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钉子户:硬抗14年,要6套房加1亿,最终却一分钱没多赚

2023-06-02   胡月芳

原标题:上海钉子户:硬抗14年,要6套房加1亿,最终却一分钱没多赚

2017年,上海九里亭的一位老人找到社区动迁办的主任,见面就说:“拆了吧,我实在是受不了了”。

老人是上海有名的钉子户张新国,没拆之前相当于住在大马路上,从03年政府开始决定拆迁到17年他同意拆迁,因为对拆迁款不满意,他跟政府作了对整整14年。

老人为什么突然同意?这14年里他究竟经历了什么?这一切都得从1996年说起。

三层洋房即将拆迁

1996年,张新国做生意赚了点钱,就想着在松江九亭买个房子,当时上海的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他花了20多万买下了后来这个二楼洋房。

由于家里人口多,几年后,他又花15万在原有的基础上盖了一层。

房子修好,张新国又投了10万块钱,把内外做了翻修,所有的家具陈设都用的是当时最流行的欧式风格,外部则用的是中式。

在那个年代,大多数的人都还住平房,而张新国的三层洋楼就变得特别突出,绿瓦红墙让附近的居民格外羡慕,甚至还有人专门来这,只为看一眼小洋房。

邻居们的羡慕,让张新国无比骄傲,还有些得意洋洋。

可随着孩子们越长越大,老人腿脚不利索也需要近身照顾,所以三层楼房开始变得有些拥挤,最后儿媳跟儿子一家都搬了出去。

几年后,上海经济突发猛进,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想来这里谋一份生存,大概在2000年,九里亭还属于郊区,一个月租金并不多,所以很多人把这当成来上海的落脚点。

可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上海人均住房面积就越来越少,随处搭建改造的现象越来越频繁,每到上下班高峰期,马路就会被堵的水泄不通,路面也变得凹凸不平。

特别是下雨天。路面上积水特别严重,人们日常出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于是在2003年的时候,政府决定在这里扩建一条马路,将原本狭窄的马路扩宽成一条四车道的主干道,而这里的居民也必须全部搬离。

消息一出,原本住房条件不太好的居民很高兴,因为这里太拥挤了,对于拆迁他们表示很支持,因为拆了之后家中不仅能分好几套房子,还有补偿款、安置金等各种各样的补偿。

张新国起初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期待着拆迁,他想着以自己家这么大的面积,政府怎么也会给自己家多分点钱。

但事与愿违,等拆迁方案下来之后张新国傻了眼。

对拆迁补偿不满意

原来,根据规定,拆迁补偿款是根据宅基地证书上的面积来算的,并不会测量实际面积。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当时居民私搭乱建的房屋太多了,有很多人知道要拆迁之后就私自扩建房屋,所以政府才规定必须按照宅基地证书上所登记的面积来计算。

所以说,张新国当年自费二十万元扩建的第三层楼,不会得到补偿款。

还有一个让他不满的条件就是,房屋所有人的子女数量也会影响到补偿款的多少,因为只有独生子女才会有额外的补偿,张新国家中一儿一女,并不满足这个条件。

张新国的不满并未对拆迁征地有任何影响,因为其他的居民大多都同意了拆迁,毕竟拆迁款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意外之财。

很多居民家中的房子没有张新国家的大,人口也不比他家多,但是补偿款的数额却没有相差多少。

而且很多住户家中回迁房达到了六套之多,张新国心中更加不平衡了。

他原本想着凭借自家的房屋面积以及人口数量,肯定是这一片拿到补偿最多的一户,可是因为不符合规定,他也只能和其他人差不多。

更让他搞不明白的是,有一个邻居家中多年前走失了一个儿子,这家人把儿子的名字也报了上去,结果多分到了三套房子。

走丢了的人都能分到房子,那么张新国想为已经成年的女儿要一套房子应该不过分吧?

于是他找到开发商说出了自己的条件,但是这个要求也被开发商拒绝了,他们认为既然是规定就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你的个人要求就破坏了规矩。

张新国越来越生气,他觉得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开发商太过死板,完全没有人情味。

可是他没有放弃,既然人数上拼不过别人,那就在宅基地证书上争回来。

张新国回家之后就翻出了两份宅基地证书,其中一张是他的岳父的,也就是现在他们所住房子的证书,而另一张则是他岳父的亲兄弟转让给他岳父的。

问题就在这第二张证书上,这张证书的时间是在1951年的时候才办理的,但是上面并没有当地土地局的公章,只是一份简单的证明,所以开发商并不承认这份证书的合法性。

这让张新国难受极了,他觉得自己没有错,于是必须要在这上面争口气。

为此,他学会了上网查资料,到相关部门开具证明,除此以外,他还专门跑去听有关拆迁补偿纠纷当面的案子。

在接连跑了好几趟当地土地局和档案局之后,他终于拿到了一份由原青浦县开具的公证书,承认这个宅基地证书就是现在松江九亭地区的宅基地证书,可是这个公证书开发商依旧不认可。

拒绝搬迁,报价一个亿

之后,张新国继续为此事奔波,他甚至开始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还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的案例。

在法院公开审理有关拆迁纠纷案子的时候,他就会前去旁听,每次听到关键都会做笔记,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未来跟开发商打官司的时候为自己辩护。

在弥补法律知识的同时,拆迁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发商为这里的每家每户都送去了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

按照开发商所说的结果,张新国的小洋房一拆,能拿到3套房子,而且还会再给他的儿子单独分一套,总共下来起码也要有400多平。

只不过,这些房子不是直接给他们的,而是要以一定的价格卖给他们,其中规定房价是4500元一平方米,当然了,这些钱可以直接从拆迁补偿款中扣除。

张新国细细的算了一下,他家里可以拿到的拆迁补偿款共计270万元,这其中还包括40万元的装修费,用这笔钱买完安置房之后,他们家就只剩下70万元了,这和最初的预期相差太大。

而且安置房的位置还没有规划好,万一安置房远在郊区,他花的这200万就太不值了,他怎么也不愿这么轻易地就让开发商拆掉他们家,死活不在协议上签字,不同意拆迁。

他家里人也非常赞同他的决定,一家人都觉得拆迁款太少了。

不仅如此,他的女儿和儿子因为财产的问题还产生了冲突,大家都想多分一点,作为家长的张新国更加觉得不拆迁才是最好的选择。

很快,周边的邻居大多都搬离了这里,只有张新国一家还坚守着自己的三层小楼。

作为这一片唯一一户不同意拆迁的家庭,他们家所在的位置恰好处于主干道的正中央,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

知道这一点之后,张新国开始坐地起价,他直接向开发商要价一个亿,才同意拆迁。

随着项目的开工,各部门挨个跑到他家里劝阻,希望他能松一松口,早点拆掉,不要耽误大家的整体进度。

可正是因为大家这种好态度,让张新国一家更加嚣张,他觉得开发商有求于他,也肯定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住在马路上的“钉子户”

事实上,不管张新国是否同意拆迁,马路的扩建工程还是要正常进行的。

渐渐的开发商失去了耐心,于是开始正常施工,当马路经过他家的时候,只能从房前绕过去,这让原本规划的四车道到这里变成了两车道,从此,这一家人睡在了“马路”上。

这样的日子可不好过,自从主干道修建完成之后,一家人的日子就没有安宁过。

由于好好的一条四车道马路到这里之后就开始变得拥挤,时常造成拥堵,所以路过的司机纷纷鸣起了喇叭。

张新国一家不分白天黑夜,整日整夜忍受着噪音的侵扰,没有片刻安静。

不仅如此,平常还有大货车从门前经过,只要大货车过来,这一家就跟遭受了地震一样,晚上躺在床上,床也晃,灯也晃。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每天晚上都会发生的事。

除了精神上的折磨,他们还有心灵上的伤害,由于房子堵住了马路,所以这里经常发生交通事故。

只要听到门口有巨响,不用看也知道发生了车祸,而且,张新国还得帮着交警一起处理。

发生交通事故的,大多都是第一次来的司机。看到房子横在马路上,司机们都会忍不住的谩骂,如果是脾气不太好的,甚至会去家里敲门骂。

因为这个房子,全家人没过过几天安宁日子,张新国的妻子每天都在抱怨,说“这种地方就不是人能住的”,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让张新国开始反思,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如果一开始就同意拆迁,现在也不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吧。

因为他家,周边规划好的建筑设施都不能修,附近的居民至今都没有医院、学校等项目,大家虽然没有指名点姓的说出来,但张新国心里很清楚,他确实也发自内心的对不起大家。

原本是大家羡慕他,现在左邻右舍没事就来他的小洋房,跟他聊聊家里的电梯房,方便的小区环境……所有的一切夹杂在一起,让张新国开始自责。

更关键的是,他上了年纪,好好的退休生活全部用来处理这个糟心的事,说实话他真的耗不起。

可事到如今,他也没有脸面去找开发商说同意拆迁的事,这个时候,他非常渴望有个人能替自己解决。

一口气争了14年

房子没处理,张新国每天都很煎熬,他左等右等,直到2016年,这个人才来了。

当时,九里亭社区创立一个叫动迁办的组织,专门用来调解拆迁的事情。

新官上任三把火,陆辉当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成功拿下张新国这个“钉子户”。

第一次上门,陆辉并没有直接说目的,而是跟张新国聊聊家常,关心一下身体健康以及孩子们的学习等情况。

渐渐的,两人也熟络了起来,张新国再也忍不住,便把自己这么多年的心酸历程说了出来,两个人就拆迁的事说了两个多小时,陆辉也把搬家与不搬家的结果跟他说了个差不多。

如果强制不搬,政府也会强行拆除,如果真是这样,张新国别说3套房子了,能给1套就已经是最多了。

但如果在政府强拆之前自愿离开,那能拥有的之前那样。

在马路上做了这么多年,张新国受够了这种生活,他真的争不动了,就这样,他同意陆辉的说法,签订了搬迁协议。

按照当年的政策,张新国成功拿到了4套房子,以及270万的补偿款。

2017年,张新国从马路上搬走了,而他走了没多久,挖掘机就开始拆迁工作,14年,这颗扎在上海的“钉子”终于连根拔起。

而张新国争到最后,原本补偿多少还是多少,并没有像他想的那么多。

这么多年,他们一家受尽委屈,因为一栋房子,寝食难安,被大家当作另类,精神上、语言上受到了巨大打击。

结语:

如果当初能冷静处理,不钻牛角尖,不搞特殊性,张新国一家就不会过得如此凄惨。

一件事,既然自己改变不了,就别为难自己,跟大家作对。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给自己留条后路,或许能减少很多烦恼。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善待自己,学着豁达与理解,或许会过的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