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眼里被男同学强行塞纸片:孩子被打怎么办?打回去!

2020-04-15     弘益

前两天,妈队刷到一则知乎高热问题:孩子被同龄小孩打了,家长是否应该教育孩子打回去?

这位网友说,自己两岁的侄女经常被别的小孩打,因为大人没教,所以也不懂还手,就杵在那里由别人打。

与之相反的是,小区还有个孩子,一开始也打不还手,后来家长教育后,这孩子就算当天没打赢,第二天也要再打回去。

后面这位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吗?该不该教孩子受欺负后还手呢?

问题引来了七百多万的关注,底下有三千多个答案。

有的认为就是应该“以暴制暴”,教孩子打回去;

而有的则认为小孩打闹很平常,不应该教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妈队也收到过很多妈妈的咨询:息事宁人?也许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暴力解决?可能给留下孩子不好的示范。

当孩子被打了,父母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又该教孩子怎么做,这都藏着为人父母的智慧。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间的打闹没什么恶意,最多就是推一下、抓一下,一般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的。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些年,已有无数血淋淋的新闻事件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小孩作恶的能力,他们要“作”起来,分分钟摧毁你的三观!

去年11月,一则“7岁女孩眼里不断冒出小纸片”的新闻刷爆全网。

许昌一位妈妈发现,自己7岁的女儿眼里竟不断冒出小纸片。

她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些纸片是午休时间两个男同学强行按住她,另一个同学塞进她眼里的。

女孩眼里被男同学强行塞纸片:孩子被打怎么办?打回去!

听闻真相后的妈妈崩溃了,赶紧带着女儿去医院。最后,纸片虽取出来了,但孩子的视力已严重受损。

对于这件事,校长的说法是:“七八岁的孩子也没什么恶意,就是在一块玩。”

可事情动机真有这么单纯吗?

恐怕未必。这几个男孩早就想到女孩会反抗,于是一开始就做好了分工, 有人负责按,有人负责塞纸片。

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还抓准了学校午休时间下手。在我看来,要说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作恶也不为过。

同样在去年,有一起校园暴力惨案震惊所有人!

甘肃一位14岁的少年,仅仅因为一副耳机,遭同校5名同学围殴,被活活打死。

这群孩子,下手极其狠毒,这个死去的少年全身遍布重伤:

后脑勺头盖骨被打破;

左侧眼角处骨头骨折;

背上一根肋骨骨折;

下体肿成两个拳头大。

看着这些描述,妈队的心都揪成一团了:这孩子该多疼啊?!

可这个傻孩子,当时既没有跑,也没有还手,全盘接受所有的拳头。

被打完后还强装无事地走回了教室,没过多久,他开始呕吐,送往医院后陷入了昏迷,最后不幸去世。

警方出具的尸检鉴定意见书上写着,男孩死于颅脑严重损伤。

我们常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好的行为,要讲文明讲礼貌。

可孩子往往没有成熟的是非观,不知道暴力会带来什么后果,只要心中不悦就喜欢动拳头。你要和他们讲道理,就先得和他们碰拳头。

孩子的世界里也不尽都是童话,大部分时候是阳光,但也有那么一少部分阴暗。

一旦不幸碰到,只懂善良、习惯软弱的孩子,一定会吃大亏!

著名心理学家帕特森曾做过一个实验,用于观察幼儿园里儿童受欺负的情况。

研究发现:被打后不还手的孩子,下次还会受欺负,当再次遭遇欺负时,还是会继续忍耐妥协。

相反,如果一个儿童被欺负时立即反击或者寻找大人帮助,那打人的孩子就会收敛,或者转换目标。

并且,反击成功的孩子会在下一次被欺负时,继续选择反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味地忍让和妥协,只会让孩子身心持续受创,只有反抗,才能保护自己!

这世上从来没有人会因为你懦弱就会对你友好,柿子专挑软的捏,你越软,别人越要欺负你。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南京地铁上,一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座。

当他起身后,突然对一旁的十七岁男孩发难:“你为什么不让座?”

男子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还用脚猛踹男孩胸口。

从头到尾,男孩像只乖顺的小羊羔,不还口、也不还手,无力地面对着陌生人的一次次拳脚。

当时,有不少乘客拍下视频鼓励他报警,然而,男孩最终也没有做。

妈队身为一名母亲,看到男孩乖乖挨打的样子,真是又心疼,又气愤!

十七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啊,为何孩子没长出应有的“獠牙”?

我想,这一切一定和他的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

也许是因为,他第一次被别的孩子抢走玩具,条件反射地抢回时,被父母制止了;

也许是因为,他小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打了,想伸手打回去时,被父母拦住了;

也许是因为,他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明明是对方先招惹的,但父母却劝他息事宁人,任由他委屈伤心。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有礼貌,要谦让,不和小朋友打架,但却忘了教孩子:当受到别人侵犯时,只有勇敢地反击,才能保护自己。

要知道,保护好自己,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生存原则呀!

所以说,别再盲目给孩子灌输“打人是坏小孩”、“讲礼貌讲风度才是好孩子”这样的话了。

我宁愿我的孩子做个“坏孩子”,也不想看到他老老实实地被打得遍体鳞伤。

当然了,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打回去”。

实际上,这个三个字的含义不只是以暴制暴,而是对抗、反击恶的势力,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欺负,我们可以这么教他们:

1、文斗先行

首先,当孩子面临欺负时,第一反应就是要直视对方的眼睛,大声喊:“你不能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记得告诉孩子,一定要坚定大声,让对方知道你不好惹

女孩眼里被男同学强行塞纸片:孩子被打怎么办?打回去!

如果口头交涉无果,对方还肆无忌惮地挑衅,那就要实行第二步语言攻势:狠狠怼回去!

不过有的小朋友,常常词汇量有限,说不过人家,一下就败下阵来。

我们不妨教孩子几句标准吵架句型,关键时刻孩子就有了压住别人羞辱的气势。

心理学教授迟毓凯曾分享过两个教孩子回骂的标准句式:“你才是……你就是……你长得就像……”、“你说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

比如说,人家说你大肥猪,你就说:“你才是大肥猪,你就是大肥猪,你长得就像大肥猪!”

比如说,人家说你是丑八怪,你就说:你说别人丑八怪,其实你自己才是丑八怪。

小孩子吵架,多半比的是气势,对方气势输了,动手就更不敢了。

2、伺机武斗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做客《开讲啦》,有观众提问:如果孩子被打,您会支持他打回去吗?

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啊。

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欺负的事:孙女在幼儿园,被同班小男孩抱起后扔下,直接磕到脑袋,肿了起来。

李玫瑾教授就鼓励孙女打回去: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两只手拽对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当然了,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如果对手既强大又残暴,打不过可以先认怂,先跑掉再说。

这是最直接、最及时地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方式。

但是事后一定要想办法借助其它力量来保护自己,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比如告诉爸妈,或者打电话报警。

3、及时关心孩子

曾有位网友回忆了自己小学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

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她跟着奶奶在老家读书,父母一个月也不曾打过几通电话,奶奶也很少管她。

她的衣服永远都是脏脏的,头发也乱七八糟,所以同学都排挤她。

女同学会在她上厕所时往她头上扣拖把水,男同学会在她做操的时候故意把她踢倒在地上。

更过分的是,即使老师知道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这一切,就在于女孩的父母无意中给她的同学和老师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这孩子的爸妈对她不上心,我们再怎么欺负她,也没人给她出头。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如果连我们当父母的,都没心思关心孩子,那其他人又怎么会把孩子放在眼里呢?

民间有句经典谚语:“不惹事,也不怕事”

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既要有不去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愿我们的孩子,不仅心存善良,还能身有力量,不主动挑起事端,但也不惧怕别人挑起的事端,做一个温和又带刺的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To9f3EBfwtFQPkdqw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