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Miata (马自达MX-5)已经上市很久, 对于全世界专攻赛道和喜爱马自达的同胞们来说,无疑是一件high到不要不要的事情。 虽然新车在北美的发布会槽点是非常之多,但是对于钟爱马自达的我们来说这很明显都不是事儿。最多也不过是对于外观来说可圈可点的东西非常之多而已了,也有很多人表示有点接受不了新一代的外观。 对于我这个老牌的马自达狂热粉来说看惯了前几代的Miata车型或许也有多多少少的不适应。
但无可厚非的,Miata的驾驶乐趣不管经过几代都是汽车领域的佼佼者,所谓换汤不换药。就在各种改装厂商开始各种展示他们的改装预览图的时候,历代经典的Miata似乎也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也许是他永恒不变的操控性和平衡性,但更多的其实是对这些玩物的“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口味的人们也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理解。相对于喜欢把V8放在任何车里的的美国人来说,短小的Miata配着能够把你胆水吐出来大马力动力输出,似乎成了一件好玩但是却很恶搞的事情。然而,我们却全然不知这些对于细节的考验往往多于那些自称玩“细腻”的涡轮党。
不管大家对V8 SWAP是怎么想,笔者今天就找到了一个例子,和许许多多玩改装的人群一样,车主 Curt Banage 在许许多多的细节上有很多的心得,有一位天朝的某改装店大哥曾经告诉过我,世界上几乎很少能找出一模一样的Miata。虽然有些许的槽点,但是也的的确确反映出了Miata的消费人群,通过对自己爱车的个性化升级也能从车上看到车主自己的影子。看到或许仅仅就是因为这些细节会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一些什么。
图:左边便是现款代号ND的马自达Miata(MX-5),与右边老款相比,更具“攻击性”。而且更大的体型,这会不会使得驾驶者对Miata传统驾驶感受有明显的区别呢?
在开始我们的故事之前。让我们再来好好的回顾回顾老少妇女通吃的世界经典车型历史!(有底子的各位可以跳过了)Miata,也就是马自达MX-5(参数|图片)在美国的习惯性称呼。从1989年的初出茅庐到现在的妇孺皆知,它在汽车历史上画下的这一笔不可谓不重。在那个经济泡沫愈发膨胀的年代,汽车的角色又一次从生活必需品变为了生活品质的载体,人们对汽车的要求悄然地发生着变化。70年代的石油危机催生了大批“实用主义”车型,他们大都外形乏味、动力疲软,为的只是完成作为汽车最基本的代步载人作用,这种车型显然不适合逐渐开始追求品味的消费者。在玩乐性车型(跑车、尤其是敞篷跑车)青黄不接的时代,Miata(NA)的横空出世更像是一场救赎。这款充分考虑了各国口味(尤其是欧洲口味)的跑车杀入了这个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其大获全胜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
双座软顶敞篷、不到一吨的体重、前置后驱的布局、前后双摇臂的悬挂、120匹-130匹的动力几乎戳中了享乐车型的所有G点,再加上几乎人人都买得起的价格,使初代Miata在全球大卖53万余台,一举打破了双门敞篷跑车的销量记录。保有量的巨大加上可靠的性能,使Miata (NA)至今仍在美国有着不错的能见度。Miata是纯粹的:车厢中一切装备以驾驶员为中心,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装饰和繁杂冗余的电子设备。坐在Miata的车厢里,驾驶,是你唯一可以做的。而方向盘、档杆、脚下的三个踏板和手刹这些机械操控杆是你与身下小车交流的全部途径。
为了轻量化和简便操作特别设计的软顶敞篷,为了驾驶员良好的坐姿所特别调试的方向盘位置(ND的方向盘比NA靠后了2厘米,因为工程师调研结果表明2015年全球男性的平均身高比1989年高了2厘米且大多长在腿部),为了极致减重而特别制作的内后视镜(NC车型的内后视镜采用塑料一体成型设计,能比一般后视镜轻30多克)。每一处,都透出工程师的用心。
Miata是触手可及的,仅相当于一台紧凑型家用车的价格让荷包紧瘪的年轻人也能承担得起,低廉的维修价格能让人们无所顾忌的在小车中大肆挥撒自己尚未逝去的青春。凭这些就能轻易令那些采用铝制、甚至碳纤维车身的,现代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汗颜。更不用提它经济小车一般的油耗,可以让人随意在山路玩上一整天。
940公斤的车身配合仅100匹出头的马力也能催生不错的加速感受,同时又比大马力车型随和、可控得多;被尽量放低置后的发动机带来了完美的50:50配重和超低的重心;特意调软的悬架意在营造小幅催情的侧倾;带有限滑差速器的后轴可以轻易在路面横移;敞开的顶棚又让阳光和清风得以沐浴全身。这几乎构成了驾驶乐趣的一切。
Miata短小的车身刚性十足,形成了大马力天生的温床。近乎极致的轻量化即便改成赛道用车也无需大动干戈。先天极富操控特性的前后双摇臂悬架,后驱设定,让Miata长期活跃在漂移赛场。而初代NA萌系的大眼小嘴让它在外观改装也有着一席之地。
图:在北美还有专为马自达MX-5设立的比赛,可见MX-5这款车在欧美国家的保有量多么高。
本文中的这一台主角,车主选择的是彻底的赛道化、将这幅车架的潜力发挥到极限,让它不仅好玩,还快得让人生畏。车主的改装方案是典型的大胃口,更是所谓的大手笔, 仅仅是打开机盖那个原装LS1足以让众人感到生畏。Curt (车主)光在Dyno上的实测的轮上马力数据就达到了290匹。但是更加夺人眼球的还是那恐怖到爆的495 N·m的扭矩。使得让一台小小的玩物从0-100公里只需要4秒半。但是对于车架刚性相对较高的Miata在GM的暴殄天物面前似乎很是不堪一击。所以,车架的强化对于整车的车身动态就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车身50多处的加强焊点之外,车主 Curt 同时也对变速箱通道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与改动。
图:这可不是上海通用五菱的LOGO,这是来自雪佛兰的“一代名器”LS1 V8发动机。
图:就算再精打细算也会有这样手足无措的情况, 毕竟V8的块头在那里摆着,但是如果能将水箱翻转个180度,并在引擎盖上加个通风孔会不会让散热效率更高一些呢?
图:你们没有看错,就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三合板, Curt 觉得把它用作为前包围的底部材料再合适不过了,这辆车本来就是用来跑赛道的,万一前唇磕烂了修补的话也会容易很多。
图:面目全非的驾驶室,对于处女座的笔者来说,只能用“想死”二字形容。
为了能够保证容得下LS1那具T56六前速变速箱,Curt放弃了后保险杠,包上了新的铁皮并且重新进行多点焊接补强。说白了,人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凭着一己之力给了这个萌货第二次生命。笔者感觉在这位大神面前连装逼扯淡的本钱都没有了。
图:像这样的车身补强点最少还有6个,这样的车架就三个字形容“简直了”
图:呃~没有了后保险杠,排气又换成了这两根,笔者不想活了。
笔者曾问车主,为什么选择Miata而不是其他,车主回答很简单:“开过一次,然后觉得就是它了。”笔者有理由相信,大半钟情于Miata的车主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是如此任性的,因为Miata就是有这样令人趋之若鹜的魔力。这魔力与马自达常年以来的造车理念和其工程师的无尽匠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马自达Zoom-Zoom和 Driving Matters 的口号早已深入人心,在口号尚未建立的90年代,以驾驶员为本、最大化驾驶乐趣的造车理念就已诞生,在马自达多年的历史中成为其符号化的标志。这种理念与本来就注重玩乐性的Miata碰撞出了最艳丽的火花,这火花并未稍纵即逝,而是一直照耀着所有热爱驾驶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