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入选上海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年近90岁,却意外成魔都网红打卡地标!
化身“衡复风貌馆”的“修道院公寓”内,
能一站式看尽魔都138个历史建筑与故事,
这座老洋房,如今俨然已经安逸趟在
上海人和外来游客的“必打卡”名单之内了……
“衡复风貌馆”
90岁老洋房,一朝成新晋网红地标
比起很多“颜值有余而内在不足”的网红地标,衡复风貌馆除了拥有老洋房本身百年风韵与故事,更收藏了衡复风貌区的百年文化历史!
原名“修道院公寓”
这是一座很美的西班牙风情建筑
在变成衡复风貌馆之前,这座洋房原名为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普遍认为建造于1930年左右,至今已有近90年历史,保存得十分完好。从1989年入选上海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也已经30年。
这是一幢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建筑,从建筑外看,米黄色水泥拉毛的外墙,绿色的彩釉,筒瓦坡顶、券齿线脚、螺旋形外柱以及拱券窗洞、弧形断檐山花、铸铁窗栅等,都散发着浓浓的西班牙风情。
洋房内部也有很多拱洞造型的门窗,随处可见西班牙风格建筑中常见的科林斯柱头和绞绳柱。
室内各空间用卷花铁栅作为分隔,阳光洒在铁艺窗花间,室外那一抹亮绿,显得格外灵动好看。老洋房的主要房间内,几乎都有精致的壁炉,如今弃用后已然成为一种十分别致的装饰。
和多数老洋房以木质楼梯为主不同,修道院公寓的楼梯是用更现代化的水泥浇筑,上面贴满了精致的马赛克和红色地砖,十分精美。
名不其实的公寓
“修道院”只是个美丽的误会……
很多人听到“修道院公寓”这个名称,会误以为这里曾今是个修道院。但事实上,这是一座“名不副实”的老洋房,修道院公寓除了The Cloister Apartment这个名字以外,和修道院真的无甚关系。
或许因为隔壁永福路旧名“古神父路”,为了呼应路名而起了这个名字。也或许“Cloister”原意为回廊,被后人误译为“修道院”,这些都难以考证了。不过,这倒也为这座建筑本身添加了一些神秘的气质……
公寓共有前后两栋楼,占地超3000㎡,总建筑面积2741㎡。复兴西路沿街前幢为两层建筑,后幢则为三层建筑。两栋楼由西班牙风格连廊连接,中间建有花园庭院。
公寓建成后,居住在这里的多数都是当时知名洋行的老板和股东,上世纪30年代初,美商弗立斯夫妇就居住在此。弗立斯先生是新丰洋行合伙人之一,弗立斯夫人则是《密勒氏评论报》的文艺副刊主编和万国艺术剧院发起人之一。
夫妇两人经常会在家中客厅宴请中外名流,宋美龄、张学良、梅兰芳、林语堂等名人都曾到访,可见当年这座公寓在上海也是十分上档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