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座有归属感的城市

2020-01-02   保山日报网

出行越来越便捷,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城市品质越来越有格调……隆阳区市民不断给这座城市点赞。如今的隆阳区,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城市品质的提升,市民拥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民心所向,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助推剂”。近年来,隆阳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大力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步伐。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公共办公场所、沿街沿路、住宅小区、商铺、住户增补绿地为重点,采取拆墙透绿与管养维护相结合、生态田园与园林造景相结合的办法,由拆到建、由破到立,着力提升保山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和绿化品位。

一大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实施到位,隆阳区城市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更多项目、更多工程也正从图纸上、从规划里跃入现实,带给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补短板、强功能,烦事琐事不再难

“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就是工作的重点、焦点。”隆阳区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群众诉求,下大力气、用真功夫解决困扰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用实实在在的变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码”。

针对出行难,将城市道路建设纳入全区新型城镇化系列建设项目中。近年来,由于道路建设进度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速度不均衡,导致出现不少“断头路”,严重影响了市民出行。隆阳区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龙泉路拐角楼段、象山路等“断头路”,集中“火力”进行“围剿”,新老城区四通八达的道路格局基本成型。

针对上学难,区委教育体育工委结合主题教育,积极主动请示、汇报、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按照相关学校建设标准依法预留小学建设用地,建议规划、土地等部门在商品用地出让规划中按照居住人口配建相应规模小学。目前,正投入4000万元新建白塔小学,投入1.5亿元新建保山市实验小学青华海分校。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调剂城区小学现有教育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城区学生入学需求。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小学任教,对教师编制实行“区管校聘”动态管理,严格按照小学1∶19的师生比配齐教师编制,通过城区选调增加城区小学教师,保证一线师资力量配置基本均衡。

针对如厕难,在市区公厕较少且分布不合理的情况下,用好城区小块空闲土地和道路间隙,新建公园、运动场地、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合理规划配套公厕建设,做到人流密集处皆有市民“方便”之处。

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停车难、如厕难等一系列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事正逐步被破解。

提颜值、重品质,城区景区一体化

隆阳区实施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工程,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十六字要求,从外到内,既美化了“面子”,又夯实了“里子”。紧扣“一年有提升、两年上台阶、三年进一流”目标,全力抓紧抓实“治脏、治乱、治堵、功能修补、生态修复、特色彰显、亮化美化、治理创新”八大行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着力打造美丽宜居、和谐文明的城市形象。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笔直通畅,一个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公共空间相继建成,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园中……

城市美不美,一看青山二看水。

隆阳区以绿化、亮化、美化让城市大动脉活力十足:青华海公园、龙泉公园、太保山森林公园、东山森林公园已然绿树成荫,成为市民休闲的“打卡地”;河道治理让昔日的臭水河沟变清变净,“城市之肺”重焕生机;在各个路段对乔灌木修剪造型,并种植大量开花、色叶、季相变化植物,在城区空地营造出极具层次感、色彩感的绿化带,城区绿地面积大大增加。“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即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恢复工程、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高起点、大手笔,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在点上做精、线上出彩、面上成景。融合了“山、水、田、园、城、文、绿”等要素,形成了“有湖、有田、有荷、有鱼、有塘、有鸟”的景观意境。围绕滨水休闲、湖泊游览、环保教育、湿地观光等功能,打造国家湿地公园,恢复和重现了青华湖碧波荡漾、丰饶秀丽、渔村晚钓的美景。青华海东、西湖自建成开放以来,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青华海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也得到了快速恢复,吸引了翠鸟、野鸭、大雁等50多种鸟类来此落脚,青华海湿地公园正在成为城市生态新地标。

城市有气质,生活有品质。就如一个人,衣着洁净美观、精神充足饱满,自然加分。

心愉悦、享从容,群众满满归属感

住在一座城,爱上一座城。“在城市建设中,我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景观提升、道路改造、广场建设……每一项工程,都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真正做到为民、惠民,激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建设一座有归属感的城市。”隆阳区城市建设者如是说。

城市越来越漂亮,功能配套也很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幸福。傍晚时分,登上东、西两山,进入公园呼吸新鲜空气,到青华海湿地公园跑上几圈,顿时神清气爽,白天的疲惫一扫而光。当下,体育锻炼已是不少市民的生活常态,看似普通,却折射出市民归属感的悄然变化。“出门是公园,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是市民摸得着看得到的感受。“公共绿地面积多,街路景色也美,既能健身又能看景。”居民好评如潮。

一张张笑脸、一条条好评的背后,是市民归属感、幸福感的大大增强。(孟庆兰)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