅是“曲线加工起来比直线要费劲,使用曲线要三思”这个工程层面原因。我喜欢对形体有量化的控制,没有“控制”就谈不上“设计”。要把曲线控制好,得用更多的参数去调试。 所以一旦出手用曲线,一定是有恰如其分的动机,不然多费劲啊,还是举重若轻比较好。

参数化在设计后期是个好用的工具,尤其是设计逻辑一定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参数能优化造价,工艺,并即时反馈对设计形式的影响。比如杭州ADM装置,总画布长度一定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长度分配悬挂实现了形态多样性。再比如豫园站,我们通过参数控制让所有铝板都在可加工的包络尺寸范围,并保证天花无论在造型怎么样,挂片间距总是大于清洁维护的间距要求,还可以即时生成变化的视觉效果和展开出图。这些大批量的非标准设计,要是不用参数化出图,会累死的。

豫园站 @ XING DESIGN

ADM杭州

█ 你评价“桥酒店“ 是至今做过的”最安分保守,却最顺势而为,见招拆招的项目“。请你具体说明在这个改造项目中,是怎样通过空间改造、材料运用等手法来应对已有建筑空间所面临的诸多限制?

X: 改造项目讲究借力用力,就像戴着脚镣跳舞,非但不能看着沉,还得跳得漂亮。

桥酒店原来的大堂非常低矮,地下室利用率也很低。于是我们拆掉原来大堂的地板,把地下一层显露出来,形成一个介于城市和酒店之间的通高洞窟。接着,凌空架一座拱桥,酒店大堂藏到桥的彼岸。过桥的空间体验,不仅制造了悬念,增加了仪式感,还形成了空间的主题。桥下的空间是向城市开放的,却又从外面街道看不见。除了作为酒吧和餐厅,这里还举办了很多我也没想到的活动:瑜伽、艺术展、沙龙、甚至拍摄电影《爱情神话》。

其他设计都是围绕这个“桥”的主题顺势展开的:水泥瀑布肌理,天花波纹不锈钢板,水纹玻璃桥,扶手透过阳光也能映射出水波纹。烘托桥底的“水下空间”。

设计施工过程中兵来将挡的事儿层出不穷。例如,挂玻璃砖墙时,为了避免师傅焊接钢架的操作误差使荷载分布不均,我们将单数的钢架固定在上梁,双数的钢架固定在下梁。还有个特别小的房间,窗户外面就对着隔壁的楼,跟面壁思过似的,我们做了一个“潜望镜”飘窗,把风景和光线反射到房间里,反而很有意思。类似的现场应变的情况数不胜数,这些见招拆招的策略,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彩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桥酒店 NEOBRIDGE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birdge-hotel/

█ 你在华谊万创工业园区的外立面改造项目中有多次方案修改,最终第三轮方案得以落地实现。如何说服甲方最终接受你的设计方案?能和我们聊聊这个项目么?

X:我的甲方都很好,我觉得他们诉求的底层逻辑都非常合理。我很少对他们说不,但会以恰当的方式来充分满足他们的诉求。如果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就更好了。

华谊万创新所是个大型办公园区,我们改造是西面的一小部分。标准的办公产品在其他建筑中得以实现,而我们沿街这几栋是更非标的形态。

我心目中一个好的园区,不光要舒适的室内办公环境,更要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交场所,可以休憩,切换状态。为什么不把地面的公园延伸到立面上呢?不用大动墙体结构,还能顺道解决西晒和疏散的问题,以及为办公室附送露台增加价值——这就是核心的朴素想法。

虽然过程中方案调整了很多次,但这个内核并没变。最终我们在立面上创造了一个“迷宫”,将若干个办公露台出其不意的相互连通,打破办公楼层隔间的秩序,创造新的社交情景。想象这么一个地方:工作间隙,你走到办公室露台上,可以抽根烟透透气,还可以串门和旁边公司的伙伴聊个天。如果想把慵懒的午休再拖长一点,你也有了个正当的迟到理由:“我刚才迷路了。”

虽然最后立面绿化没有一次性实现,但我还是用较大圆孔的穿孔金属板,为爬藤植物或单元种植器留一些可能性。后来我们还把第一版的方案复活了:做成了办公室的书架、模型架还兼做我司团宠星矢的豪宅。

如今疫情和移动互联网,大家思考如何把办公、生活搬到线上,物理空间的连接好像显得不重要了。其实不是,它依然弥漫在生活琐碎的涓涓细流中,一条街,一片树荫,一排店铺,正是这些连接了人与人的血肉之躯,栖息了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我觉得物理空间应该用有趣的方式连接人,这是建筑的价值所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华谊万创.新所 迷宫墙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the-wall-maze/

04

“有趣”是一种能力

█ 你之前提到创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为了做“有意思”的作品,如果以趣味性去衡量建筑作品,这是否是一种主观感受?“有趣”的标准是什么?

X: “有趣”不是哗众取宠。设计是一种高强度的智力投入,要通过一系列“处心积虑”的操作,利用一些机制,达成某种目的。作为人类思考的产物,设计的巧思也能被其他人感知。自己产出巧思,或洞察到别人的巧思,都能带来愉悦感,和读诗歌,看画,听音乐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有趣”。“有趣”是设计一定伴随着高强度的智力投入,思维要做功减熵嘛,不然就只会得到莫名其妙或者马虎凑合的东西,就不是好的设计。

█ 你说“有趣是一种能力”,能具体说说吗?

X: 我说“有趣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种能力。” 有趣的设计从产生到实现都不容易,不是一件想做就能做成的事情。不仅要学习未知条件、克服层层难关,也要应对无数琐碎的,看上去和设计无关的烂事儿。整个过程是对精力和耐心的极大消耗,也是对思维的考验。 我觉得建筑师重要的品质是既保有理想主义的纯真,又具有最现实主义的手腕,还得有足够长的血槽:这样在斡旋于各种博弈,最后还不至于筋疲力尽,“看在设计有趣的份儿上”,还有创造的热情。

可见设计“有趣”多重要啊,起码是个自我激励。要天天为了没劲儿的东西,面对这么多艰难险阻,早就颓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到下分别是“烟房子”、“Look at Pixels”、“红树林”、“摩天楼”、“前海万花筒”@ XING DESIGN

█ 除了“有趣”的思考,你在设计过程中会进行有意思的物理实验。比如在“桥酒店”建造现场对桥进行荷载实验,在“云引擎”项目设计过程中对钢结构悬挑进行风洞实验。在你个人的创作过程中,“实验”的意义是什么?

X:实际建造是重资产的,不只是说金钱层面(一栋房子的投资可能远不及一笔金融交易),但他耗费的物质资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所以一切数字化或是物理测试,虽然费劲,但和最终的资源消耗相比,还是一种低成本的演习,是值得且必要的。

“桥酒店”项目中的荷载实验 @ XING DESIGN

广义上说,“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演习”,让实际的呈现更好一些。虽然相对于整体投资,设计成本只占很小的比例,但设计却像一个杠杆,可以放大投资回报。 同样价格的混凝土,钢材,器具,用不同的“配方办法”组织在一起,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这个“配方办法”就是设计的价值砝码。马虎草率、随随便便的“配方”造成实际资源的浪费,比“配方”本身的价格要高得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云引擎 @ XING DESIGN

█ 你之前提到将工作室命名为XING DESIGN寓意“不同学科与视角交叉“,目前在设计生涯中已经完成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项目涉及到哪些扩展学科?在跨学科设计中如何定位建筑师的身份?

X: Frank Gehry说, 建筑师就是“绘制建筑如何建造的说明书的人”

今天这个说明书越来越难画。因为专业细分,建筑作为一种协作行为,知识结构既需要更新拓展,同时还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无视常识和基本功。

我们的项目,必须和结构、机电等革命友谊的专业深入协作。例如,云引擎必须有LDI中元国际结构和机电的配合才能最终实现。有时候我们融入一些数控多媒体,例如上海地铁豫园站,整个天花3D造型搭配LED灯光控制,才能呈现出流光溢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豫园站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yuyuan-station/

另外,我们会根据业主的资源特色来开一些脑洞,为他们的技术、工艺创造使用场景,变成设计的一部分。例如在特斯联AI PARK,机器人坡道就作为了建筑元素;在蓝晶微生物的办公楼项目中,我们则和业主一起设想如何用微生物制造的可降解塑料做一些建筑构件,等等。

对接这些新领域也拓宽了设计的维度,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和Frank的说明书相比,我觉得建筑师应该更像导演。通过调度材料、工艺,和各专业的协作,把“剧本”呈现出来。像卡梅隆那样技术驾驭力超强的导演,就能做出产业的革新。

不过,不管特效怎么炫酷,也只是手段,不是电影打动人的内核。建筑也是一样的。无论交叉学科多么日新月异,建筑于人的感官和体验依然最重要。

█ 你在特斯联机器人工业园区项目中提到机器人在未来不仅是建筑空间的使用者,也会成为空间的一部分。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你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有何畅想?

X: 机器人的关键,不是长得多像人,而是具备了什么层级的自主智能。他们不受形态的约束,成为房子或者别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机器和建筑都是人造物,机器为建筑树立了一个美学上的流派,好些房子也模仿机械的样子,比如Archigram。我虽然很喜欢这些酷家伙,但机械美学若没有实际机械原理的支撑,也没什么说服力。

建筑其实一直是技术的集成。过去是夯土、木架、砖的集成,后来变成钢、混凝土玻璃的集成,再到当下空调新风、上下水、强弱电、光纤wifi、传感器,电梯电机,阻尼器的集成。在未来,建筑集成更多机械与机器人完全有可能,尤其是应对宇宙殖民,行星殖民或应对极端气候。

但建筑机器人化不是最有想象力的。我在KPF的前上司,也是我的导师之一,David Malott先生,在研究如何用岩石粉末,直接在火星打印房子,就不用从地球运材料而消耗燃料,不给霍曼转移轨道添堵;我和蓝晶微生物的甲方也聊到,也许在未来建筑不需要建造,而是一颗种子。他的设计像DNA一样刻在其中。把它种在哪里,就吸收哪里的阳光和养料,生长出来。房子最后和人一样会死去,进入新的物质循环。

以下视频来源于

XingDesignBlog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特斯联机器人工业园区 @ XING DESIGN

http://xing.design/portfolio/ai-park/

05

新一代建筑师的使命

听说XING DESIGN在11月份策划了一个展览,能否剧透一下?

X: 这其实是一个“house warming exhibition暖场展”。11月份我们要将搬入的新工作室,我们开玩笑说,“先搬模型和图,桌子电脑没搬进来之前,是不是像个展览?”。于是就真这么做了。

展览的名字叫 “The Journey,一路行之,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除了我们五年多以来建成和在建的项目:云引擎,桥酒店,迷宫墙,豫园站,BLEUPHA之皿等等,还有很多未实现的概念、脑洞和研究,我们将其恰当分类提炼。

这五年多的时间很短,又感觉很长。五花八门的设计挑战,所激发的东西是很有趣和多样的。 我经常说建筑实践就像航行一艘帆船,要借助不同方向的风力,大致保持朝一个方向前进;也像用每一篇迥异的命题作文,串成一部长篇小说。这些形态各异的设计中,也暗含着一些一以贯之的线索,需要我们自己系统性地审视一下。

另外,我们也准备了一些有趣的衍生品和礼物,欢迎大家来玩。

海报 @ XING DESIGN

具体预约信息在公众号(XingDesignBlog)上近期放出

█ 面对当前行业变化和未来趋势,你对于工作室的下一步发展有怎样的规划和期许?

X: 我们度过了单枪匹马试水的初始阶段,要进入一个更系统化的时期。我们比较幸运,承蒙业主认可,落地的项目机会越来越多,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希望对接更多的学科和领域,以技术和巧思,为我们生存的物理世界创造更多有趣的场景。

我们最近也在招人。我们喜欢有设计感知力的人,聊到设计的巧思,就会两眼冒光,摩拳擦掌,无论怎么困难和挫折,都能有条有理地想办法实现出来;我们也喜欢善于表达沟通的人,能借助各种方式,对外对内认知同频。你要是RHINO资深玩家,还有实际工程和施工图纸经验,那就更靠谱了。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组建一支坚韧扎实又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团队,拓展建筑学的边界与可能性。

@ XING DESIGN

█ 请畅想一下建筑学的未来。

X: 分享一个故事,我在BIG实习的时候参与了一个竞赛,大家提出把垃圾焚烧厂的坡顶顺便设计成滑雪道。这就是Copenhill项目,前几年才建成。Bjarke说:“虽然现在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的下一代,也许认为在发电厂顶上滑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像我们现在房子里有空调一样。

我想,在这个应对巨大变量的时代,可以接入建筑的学科如此丰富,设计应该具有前所未有的力量,将当前不可思议的脑洞变为以后的日常。这是新一代建筑师的使命,我们也会继续践行。

@ XI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