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挽救吸毒男友,我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2020-02-10     毒言毒语

我发现生活中有些女生非常感性,特别重感情,在爱情面前甚至不惜与全世界为敌。如果遇到优质男生,倒也算是幸事,但往往事与愿违,找了一个渣男,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这样的感悟,并不是我胡说八道,而是见过太多此类女生,在面对吸毒男友的谎言、劈腿、暴力时,仍然表态“不离不弃”,甚至不惜与劝自己分手的父母、闺蜜翻脸。

不否认,她们确实是真心想挽救吸毒男友,但得到的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伤害。即使这样,当你问她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回答最多的是:“一旦自己离开了,吸毒男友就更会破罐子破摔,彻底毁了人生。”

这话有道理吗?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毕竟被所有人抛弃的时候,破罐子破摔可能性非常大。但问题是对于大多数吸毒男友来说,女友在身边,他们不仅不会珍惜和感恩,反而会更加肆无忌惮。

实际上,女生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这种畸形爱情中选择离开,也是一种拯救手段。如果吸毒男友真爱你,就一定会明白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拼尽全力去戒毒,重新挽回抢劫的爱情。

可惜现实太残忍,在女生选择离开之后,我听到最多的是,吸毒男友迅速跟找了一个同“道”女子。虽然结局悲剧,但从好的方面来想,她们总算醒悟到,之前的为爱付出,仅仅是感动了自己而已。

前一段时间,一位女生跟我讲述了自己与相恋多年的吸毒男友的悲欢离合。她早在三年前就发现男友吸冰毒,当时身边的父母、亲人、闺蜜纷纷劝其长痛不如短痛,选择分手。

女生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但吸毒男友哭着说,不要离开我,你是我唯一戒毒的动力。她心软了,觉得这个时候抛弃的话,男友肯定破罐子破摔,自己一定能拯救和改变这个误入歧途的灵魂。

刚开始,男友也表现出戒毒的强烈愿意,然而没多久就旧病复发,又开始复吸,并把责任推在女生身上,认为她管得自己太严,压力太多才想吸几口放松一下。

当女生再次表示要离开的时候,男友又开始痛哭流涕,并再次保证戒毒,只要她不离开。女生再一次心软,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之前管得太严,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女生的善良并没有换来真心,之后的几年,她就陷入了男友保证戒毒-再次复吸-保证戒毒的恶性循环之中。最近两年,男友因吸毒丢了工作,两人的生活开销便由女生的工资维持着。

然而,男友变本加厉又开始涉赌,陆陆续续用各种理由找女生要钱,不给就说去借高利网贷,最终花光了她多年的积蓄。即使这样,女生也没有选择离开,原因就是舍不得这段感情。

在此期间,女生劝过、哭过、吵过、闹过,甚至不惜用自残的方式,希望男友回头。然而这一切,在吸毒男友看来就是作,到最后连话都懒得回复,转身离家出走,丢下她一个人在家哭泣。

两个月前,男友在他们准备结婚的新房和一群狐朋狗友聚众吸毒被抓,据事后警察的描述,当时的场面不堪入目。生活的这一巴掌打得女生很痛,很痛,也总算让她明白自己有多蠢。

当吸毒男友从拘留所出来之后,女生正式提出分手,对方冷笑一声,说到你们这些女人,最会落井下石,既然如此,就别指望我会还钱。几天后,女生在朋友圈看到吸毒前男友已经有了新女友的照片。

她跟我讲述自己的经历,同样是为了告诫其他女生,遇到这样的男友,千万不要认为真心付出可以改变他,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无能为力,你觉得哪来的底气去挽救他。这个世界,有些人的本质是永远都改变不了的。

此类女生的经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隔三差五总能听到,以至于现在对此类剧本已经非常熟悉,不用她们多说,就能知道下一个场景是什么样,以及台词是哪些。

从好的方面来说,这些的女生感性,重感情,也非常善良,值得好男人珍惜。从坏的方面来说,她们往往又容易被渣男们利用和伤害,最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所以我经常对女生说,如果发现身边有好感的异性吸毒,一定要明白,不管他现在多优秀,这也是一只劣质股,如果不顾一切地揽入怀中,最终有可能会落得一个血本无归的可能性。

对于正在和吸毒男友交往,想离开却舍不得的女生,我也想说几句,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沉没成本”,通俗来说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都属于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在一段畸形的爱情中,所谓舍不得,其实就是“沉没成本”,女生只是觉得自己之前付出这么多,现在离开非常不甘心,同时也试图证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正确而明智的。

爱情的“沉没成本”并没有经济界那么棘手,不存在继续投入成本的可能,更多的是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的结果就是付出真心的人遍体鳞伤。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现象,面对同样的情况,男生往往要理性多了,最初同样会帮助和挽救吸毒女友,但经历一、两次失败之后,尽管很心痛,但会决然的选择离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gR-vHAB3uTiws8Kkc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