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团队又出佳作,居然没人看?

2022-04-26     24楼影院

原标题:高分团队又出佳作,居然没人看?

优质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 里面,在书山典海中踽踽独行的现代人,想必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继该系列后,最近导演叶深和罗颖鸾又推出了新作品。这一次还是和书有关,不过是千百年前的古籍——

《穿越时空的古籍》

纪录片共9集,每集十五分钟左右,称得上短小精悍。由于观看人数太少至今尚未出评分,但绝对值得一刷。

通过它,我们可以触碰到古籍中的吃喝盛宴,衣冠华服、神怪奇幻、历史艺术……

01

吃喝盛宴

说到吃,想必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侃侃而谈。

金圣叹说“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滋味”;《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人生一串》里天南海北的美食数不胜数;再不济也有视频吃播,从帝王蟹到上等和牛一应俱全……

但所有这些,都还不够硬核。

《红楼梦》里的名菜“茄鲞”只能算是操作技术上的硬核,知识上的硬核必须是从宋代食谱里复原美食了。

其实宋代的饮食和烹饪方式,已经和我们今天十分相似了。

胡萝卜传入了中国,火腿惊艳全场,白菜被叫作“菘”,茭白进军食物市场,植物油压榨技术也炉火纯青,厨艺高手们必备的铁锅也闪亮登场。

甚至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我们还能看到小吃摊和外卖员,可以说是相当超前了。

万事俱备,爱吃的华夏人民,自然就开始大显身手了。吃还不够,做也不足,手艺精湛和饕餮老手们就开始将心头的食谱记载在了古籍中。

隔着屏幕看吃播尚且心痒难耐,隔着文字自然更是百爪挠心。

于是,《古籍》第一集的主人公卢冉,就开始用今日食材复原古时美味,带领人们赴一场活色生香宋人盛宴。

诸位就座,别客气。

这第一道菜,便是蟹酿橙。

作为中国第一个食蟹高潮的宋代,没有任何一只螃蟹能从宋人的厨房里全身而退。从刺身、爆炒、熬羹再到清蒸,还有苏东坡最爱的糟蟹、宋高宗爱吃的洗手蟹,花样十足。

而其中最让人惊艳的搭配,则是螃蟹和橙子。

将一颗黄熟大橙子切去顶盖,用勺子挖出果肉,做成中空的橙瓮。螃蟹上大火蒸八分钟,拆出蟹肉、蟹黄,浇入黄酒、醋、橙汁和少许水,拌匀成馅料。然后酿入橙瓮,上蒸锅蒸五分钟左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蟹酿橙大功告成。

橙子的酸甜不仅中和了蟹的油腻感,还提高蟹肉的香气。

绝。

这第二道,看起来没有那么夺人眼球,但却滋味十足——山煮羊。

将羊肉切大块置入锅中,放入花椒、葱段和杏仁,加入泉水慢火炖至酥烂。

是不是听起来很简单,的确很简单。

但有意思的是,卢冉从古籍中发现,宋代肉类中最普遍的食材,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猪肉,而是羊肉。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 宋神宗的某一年,宫里总共吃掉了43万斤羊,而猪肉却只有4千多斤。

而配这道山煮羊的,则是杏仁。因为宋人发现杏仁会使羊肉比较容易煮烂,而杏酪香也会进一步增加羊肉的醇厚感。

肉里的辣味,则是宋人通过姜辣、胡糊,芥辣,还有花椒鼓捣出来的,毕竟那个时候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境内,只能开动大脑去模拟。

然而,宋人的巧思,可不止这点。

做水果沙拉、用瓠瓜做“素蒸鸭”云云,都是手到擒来。

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些“巧思”,就透出一股浓浓的“营销号”气息。

就比如宋代文人林洪所写的《山家清供》,里面菜名一个个听起来都十分高大上,但事实上“满山香”,其实是一道水煮青菜;“碧间羹”,原来是水芹菜羹;简简单单的涮肉片,居然起名叫“拨霞供”…

想必林洪要是生活在今天,则会被各大星级餐厅和网红馆子争相邀请过去起菜名,然后暗喜“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这么样,听我给你吹~”

以上这些有用有趣的食谱,是卢冉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疏离翻找出来的,个中艰辛远不足道也。

通过吃喝这些人之大欲,我们可以借此窥见宋人那绝顶的生活智慧和风雅怡然。

02

衣冠华服

说完了吃喝,那么下面就是穿衣啦。

今天我们说到汉服,常常会提到“汉服警察”,就是那种逮着别人穿着正规与否,时不时敲打一下的“圈内人士”。

这么看的话,陈诗宇就是一位标准的“服饰警察”。作为一位多年来致力于古代服饰考证和复原的服饰史学者,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大量查阅比照古籍,让书中尘封的文字图像,重新熠熠闪光。

比如盛唐时,赶时髦的女士都会在外面披一件披风;

比如这个诗词歌赋中流光溢彩朝代,女孩子们会身着吊带裙百褶裙条纹裙嬉笑怒骂;

比如实际上我们今天系腰带带扣的方式,和唐代是一模一样的。

当今流行的挎包,在唐代也是时尚单品。

讲述宋仁宗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古装剧《清平乐》,以及《国家宝藏》中复原的古代服饰,便出自陈诗宇之手。

网络上,他也常常为网友们答疑解惑。遇到违背史实的情况,他甚至会为此写一篇长文来纠正错误。

不仅如此,身为“服饰警察”,陈诗宇更会从古籍中溯源服饰的历史。

有一次,他发现韩剧中每当重大场合,官员们从朝服、梁冠到冕冠的搭配,和和明代的服饰十分相似。

为了找出这两者的关系,陈诗宇从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中翻找出《大明会典》和《大明集礼》等文献。借助于古籍电子化的便利,陈诗宇还开始查找韩国文献。

这些书籍居然大都是用汉字书写。其中《李朝实录》《国朝五礼仪》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明朝颁赐了哪一个冠服制度给李氏朝鲜。

陈诗宇在古籍文献、壁画版画、小说戏曲插图等中一丝不苟地复原着古代服饰。

为了复原黑白图画上明代服装的颜色,他奔波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最终在《北京市文物局》找到了那套《明宫冠服仪仗图》

这是清代以前绝无仅有的一套有色彩的服饰文献。《明宫冠服仪仗图》的发现,为服饰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更是给予明代复试复原以极大的帮助。

得益于这套古籍,专家们得以成功复原出明代官员朝服、明代命妇的大衫霞帔等重要服饰。

曾经在书中静默的图像,在考究的面料与真实的纹理的加持下,重现出原本的荣光。

陈诗宇提到,之前很多影视制作单位并不愿意花大功夫在还原历史真实上。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古人的穿着是比较丑的,而去选择一些侧重于主观臆造的博眼球设计。

但正是有了陈诗宇这样“服饰警察”的存在,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才会更公正,更鲜活。

03

神怪奇幻

撒旦君,热衷重塑神怪形象,是诠释荒诞故事的鬼才画手。他穿行于上古神话与民间传说之中,相伴于神怪故事左右,沉浸在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奇幻世界。

在他的笔下,有一个极具辨识度的“神怪江湖”。

而这个江湖的开端,无疑就是《山海经》。在撒旦君的眼中,《山海经》就是古人的浪漫,是神仙在玩拼图般的神奇脑洞。

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同时,它还包含地理、历史、天文等诸多内容,被称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怪异夸张的神怪形象不仅给予撒旦君灵感,更让他从其中感受到一种很难用文字描述的精神力量。

比如,书中有一个热血的无头巨人,刑天。巨人与皇帝争夺皇位,被黄帝砍去头颅,而后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即便是这样,刑天依旧没有服输,而是继续拿着斧头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无休无止。

这种磅礴不屈的精神打动了撒旦君,所以,他改变了古籍中看起来颇为稚气拙朴的刑天形象,代之以末日英雄般强壮的巨人,从《山海经》中呼啸着穿越而来。

除此之外,《酉阳杂俎》也是记载神怪的一部奇书。书中保存了唐朝大量的逸闻轶事、民间风情、文集典故等珍贵资料。

这本书几乎没有什么道德批评,纯粹就是古人的奇思妙想。

比如一种名叫“飞头獠子”的神奇生物,能趁主人睡着时飞出去吃螃蟹蚯蚓之类的。黎明之前,它才匆忙落回主人熟睡的身体上。

还有一种能变成巨大胡桃的妖怪,他平时伪装成胡蜂飞舞,被人拍打后就会变成很大的胡桃裂成两半, 发出蜂鸣声,飘到人头两边,接着猛然用力一合,直接将人头夹爆。

家乡传说的滋养,加上古籍的熏陶,使得撒旦君也会根据时事来创作“鬼怪”。

比如他的《华夏异事录》就非常有趣好玩,里面就有讽刺亲戚的“三菇六婆”、讽刺婚闹现象的“浑月老”以及讽刺豆腐渣工程的“抽筋猕猴”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穿越时空的古籍》还包含了很多人与古籍的故事。

比如浙江大学的张涌泉教授,他为了将失散海外的敦煌古籍修补成册,带领学生深耕敦煌文献缀合工作30余年。

大海捞针,却无怨无悔。

比如曾为《流浪地球》《白蛇:缘起》《大护法》《雪山飞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多部影视作品设计过中国风海报的画家张渔。

她从古籍中汲取灵感素材,描绘出一幅幅空灵飘逸奇幻诡谲的水墨画卷。

比如,为了抢救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东巴文,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们前赴后继,开创了一门国际性学科:纳西学。

比如应永会从古籍中寻找灵感,一个字一个字地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宋体字。他几乎赚不到什么钱,全凭兴趣,研究了几万个字,却始终学不会“放弃”两个字。

比如执着于收藏家谱的励双杰,三十年来,他收藏家谱25000册,包含400多个姓氏,其中80%是孤本。

没有什么特殊的缘由,就是喜欢,就是热爱,就是沉浸进去了。

《穿越时空的古籍》在创作初心上,和《但是还有书籍》系列一脉相承。片子没有讲述宏大的道理,就只是单纯展现人与书之间那种最为单纯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在当下这个时代里,显得尤为可贵。

当焦虑和emo成为日常的情绪,这些存在可以让人觉得似乎生活还有希望。如果书里还有光,那我们要学会用它来照亮黑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331c3624bd94c5c62c5f9edc7da28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