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绮楼十二重,水精帘箔绣芙蓉。
自古以来,刺绣都是身处深闺的女子的专属,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独倚高楼,深研女红,就成为了她们日常写照。
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女红早已不是女子的专属,更不是用来衡量“三从四德”的标准。
在杭州,就有这样一位男性老者,他自14岁考入工艺美术学校后,一生都致力于杭绣的创作,每天工作至少八小时,一根线能劈64股,17年只绣一幅作品,用专心、专注、专业注解下工匠精神的全部内涵。
但时至今日,这位两鬓斑白,匠心独具的老人却仍在苦苦寻觅着能够继承他衣钵的那个人……
苦苦寻觅,终成泡影
在一段时期内,杭州电视台上总是能看见一位满鬓苍白,清癯高瘦的老人频频出镜,为自己的独门手艺杭绣招募高徒,他是多么希望有一位能够静下心来的年轻人能将自己得独门手艺杭绣传承下去啊!
这位老人叫做赵亦军,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男工绣的唯一传人,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如今的一个最大心愿就是能找到合适的传承人,不让这门中华传统手艺失传。
但是,几经努力下,虽然有许多抱着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前来驻足观望,但每每感受男工绣工序之繁,工艺之细,工时之长时,几乎让所有人都望而却步。
男工绣到底有多复杂呢?一副完整的杭绣作品,通常需要经过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方可成品,完成一副好的作品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多二十年。
故此,有人戏称,这是在跟作品比命长!这是一种极其考验人的细心和耐心的活儿,没有多少人能承受这种岁月的煎熬,漫长的等待。
许多年轻人宁愿将时间放在泡吧、狂欢,刷短视频上无聊的耗费和消磨,也不愿以坐禅入定的心志,不问世事,一心刺绣。
因此,传统社会中,“垂髫男子十四五,列坐红窗静如女。”的恬静画面以后恐怕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吧!
这正是让赵亦军感得忧心忡忡的地方,老人本想让爱女挑起这个重担,但在如此漫长的煎熬面前,女儿亦打起了退堂鼓。
她宁愿运用现代快捷的计算机技术,在鼠标与键盘的帮衬下,快速地完成带来现实功利的作品,也不愿犹如小龙女一般,孤寂地等一场结果未卜的瓜熟蒂落。
万般无奈之下,老人在政府的协助下,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为了这门传统工艺不再自己得以失传,让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作为“男工绣”——这门始于南宋时期传承了两千多年之久的独门工艺的唯一继承者,赵亦军决定着书立说,将这门工艺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后人参考。
那么,既然这门工艺如此繁杂,如此枯燥,如此让人望而却步,赵亦军又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呢?
师承名匠,潜心修炼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是谦卑恭谨,是勤奋踏实,是历经千帆后的世事洞明,是孜孜以求的独具匠心。
当那副耗费十七载时光精心完成的《观经图》问世后,就有人愿以千万的天价进行收购,而最终得到创作者赵亦军的答复却是斩钉截铁的两个字:不卖!
赵亦军每一副作品都凝结着他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每一副作品都像是他含辛茹苦培育长大的孩子,60年的专一和坚守,才换回满屋子独一无二,绝不雷同的“锦绣河山”。
回想14岁那年起的学艺时光,赵亦军总是感慨万千。那是1960年的深秋,从小就对文艺情有独钟的赵亦军怀揣梦想,进入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在这里,赵亦军专攻木雕与刺绣两门功课,刺绣课的老师是当时颇负盛名的杭绣大师张金发先生,他执教严格,为人恭谨,深受学生们的崇敬与爱戴。
赵亦军所在的刺绣班只有区区六名男生,而杭绣所要求的超高的耐心和细致使得其他同学后来都纷纷转行,唯独赵亦军一人坚持到最后,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
赵亦军的这份对杭绣的执着与赤诚之心,感动了老师张金发,这位杭绣名匠决定将毕生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爱徒,赵亦军对此大为感动。
每天清晨天空尚未泛白的时候便已起床,然后开门打扫、擦桌抹凳,洗菜烧饭,伺候师傅起床,师傅对爱徒更是欣赏,邀他一起合作绣了一副《释迦牟尼图》,从中,赵亦军的技艺再次精进了不少,并且对于杭绣这门技艺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赵亦军极少照葫芦画瓢,去模仿那些大众图案,他每次用针前,都要自己亲自设计图案,而且在写写画画,修修改改中,多半就要耗去一个多月的时光。
一般情况下,男性偏重理性思维,在构图的灵气上,针法的刚性上要优于女性,这样的一个突出优点被赵亦军参悟透后,将创作的重点放到了佛教构图上。
事实证明,他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他的那副价值高昂的《观经图》,就是一副上乘的佛教作品。此图长1.76米,宽1.84米,正面的532尊佛像个个法相庄严,神态各异。
而围绕在佛祖周围的巍峨殿宇,漫天祥云,则让整幅构图显得恢宏大气,绚烂多姿,将东方佛教文化的神秘色彩展现地淋漓尽致。
而在此图背面,赵亦军慢条斯理地绣上了共计7221字的经文,均为蝇头小楷,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因此, 从1994年起第一针,到2010年完工,这副耗费十七年心血的恢弘大作也成了杭绣的扛鼎之作,为业界啧啧称道。
这副由三块软缎拼接作品最奇绝的地方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赏它,都找不到拼接的痕迹!
“神针”金发,名扬四海
赵亦军所用的绣针很是特别,市场上极难买到,需要特制,用针自然更为考究。六十年来,他就是用这根“神针”绣出了满堂华彩,绣出了精彩人生。
赵亦军出师后,便来到史家绣庄当了一名绣工,老板器重他的才华和人品,便将女儿许配于他。
成婚后的赵亦军更加勤奋、专注,以致他的彩线绣技艺炉火纯青,切口齐得如同刀切一般,渐渐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神针”之美誉,也是当时人们对他技艺的尊称。
许多达官贵人,名家名角纷纷慕名而来,纷纷请求“神针”一展技艺,添财添寿。
这之中,有达官贵人为女儿置办嫁衣花轿,有京剧名角为自己定制蟒袍龙袍,更有老东岳的一位道士不远千里地赶来,要求赵亦军为其绣上一件道袍。
赵亦军为此花费了一年时光,成品厚实端庄,与原来的样子迥异,这件道袍也就成了传说中的孤品。
曾经还有一位日本孝子远渡重洋赶到中国,请赵亦军为母亲绣一幅肖像,作为老人家的八十岁贺礼。
而当时老人并未亲临,赵亦军仅凭着这位孝子所提供的一张照片,运用了四五种不同的针法,就将老太太衣服上各样式的花纹以及衣带的质感完全体现出来。
后来,这副《日本老太》的绣品还被评为杭州市“四新产品”一等奖,这也是赵亦军对于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
其实,赵亦军的针法之奇,除了手法的细致与稳重外,更在于他对中国刺绣文化本质的独立思考。
在赵亦军51岁那年,由于操劳过度,将一场原本极其普通的胆囊炎拖成了大病,前前后后公开了八刀。
几场手术下来,胰腺烂光,胆囊切除,大肠切除,小肠剩下三分之二,肝脏和胰脏也切去了大部分,手术后,他被告知需要在医院疗养很长一段时间。
结果这一住就是一年多的时光,在此之间,不能刺绣的赵亦军便开始苦心研究佛家经典,对人生也有了大彻大悟,乃至在后来创作诸多佛教作品时,他都会有很深的悟性。
当然,在住院期间,他最记挂的还是他的杭绣作品,他不能让这传承了千年之久的传统手艺消逝,反而要通过他的一双手得以光大。
刚一出院,他便立下雄心壮志,心中已经在酝酿一个“创作高峰”的宏伟计划,因此,他病愈后,便马不停蹄地摆动手中“神针”,日夜穿梭。
他耗尽毕生心血,除了那副扛鼎神作《观经图》外,《玄奘西行图》、《普贤菩萨图》、《西方三圣》、《大日如来》、《四十八愿》……一系列与佛有关的珍奇绣品挂满赵亦军那仅仅只有十平米的工作室。
1991年6月13日,为杭绣操持大半生、男工绣的唯一传人赵亦军与世长辞,享年77岁,他用毕生心血鉴证了一位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
他为传承人苦苦寻觅,却终成泡影,转而著书立说,希望白纸上的斑斑墨迹,终会有人会解开密码,将古老的技艺继续如舞者一般,在未来的那些岁月里,尽情展现绰约风姿。
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中,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刺绣上,拼尽全力也要为这个世界多留下一些杭绣作品。
所谓匠者,无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