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堆锦俗称长治堆花,是山西省长治市(旧称上党)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工艺美术行业中唯一保留的一个地域性民间手工艺品种。主要的艺术特点,一个是“堆”,一个是“锦”。所谓“堆”,就是在一个平面堆起来;“锦”就是色彩鲜明,效果漂亮。尤其是使用丝绸这种特殊的材料。
堆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动物活灵活现、花草逼真诱人。用丝绸、锦缎诠释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给这一民间工艺增添了神秘色彩。上党堆锦也被称为立体国画。
2008年,上党堆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元6-10世纪(隋唐时期),潞绸已闻名北方,潞绸做工极为精细、染色工艺相当精美。潞绸的鼎盛带动了一批潞商的兴起,当时大部分农户开始 “专事机杼,不问耕耘”,故明清时“泽、潞豪富甲天下,非数十万不足富”。这为上党堆锦的制作和销售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公元7-10世纪(唐朝)时,唐玄宗李隆基以潞州别驾的身份龙潜上党,不仅把宫廷音乐带到潞州(后称长治),也将宫廷里用丝绸制作的工艺品“堆绢”带到了上党古城,于是上党民间就有了一种叫“堆花”的手工艺品。在古代的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丝织品,所以堆锦在用料和工艺上都极为考究。
20世纪初(民国年间),上党堆锦艺人还为冯玉祥、吴佩孚、阎锡山等人制作过堆锦肖像,为外国传教士堆制过教皇、耶稣像。后来,巨富的晋商争先恐后地将堆锦艺人请到自己的家中,堆制六条屏、四条屏、中堂和规格不同的单幅画等。一时间,收藏上党堆锦成了达官贵人、商贾富豪追逐的一种时尚和显示身份的资本。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的数十幅上党堆锦精品,均制作于19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40年代初。
21世纪初,上党堆锦的发展日益受到佛教界、中外游客以及国际市场的关注。上党堆锦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使佛像又增添了一种新的丝质软体浮雕造像形式,丰富了佛教文化表现形式。上党堆锦传承人还采用古老的上党堆锦工艺,成功研制出西方油画堆锦作品,使东方古老的工艺美术和西方独特的油画艺术非常巧妙地融合,使堆锦艺术不断创新发展。
上党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 边、压纸捻、絮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单体造型小巧精致,以人物为例,一般身高在15至25厘米之间。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边缘粘贴的纸捻粗细各异,再加上拨折叠压时的顺序变化,使画面产生立体感。上党堆锦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
上党堆锦艺术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对花鸟动物的刻画,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尤其是堆制出的佛和菩萨的造像,不仅体现出了传统佛教艺术中的庄严、肃穆和神秘的色彩,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将温柔婉约之美和崇高庄严之美融合在一起。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层次、变幻莫测的纹理、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独特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