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成果
构建科技创新行为主体协同机制
1957年钱学森在《科学通报》发表了《论技术科学》一文,文中指出:“要使工程技术活动克服经验的局限,建立有科学基础的工程理论,就需要进行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综合,建立一个新的知识部门:技术科学。”所以说,技术科学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中产生出来的,是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一门学问。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杨中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技术科学的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研究”(项目号:19BGL007)结项,成果被免于鉴定。该成果依托钱学森先生的技术科学思想,按照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层次结构展开研究,既考虑基础科学的源头作用,又考虑技术科学的中介作用。这项研究有助于增加我国科技创新的知识供给,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水平,因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成果指出,技术科学在创新供应链中具有关键作用,是知识产品转化为最终物质产品的中介点,是知识供应链转化为产业供应链的转折点。针对科技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该成果将技术科学作为供给侧着眼点,提出科技创新的供给侧改革新思路。该思路以技术科学为核心,围绕知识、人才、政策三个维度梯次展开,将改革思路凝练为知识供给、人才供给和政策供给三个层面。
在“基础科学研究作为科技创新源头”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科学在发现-创新体系中的中介作用,构建包含纵向科技创新活动、纵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创新”的知识供应链,为技术创新环节提供高质量、合需求的知识供给。
为配合知识创新供应链的运行,该成果提出构建以技术科学家培养和使用为中心的科技创新行为主体协同机制。要以技术科学家的培养和使用为抓手,带动科学家和发明家乃至企业家协同合作,为科技创新知识供给链的运行提供智力支持,实现科技创新主体行为与知识活动的统一,同时实现科技创新智力支持和知识支持的统一。
在引入技术科学思想后,应该考虑知识供应链和行为主体对创新系统的迫切要求,对现有的资助政策、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该成果建议进一步明确和加大对技术科学的重视及支持力度,从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全角度考虑技术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4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柔性治理为社区治理提供创新路径
社科成果 | 探索中国农村可持续性扶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