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甥明明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小男孩虎头虎脑,十分聪明,并且热爱劳动,经常会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扔垃圾,洗碗,帮忙收衣服等。
妈妈感到很欣慰,同时也很苦恼:因为孩子做这些都要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刷一次碗,要给孩子5元钱,丢一次垃圾要给孩子3元钱,甚至有时候孩子还会要求涨价,必须给10元钱才肯刷碗。
渐渐的,明明有了句口头禅:有钱吗?没钱我就不干。
明明妈妈很发愁,本来是想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的,没想到现在孩子竟然学会了讨价还价。
孩子总是先要奖励后做事,跟大人平时不正确的奖励方式有关。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有些大人喜欢用物质奖励孩子,为啥?见效快啊。
比如孩子早上一肚子起床气,又哭又闹,奶奶一句“你乖乖去上学,放学后我带你去吃肯德基……”“把饭吃完,就可以吃巧克力”“把玩具收拾好,奖励糖果”“帮妈妈擦桌子,妈妈奖励你5元钱”孩子一周都没有尿裤子,奖励他买一个新玩具……
还别说,这招开始的时候超级好用,效果立竿见影。孩子高兴,父母也开心,因为这个方法既省事,见效又快。
可这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啊!随着孩子年纪变大,欲望也随着增长。长期使用物质手段奖励孩子,会造成很多隐患。首当其冲的就是,聪明孩子会发现,糟糕的表现是获得奖励的捷径,比如不好好吃饭就能有糖吃。
另外,孩子会错误地把奖励作为自己做事的目的,而忘记自己的兴趣与初衷,表现为先要奖励后做事,不见奖励不行动。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势力。
因为靠奖励激发起来的行为,就必须靠不断升级的奖励来维持前进。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对物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长大后很可能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错误价值观。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其实,孩子至少要到3岁才能明白奖励的意义。
物质奖励是外部奖励,而外部奖励会影响内在动机。
什么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
内在动机有多重要?咱们先听一个故事:
一群小孩每天都到一块草坪上踢球, 吵吵闹闹, 让住在旁边的一位老人不堪其扰。一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如果明天他们再来踢球, 每人会得到一元钱。
第二天, 孩子们如约而至, 玩得很开心,,并拿到一元钱。
第三天, 老人告诉孩子们,只能给 5 角钱。孩子们有些失望,但还是踢完了球,并领到 5 角钱。
第四天,老人说,今后只能给 5 分钱了。孩子们不屑地离去,再也不来草坪踢球了。
似乎,当对到草坪踢球本身的兴趣逐渐被对物质报酬的兴趣取代之后, 前一种兴趣有可能遭受侵蚀, 乃至完全消失。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这就是作为父母所关心的, 使用物质奖励有没有可能造成内在兴趣的丧失?
结论显而易见,会。使用外界奖励会使孩子内部兴趣降低。
父母想要孩子有好的表现,杜绝不好的行为,这是初衷。但是孩子很容易把“做好”和“获得奖励”联系在一起。有奖励,我就做。没奖励,我就不做。原本有的兴趣也会因为物质奖励给渐渐扼杀了。
曾经有一项研究,研究者向学龄前儿童呈现了一项有趣的画画活动。孩子们被分为3 组,每组被试均须使用水彩笔完成一幅画。
期望奖励组中的孩子在绘画前就得到许诺,一旦完成作品将会得到奖励;意外奖励组的孩子在完成作品后不期而遇地得到奖励;控制组孩子则未获得任何关于奖励的信息。
1周后,在无奖励也无任务要求的条件下,再次发给孩子们水彩笔,同时观察孩子们的作画时间。结果表明,期望奖励组被试作画的时间要低于其他两组,内在动机降低。
当孩子完全没有内在动机时,外部奖励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物质的奖励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脆弱的,并且会极大地消磨求知的乐趣。那么这种奖励就变成了以牺牲兴趣为代价换取短期的自律,非常不好。
即使看起来依靠物质奖励的孩子短期内让父母很满意,能够达到父母的要求,但是很难有更高的追求和发展。因为这样孩子只想完成最低的要求,拿到奖励就够了。 而只有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达到一个目标时,他们才有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既然物质奖励并不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
巧用精神鼓励
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房子,得意地让你“参观”时, “哇!宝宝搭了好大的一座城堡啊,能告诉我每间房间都是给谁住的吗?”无疑是他这个时候最希望听到的赞赏,因为这是对他努力和结果的充分肯定。
如果你能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引导他跟你分享更多创作过程中的快乐,奖励的效果就会更充分!
除此之外,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热烈的鼓掌等,看似简单,都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因为它除了鼓励,还能带给孩子情感上的满足,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进步”、“成就感”、“优秀”、“成为更好的孩子”等等都是自我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建议过: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2
用庆祝来代替奖励
你绝对想不到,庆祝也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比如说,孩子最近都按时去幼儿园,家长不要说“为了奖励你,我带你去游乐园玩”。
而是换一个说法:宝宝最近都按时去幼儿园,拿到了全勤奖,所以我们去游乐园庆祝下吧。
这样,孩子就会有这样的认知: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庆祝也是一种很好的感受。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3
给孩子惊喜奖励
好的行为需要强化,不要总是等孩子出现坏行为的时候才想着用奖励去改变。
当孩子平时表现不错的时候,家长也要及时肯定啊。这时送上惊喜奖励可以有效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惊喜奖励即使是物质的,也不存在外部驱动的问题,反而可以增强内在驱动。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4
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事时,不要“贿赂”他
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时,也不要试图用零花钱或零食等物质奖励贿赂他,而要寻找其他的办法。
比如宝宝早晨不想起床,妈妈就可以通过小游戏缓解他的起床气:亲亲小腿,说:“天亮了,腿醒啦!”,再亲亲小手,说:“太阳出来啦,手醒啦!”最后亲亲脸蛋,说:“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宝贝醒啦!”然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短短三分钟,孩子就会阴转晴,心情愉悦地开始穿衣洗漱啦。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绝对不是物质。孩子的世界单纯又简单,初始以来,孩子们需要的绝不是父母的钱或父母给买的玩具零食,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可和赞赏。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能学会如何正确的鼓励孩子。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xYqTW8BMH2_cNUgehS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