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中国插队,咬伤医护人员:“妈妈,这个世界怎么了?”

2020-04-03     弘益

前几天,一则新闻刷爆各大媒体:

4月1日,山东省青岛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正在排队做核酸检测时,有三名外国人强行插队;

在遭到正常排队的市民谴责后,一名外国人将一名居民手中的单据扔在地上,并叫嚣道:“中国人出去!”。

而令人诧异的是,现场的工作人员并未阻止插队现象,还要求在场的市民“给个面子”让插队的外国人先做检测。

相信每个看过视频后的中国人都会很不舒服,在中国境内,居然有外国人高呼“中国人出去”;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本应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也要“给个面子”,做为中国人,这个面子到底应该给谁?

看过视频后的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谴责和愤慨:

无独有偶,同一天的广州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住院部一楼隔离病区内,女护士汪某请一外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男,47岁,尼日利亚籍)抽血检查;

该患者不予理睬,还试图强行走出隔离病房,护士见状立即将其阻拦,却被其推倒在地殴打并咬伤脸部。

虽然青岛公安机关连夜调查核实,已经对涉事外籍当事人依法依规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写了悔过书;

广州的有关负责人也在第一时间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受伤护士及其亲属,并对其进行会诊。

但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给了外国人蛮横无理的资本?

一直以来,中国都以礼仪之邦的姿态立足于世界;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欢迎各国宾客,并以礼相待,

但许多时候,包容和礼仪变成了妥协和献媚:

前段时间,南京地铁上有一名外国女性食用面包、一名中国男性饮用牛奶,现场的执法人员对外国乘客进行了口头劝阻,而对同样情况的中国乘客则进行了行政处罚。

执法人员“中外有别”的处理方式引得网友纷纷批评,更有网友给南京地铁送去了讽刺性质的锦旗。

还有此前闹得纷纷扬扬的“山大学伴”事件:山东大学为留学生招募学伴;

每个留学生将配三个健康学伴,形成三人学伴小组,在已招募的的30个学伴里,26个是女生,只有4个是男性。

而在报名表中,还特别强调学伴的性别,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

在表头用红字注明:“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的填写,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

将未谙人事,甚至可能连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女生,介绍给男性留学生当学伴,究竟意欲何为?

外国人在中国为什么就这么“香”,能享受国人所没有的特权,甚至可以嚣张跋扈,不讲规矩?

我们不妨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恐惧

有一种人,对自己的家人十分放肆,出门在外却变得规规矩矩,这种判若两人的表现,根源就在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当这些人遇到一个想要插队的陌生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并非阻止;

而是因害怕插队者会伤害自己而做出妥协让步,但倘若插队者是自己熟悉的人,就断然不会答应了。

而外国人和中国人,正代表着陌生和熟悉。

自卑

曾经,外国的许多方面都是国内所不能企及的;

人们纷纷以拥有国外品牌的电器、工具、衣帽等物品为荣,出国旅游一次会被亲戚朋友看做十分光荣的一件事;

若是有子女在国外留学,那更会被当做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在长期缺乏鼓励和认可的大环境下,许多人内心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长久影响着心态和行为。

假自我

许多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都提到过“真自我”和“假自我”。

拥有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拥有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通俗来讲,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为别人着想,事事想要让别人满意;

那么他极有可能是假自我,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就是因为假自我而形成的。

我们常常呼吁着公平公正,要求取消外国人的特权;

但许多事只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已经形成,极难改变。

我们能做的最实际的事情,还是要正确的教育孩子,让孩子能够面对外国人时不卑不亢,公平处事。

01

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真自我

要培养孩子的真自我,家长们需要尽可能的尊重孩子。

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让孩子做出内心的选择,不要事事横加干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饿真自我。

许多家长要求孩子“懂事”,殊不知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02

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当下的中国早已脱离了落后和弱小的境地,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许多方面都以领先者的姿态走在世界前列。

身为家长,要多带孩子接触相关知识。

比如与孩子观看相关题材的电影、带孩子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孩子感受国外所没有的科学技术等,从小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03

给孩子公平的家庭环境

孩子能否公平处事,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家长常对孩子说:“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

这便是剥夺了孩子发言的权利,当这种环境深入影响孩子,并固化为孩子的行为模式后,长大后的孩子每当需要发表意见时总会退缩。

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发表言论,对于不适合孩子发言的场合,我们也要灵活处理。

一直以来,“内外有别”的处理方式让国人十分愤慨;

我们十分渴望公平公正,但有许多的事情,不是我们所能决定,与其寄希望于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mpqSXEBnkjnB-0zWE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