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姚明时代(中):最黑暗的一页,谁来为中国男篮负责?

2019-08-29   格式化自己

我们紧随上一篇文章,继续介绍中国男篮在2012年-2013年两年之中的具体表现。

一、08年黄金一代集体开始下滑

在经历了前一年亚锦赛决赛的惊险一刻之后,中国男篮终于在第二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迎来了阵容相对整齐的08黄金一代——球队主帅邓华德最为倚重的外线得分手王仕鹏终于回到了球队。

但不幸的是,此时的08黄金一代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状态:王治郅在前一年的亚锦赛上就已经有了下滑的迹象,这一年在奥运会上的步履愈发蹒跚了;朱芳雨则是因为连年的伤病而开始走下坡路,他再也不是那个让人猝不及防的“三分雨”了;孙悦连续两年处于无球可打的状态,水准下滑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他在奥运会期间还因伤早早告别了征程;刘炜又一次度过了一个略微失意的赛季,他的状态也在进一步下滑……

一个让人比较意外的情况是:08年奥运会上戏份不够重的陈江华在12年的奥运会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部分球队在对阵中国男篮时有点轻敌的味道,陈江华靠着挡拆发挥出了自己的价值;另外,那个时候的陈江华在小样本的比赛里也确实交出了比较好的持球投准星,比如这样:

但问题在于,陈江华的这些优点也只是相对于当时贫弱的中国男篮控卫线而言的,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并没有突出的优势。另外,随着后续的对手逐渐提升了防守的专注度,陈江华的持球投准星也开始下滑。

因此,那个时候真正扛起进攻大旗的,只有两个人。

二、易建联和王仕鹏的价值

第一、易建联依然是中国男篮的王牌。

彼时的易建联,虽然在个人主攻的小技术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提升空间,但他的身体状态绝对处在了生涯的巅峰。在其他球员能力不够的情况下,邓华德只能授意易建联去完成大量主攻的任务,首战和他交手的球员就包括:大加索尔、小加索尔已经伊巴卡。即便如此,易建联依然在那场比赛之中拿到了30分。

那时的易建联除了完成大量中距离跳投,还能够自己运球转身切入篮下完成暴扣。在对方没有做好准备之时,易建联对于篮筐的冲击力几乎是无人可挡的:

但随着比赛的深入,对方也逐渐熟悉了易建联的这些进攻方式,其他球员又无法为易建联分担压力,易建联本人也在与澳大利亚一战之中受伤……这些因素作用在一起,最终造成了易建联在奥运会的后半段状态有所下滑。

第二、王仕鹏的价值。

王仕鹏的运控问题依然存在,他无法在这种奥运会上发动大量的挡拆。但好消息是,在经历了一个糟糕的CBA赛季之后,王仕鹏在奥运会上找回了一点状态。他依然有着极强的抗干扰投篮能力,能够在对方的贴防下完成高难度的接球投篮:

易建联、王治郅等人去和他打一些手递手配合,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他运控不够好的问题,进而获得接球投三分的机会:

另外,当球队能够发动快攻的时候,王仕鹏还可以在两侧快速跟进完成接球投篮。正是靠着他的出色发挥,中国男篮一度和本届奥运会上的第一场胜利如此接近。但是,一人的力量往往过于渺小,王仕鹏的高效三分球表现,也只是帮助青黄不接的中国男篮看到了取胜的希望,而非最终的结果。

当王仕鹏和易建联两个人的高光表现都无法帮助中国男篮拿下一场胜利之时,明眼人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男篮,应该需要改变了。

三、篮协的改变

和众多的媒体和球迷一样,篮协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不会培养新人、不会战术的邓华德。因此,中国篮协另辟蹊径,为球队请来了欧洲名帅扬纳基斯。

与前任邓华德所不同的是,扬纳基斯所提倡的是所谓“多传一次球”风格。在球队缺乏挡拆手的情况下,扬纳基斯鼓励球员们通过定点突破来获得更多机会。

但实际上,这种定点突破的威胁性是远不如挡拆持球之后的突破,球队也很难把这种方式的产量提升上去。扬纳基斯过于强调这种风格,反而造成了另外一个现象:队员们在热身赛上“互相甩锅”,直到24秒到时前再出手。

另一个隐患是,扬纳基斯在当时的上任时间内迟迟无法熟悉自己的球员,甚至有人爆料:扬纳基斯在队内只认识一个“NBA”(易建联)。或许是意识到了扬纳基斯的这些问题,篮协在13年亚锦赛开始前强行更改了最终的12人名单,把王治郅这样的老将放入阵中。

但后期的结果是:中国男篮并没有达成既定目标(亚锦赛前3,直接晋级下一年的世界杯),反而耻辱性地兵败马尼拉。那么,扬纳基斯在执教过程之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四、执拗的扬纳基斯

第一、不了解己方球员和亚洲对手。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扬纳基斯对于球员的了解程度是远远不够的(连名字都不认识)。他对对手实力的认知程度也远远不够。因此,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在面对强敌时,扬纳基斯还在给那些能力不够的球员相应的出场机会。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对阵韩国队时,扬纳基斯还给了张博一定的出场机会,这是之前的邓华德也不敢去做的事情。

当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篮协在大赛前两个月才正式任命扬纳基斯为主帅。

第二、临场应变出现巨大的问题。

在那场大败于中国台湾的比赛里,扬纳基斯在下半场的应变是有很大问题的。当时球队的问题主要在于:场上摆了一个挡拆型的控卫郭艾伦,当真正能够为挡拆手拉开空间的只有一个王仕鹏。于是,球队随即赔上了一定的失误,代价自然是被对方打出反击:

于是,扬纳基斯开始应变:他把射程更好的王治郅放到了场上,并把准星极差的孙悦换下了场。但扬纳基斯的这次应变是完完全全失败的。

一方面,和易建联同时在场的时候,王治郅依然无法把对方最好的协防资源带离篮下(中国台湾用戴维斯防易建联);另一方面,年事已高的王治郅本就在防守端作用有限,扬纳基斯撤下孙悦还导致了球队根本没有合适的人去对位林志杰——是的,在那场比赛的上半场之中,孙悦是对位林志杰次数最多的球员。

前一种因素,预示着中国男篮的进攻并不会有太多改善;有一种,则直接导致中国男篮的防守崩盘。扬纳基斯的这次换人,最终导致了中国男篮的惨败。

当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我们其实不能只把失利的因素只归结于某位球员、篮协或者扬纳基斯。很多时候,一个结果是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

#我记忆中的中国男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