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耒阳人,养鸭都能致富!昔日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2019-11-28     耒阳生活圈

秋风中翻滚着金黄的稻浪,空气中飘来缕缕水稻的清香,联合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一袋袋金黄的稻谷正等待装车……1个月前,记者走进耒阳市小水镇柘溪村,一派繁忙的丰收喜人景象。

而今,在这丹桂飘香、硕果压枝的金秋,再次走进柘溪村,平阔的田间里一片青黄的稻桩迎风而动,一群麻鸭来回穿梭尽情嬉戏。不远处还有一台农机正在热火朝天地翻地作业,以便油菜播种。 农闲时节同样繁忙,柘溪村和以前大不一样。

放养田间的麻鸭

为何会有如此转变?近年来,小水镇柘溪村在小水镇财政所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育 秋收种油”的生态循环特色农业,通过“政府引导 能人带动”的方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铺就了一条植根于民的强村富民之路。

昔日贫困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在柘溪村,提起贫困户雷贤华,很少有村民不知道的。他放弃城市收入可观的工作,回乡照顾多病缠身的妻子,当起了“职业农民”,成就了一段佳话。

再见雷贤华,雷贤华正在组织机械、劳力在百亩“稻鸭共育”基地进行油菜种植的翻田培土作业,忙得不亦乐乎。

田间灌水管理

“雷所长,你来得正好,上次你们提议秋收后种油菜籽,我觉得可行就打算试验试验。”一见到小水镇财政所所长雷佑林和副所长罗新冬,雷贤华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激动地讲述他的“致富新方案”。原来,经过两年的摸索,小水镇财政所在柘溪村推广的“稻鸭共育”种养基地收获了丰硕成果,雷贤华就是其中获利的一个,他承包了300余亩水稻,在稻田里放养了600多只生态麻鸭(第一批次200余只,第二批次400余只),今年雷贤华的收入达到了28.85万元,除去买机械和正常种养生产支出,雷贤华净收入达到8.55万元。

自2017年小水镇财政所驻村帮扶后,该所充分挖掘本地能人资源,通过筑好巢、动真情、全力帮,以“能人+产业”带动,盘活了特色农业经济,带富了一方乡邻,为扶贫产业高质量赶超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雷贤华就是2017年经小水镇财政所推介,到邻村五丰村种粮大户钟术芽务工学习水稻种植和管理技术,通过“能人带动”脱贫致富的一个。一年后,雷贤华主动和财政所、村支两委要求,承包50亩农田进行耕种,并且在雷佑林等人的帮助和建议下,还放养了200余只麻鸭。

“在稻田里放养鸭子,鸭子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进而促进水稻的生长;而稻田也为鸭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以及食物,帮助鸭子健康生长。”小水财政所的思路也开启了雷贤华职业农民的创新发展之路。2019年,雷贤华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了规模。

雷贤华的新家

“由于洪灾,今年虽然有数十亩稻田被淹,但我组织村民及时对稻进行了清洗,每亩产量有500余公斤” 雷贤华说。虽然致富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但在小水镇财政所的帮扶下,村支两委、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多方协力,雷贤华渡过了难关,并在2019年十月迎来“大丰收”。并且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传统种植模式正在慢慢改变,也有贫困户来他这里务工学经验。

“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农田。同时,带领更多的村民种稻致富。”对于未来,雷贤华信心满满。

无人问津的“水窝子”变成了争相抢包的“聚宝盆”

柘溪村,顾名思义,这里多柘树(长有硬刺的灌木),且水系发达,地势平坦,是远近闻名的“水窝子村”。长期以种植水稻和淡水养殖为主,农产品结构单一、效益低下、综合竞争力不强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按照“兴办基地、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连片发展”的产业扶贫思路,小水财政所通过全面推广“稻鸭共育”项目,变“排水农业”为“载水农业”,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稻鸭产业,调整农业生态结构,提高农村土地效益,实现了精准脱贫。并不断摸索产业扶贫新路子,引入新的特色农业来创新造血。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发展,特色农业遍地花开,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动能,昔日无人问津的“水窝子”变成了争相抢包的“聚宝盆”。


此外,小水镇财政所还多次联系农业专家和畜牧水产局专家到村里来指导,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特色农业的成长提供了温床,成为推进柘溪村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在柘溪村,村民们自编了顺口溜:“种稻养鸭顶呱呱,稻香鸭肥人人夸;一田两用耕作好,种养结合效益高;生产稻米无公害,生态麻鸭很走俏。”

“这需要一个过程。”雷佑林笑着说:“或许将来越来越多的群众抱团,柘溪村的‘稻鸭共育’也会催生品牌效应,农民种植的大米将直接通过网络渠道销售,这不是不可能。”

转型路上,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政府引导有方,能人带动显效,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将助力柘溪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耒阳新闻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xbCs24BMH2_cNUgqL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