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锡林郭勒盟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谱写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锡林郭勒盟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国初期的211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13.9亿元,比1949年增长384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由建国初期的189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76.2亿元,增加4032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锡林郭勒盟经过70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89.7:4.7:5.6演进为13.7:45.7:40.6,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农村牧区经济稳步增长,2018年末,牛存栏161.5万头,羊存栏1172.09万只,2015年锡林郭勒盟实施减羊增牛战略以来,牛羊存栏比由1:9.97优化至2018年的1:8.61;2018年,牛肉产量12.8万吨,羊肉产量16.1万吨,鲜奶产量61.2万吨,丰富的农畜产品为锡盟成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工业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锡盟至山东济南、至江苏泰州2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大庄园、额尔敦、羊羊牧业等现代肉食品加工企业和中蕴马产业、顺鑫鑫源肉牛育肥等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多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初见端倪。
到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比1949年增长2.77万倍,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5.6%提高到2018年的40.6%,对全盟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2018年的48.9%,服务业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中国马都核心区建设和元上都遗址5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1949年全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11亿元,1978年为1.76亿元, 2018年达到280.18亿元,70年来年均增长12.0%。2003年以来至今全盟城镇和农村牧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15.6%和13.5%,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如今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国家一类口岸,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发挥着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作用。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新世纪以来,全盟林业建设每年以百万亩以上规模推进,造林面积超过建国以来前50年总和的4倍多,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7.56%,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以上,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把60%左右的草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予以坚守,推出农区禁牧和沙地禁羊措施,全面实行牧草返青期休牧,组织实施国家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和浑善达克、乌珠穆沁两大沙地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锡林浩特市建成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1%,滦河大河口断面和锡林河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目标,生态保护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扩大,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从2003年到2018年全盟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22.3 个百分点,达到65.74%。
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农村牧区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公路由解放初期的167.8公里提高到2018年全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254公里,是建国初期的120.7倍,年均增长7.2%。
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526公里。
运营的支线机场2个,在建通用机场1个,推进前期工作的2个,盟内机场到周边航空枢纽航行时间1小时左右,盟府锡林浩特与北京、沈阳、呼和浩特的直线距离均在500公里半径以内。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
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72%下降到2018年的0.63%,5个区贫旗、1个国贫旗摘帽,剩余2个国贫旗今年底摘帽。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2018年,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299元,是1978年的140.29倍,年均增长13.2%;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5706元,是1978年的109.83倍,年均增长12.5%。
——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8208元,是建国初期的173.1倍,年均增长8.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4388元,是建国初期的148.3倍,年均增长7.9%。曾经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消费”走入寻常百姓生活,2018年,全盟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汽车、电脑、空调的数量分别达到51辆、75台和18台,与建国初期乃至改革开放初相比,不仅有量的突破,更有质的飞跃。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2018年,全社会就业人数达到64.15万人,是1949年的6.62倍,年均增长2.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3%以下。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949年,锡盟文盲率超过90%,仅有小学教育,中、高等教育一片空白。经过70年发展,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截至2018年末,全盟有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所,普通中学38所,小学67所。各级别专任教师1.05万人,在校学生12.44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43.6倍和16.7倍,年均增长5.6%和4.2%。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018年,全盟有文化站77个、文化馆14个、图书馆14个、博物馆16个。蒙古族长调、那达慕、勒勒车制作技艺等先后列入世界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上都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马都、乌兰牧骑发源地成为响誉全国的文化旅游品牌。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70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盟市、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医疗体系。截至2018年末,全盟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64个,比1949年的4个增加1360个,年均增长8.8%。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43人增加到2018年的8398人,年均增长7.9%。
——谱写民族团结新时代乐章
截至目前,全盟已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25个。2013年以来,全盟共有108个模范集体,160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自治区和盟委行署的表彰,1个集体、4名个人获 “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殊荣。
七十年恢宏壮丽创业历程,
七十年殷实雄厚产业积累,
锡林郭勒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实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