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肺炎的影响,今年应该是最没有年味的春节。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绝大多数人都乖乖在家待着,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这时候,徐峥把原本计划院线上映的电影——《囧妈》,当做福利免费请大家看,对风声鹤唳的我们来说,这着实能带来一丝安慰。
听说很多人看过《囧妈》之后,首先爆笑不止,然后哭得稀里哗啦,我也不例外。
徐峥饰演的徐伊万是一个有钱却失意的中年男人,一边和妻子闹离婚,还因为专利的问题争执不休;另一边在去俄罗斯的火车上,和母亲大吵大闹争执了6天,一度濒临崩溃。
原因无他,只有两个字:控制。
徐峥说:“越是亲密的人,越是爱的人,越容易产生分歧。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
真正的爱,是接纳和尊重,而不是控制和改变。
徐峥在剧中的妈妈,简直是中国式妈妈的翻版。
总是觉得儿子吃不饱,无论儿子是在打电话还是看手机,总是不停地往他的嘴里塞东西,什么红枣、小番茄,甚至甚至一整个鸡蛋;
对网上的养生和保健偏方深信不疑,为了让儿子申时(下午15-17时)排尿,不停地给他喝果汁、薏仁水以及各种饮料;
对儿子的生活总是过分关心,不允许儿子看手机,说是会得老年痴呆;随时随地给儿媳打电话,不相信二人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甚至一直追问儿子为什么还没有要孩子,直戳儿子的隐私:
“你们现在还住在一起吗?”
“住在一起啊。”
“住在一起为何孩子出不来呀?那种事不做了吗?”
“妈,是不是那种事,我也要向你汇报呀?”
徐峥崩溃地问:您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呀?
“因为我是你妈呀!”
在现实中,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他们为孩子规划好人生,读什么学校、选择哪份工作、找什么样的人结婚、何时生二胎......
他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愿景前进,最好像精确的时钟一样,不要有一分一毫的误差。
他们百分百相信自己是对的,提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建议,都是为了他们好。
真的是为了子女好么?
不是,他们并不是为了子女,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心理学博士Joy Liu也讲过一件事,她母亲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而Joy Liu又不是那种凡事就顺从的孩子,所以两人经常会发生一些摩擦。
研一时,Joy Liu决定放弃土木工程专业,转攻心理学。母亲很生气:“你想气死我啊!”
因为她无法接受女儿的“不听话”,总想让女儿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来。
从此以后,她每次给Joy Liu打电话就说:
“因为你,我又病了。”
“因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
“如果你不这样,我心情就会好很多。”
后来,攻读心理学的Joy Liu慢慢懂得,“原来我们在想去控制别人的时候,通常是因为自己不具有稳定自我价值感,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来肯定或安慰。所以我们想去控制别人:既然我是因为你产生这样的负面情绪,所以你要改变,这样我的心情才能变好。”
《奇葩说》中说:任何绝对地告诉你“我是为你好,且不容辩驳,都是值得警惕的。”
每一个希望控制别人的人,都是因为对自己有所失望,所以寄希望掌控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满足感。
心理学大师米纽泰有句话:我是你的狱卒,也是你的囚徒。
这句话用来形容控制欲强的家庭,尤为合适。他们不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而是反抗——压制——再反抗——再压制的负反馈模式。
这哪里是爱啊,这分明就是拉仇恨啊。家长们希望孩子们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却不知道孩子们不喜欢被安排的生活。
长期被控制的孩子刚开始会奋起反抗,为夺回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而抗争到底。
有的人成功了,但他们的童年并不美好,和父母的关系也并不和睦,因为他们是从小和父母争吵抗争着长大的,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忆。
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被反扑,逐渐放弃了抵抗,选择妥协,对父母听之任之,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父母如果对孩子不满意,孩子就会反问:“我变成现在这样,还不是你造成的么?”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两败俱伤,我们和父母的角斗,没有赢家。
带着强烈控制欲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会给双方带来深深的害。
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讲过一个真实案例。
上海海事一位女研究生自杀了,原因就是母亲极度的控制欲。
她的母亲把活着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无论女儿走到哪里,都紧紧地跟着她。30多岁的女儿,一步步地按照母亲的要求,不谈恋爱,没有朋友,她好像成了母亲的傀儡,想摆脱而又不得。
最后,抗争失败、无法求得自由的女研究生只能通过自杀获得解脱,母亲特别后悔,但已为时已晚,让人唏嘘不已。
李雪老师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伦敦大学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长大后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幸福指数较低。
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孩子,就像一直被囚禁在笼中的鸟,渴望自由而不得。父母给予的爱,是牢笼,也是伤害。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会到痛苦。
这部电影,看上去是一部喜剧电影,其实背后反映了父母和子女破裂又和解的深刻哲理。
多少中国家庭都在经历这些?
北大高材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发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就是因为父母小时候对他的肆意操控;
演员朱雨辰的母亲,每天早上4点给儿子熬梨汁,全面监督儿子的饮食和生活,甚至干预儿子的所有恋爱;
电影《狗十三》中,女主角李玩不喜欢牛奶,却总被人逼着喝下去;喜欢物理,却被家人强迫改成英语学习小组。
最后,孩子们或许成为了高材生、明星,拥有看上去很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实际上呢?孩子们的内心都会有缺失,那是他们毕生的遗憾。
曾经看《奇葩说》,有一期辩论话题是这样的: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的人生,你会按下这个按钮吗?
有控制欲的父母会这么做,但是孩子并不买单,因为,他们想要的,不是看上去完美无缺的人生,而是自己活出来的、丰富又精彩的人生。
哪怕路途并不平坦,那也是痛并快乐着。
在通往俄罗斯的6天旅程中,徐峥和妈妈经历了一系列冲突,面临生死考验,通过促膝长谈,最终和解。但还有很多父母和子女,关系依旧在持续破裂。
父母们,不妨放手吧,适当给孩子一点自由,是时候让他们独当一面了,你们也是时候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了。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放手让他们自由生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律,让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存在,才是父母真正给予孩子的关爱,也是所有父母需要学习的功课。
想给所有不肯放手的父母提3点建议:
1,信任孩子,多鼓励他,支持他,而不是看不过眼就自己搞定。
心理学“期待效应”认为,对孩子充满了希望,相信他、鼓励他可以不断超越自己,他就会按照期待的那样获得成功。
鼓励而不是打击,支持而不是控制,相信而不包办,才是对孩子最真挚的爱。
2,接纳孩子的过失,接受他们普通的事实
没有一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我们很有可能面临的一个现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注定只是普通人。
平常却不平庸,又有什么不好呢?接受孩子们的普通,真的没有那么难。
普通也没什么不好,从内滋生强大的自信,对外生出温柔的力量,这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力量。而我们作为家长,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强大内心。
3,不要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孩子身上,适当追求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最怕父母说:“你是我唯一的希望”、“我要不是为了你”、“我也只有你了”......
这样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背负了太多,觉得是自己导致了父母的不幸,活得很压抑,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
其实,这并不怪孩子不争气,而是父母太过于关注孩子了。孩子有孩子的人生,父母也要开始自己的后半生啊。
影片的最后,徐峥的妈妈在全国各地巡演,根本没空关心儿子吃了几块红烧肉、吃了几个圣女果、是不是申时排尿、有没有和前妻复合......
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我们的人生,还精彩着呢。
徐峥的电影《囧妈》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刚刚好,因为特殊时期,很多人哪里也去不了,工厂和企业延期开工,在家陪伴父母又会出现很多矛盾。
趁着这个时候,看看电影,跟他们说说心里话,然后给对方一个深情的拥抱吧。
表达爱,其实真的没那么难;放手,也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