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有你,阶梯上的民族交融

2023-08-25   中国国家地理

原标题:山河有你,阶梯上的民族交融

山河有你,阶梯上的民族交融

中国作为山脉广布、河流众多、地貌景观最丰富的国家。这里的山脉,大致可分为近南北走向与近东西走向的山脉,二者交叉构成了中国大陆的地形骨架和主要的脊梁。

其中,这些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的交界处,整体体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地形地势的不同、不同河流山川的滋养、使得各民族人民在其沿线繁衍生息,文化在此交融汇聚。

我国主要山脉地图

图自:标准地图服务系统

第一阶梯上的山、河

在距今约2.4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抬升,促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等最主要山脉开始形成。

航拍喜马拉雅山脉

距今约2.1亿年前,地壳运动再次进入活跃期,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渐渐抬升,露出海面。

日积月累,这样大型的板块挤压运动发生了很多次,逐渐地,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诞生了。

它们分别是:

昆仑山

祁连山

横断山脉

隆起后的青藏高原汲取着大气的水分,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不仅是我国两条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东南亚、南亚,甚至中亚地区众多江河的发源地。

长江

黄河

澜沧江

怒江

在第一级阶梯上,有众多民族依山或沿水而居,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交融。

昆仑山

这里是中原先民向往的理想乐园,这里承载了中国人最瑰丽的想象;这里更滋养着华夏大地绵延璀璨的历史文明。

昆仑山范围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期

早在先秦时期的神话以及制度文化中,中国地理的中心观念就已经有了雏形,但此时人们对于中心的理解还存在于意识形态中。

在众多地理著作中,昆仑地理中心说是当时常见的说法。例如《河图括地象》中认为昆仑山是地的中心,说:“昆仑者,地之中也。”

昆仑山西王母瑶池畔

“瑶池”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

它位于昆仑山上

其上耸立着巨大的“凌云钟乳”(雪山)

湖水清澈圣洁,西王母就居住在瑶池之畔

当然,昆仑山并非不通人烟之处,这里很早就生活着维吾尔族、羌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他们以这片土地为枢纽,传播、融合着迥异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源泉之一的昆仑文化。

其中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周围并沿河流分布的绿洲之中,这里也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周边其它民族相互交融。

华丽神奇的维吾尔族民居

依然保留着天窗和门廊

门廊有顶有柱

两侧还有长凳

供人们休憩和纳凉

祁连山

在东侧与昆仑山“相连”的是祁连山。

丰美的草地,满野的牛羊

正是因为周边有祁连山的存在

大山上有雪山和冰川

冰川融水是整个西部地区的生命之源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9期

祁连山像是一座伸进西部干旱区的湿岛,祁连山的冰川融水从山间流向荒漠。如果没有祁连山,内蒙古高原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也就不会有河西走廊和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的丝绸之路了。

黑河

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

流域成为河西走廊最富庶之地

黑河从高大的祁连山中蓬勃而出

水是祁连山的关键之处,这里拥有着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冰川、雪山。

祁连山岗什卡雪山

冰川滋养了例如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在内的众多河流,河流则滋养着广袤的土地,形成著名的军马场。

自西汉开始,山丹军马场成为历朝历代的军马饲养基地。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由此可见这里成为了众多民族汇聚交融的宝地。

山丹军马场

除了祁连山北坡的草原,在南坡的青海湖边也有大片美丽的草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祁连山南北坡的高山草原成为各个游牧民族活跃的舞台,这里水草丰美,湿润多雨,非常适宜畜牧业,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和哈萨克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是裕固族人世居的天堂牧场,牧养着牦牛、绵羊、马、山羊、骆驼。裕固人曾长期居住在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帐篷里。

裕固族特别偏爱鲜艳、明朗、光亮的颜色

崇尚白色、天蓝色等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

蓝天白云、绿草红袍

形成了一种大气、高贵而天然的和谐风格

横断山脉

距今5000万-2000万年前,印度板块朝东北方向运动,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后,其东部的陆块,呈弧状被挤成诸多南北走向的皱褶大山,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区位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07期

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在这里猛烈碰撞,造就了这里山高谷深、河流激荡的地势特点;也形成了如今的横断七脉。(横断七脉指:岷山、邛崃山、大雪山—贡嘎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以及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它们统称为横断山区。

贡嘎山

这里也是我国西南地区“藏彝走廊”的核心地带

藏、羌、彝、回、汉等多民族在此居住

山脉与山脉之间,配合着印度洋的水汽,形成了有名的横断六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金沙江东拐

自四川宜宾化身长江

横穿中国南方

奔流到东海

山坡高地的水源、光照充沛、土壤肥沃,维西傈(lì)僳(sù)族自治县的人民世代以农耕为生。在云岭山脉的亚高山盆地中,海拔高达2700米的攀天阁乡开垦出广袤良田,成功种植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水稻”——黑谷,比西藏察隅水稻、尼泊尔水稻种植的海拔都要高。

维西傈僳族古村落

在横断山脉的西侧,便是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是这里的气候特征。

藏族,自古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图中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数十名孩子正在练习热巴舞的场景

热巴舞是一种以铃鼓为主

融合说唱、舞蹈

杂技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舞蹈艺术

第二阶梯上的山、河

翻过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之后来到第二阶梯,海拔陡然降低至1000--2000米,热量也随之上升,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密切。

阴山

在中国的北方,矗立着这样一座山脉,它不仅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一条农牧业经济形态上的自然分界线,它还是历史上匈奴的生命线,它就是阴山。

阴山山脉分布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09期

草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适宜耕作,因此驰骋在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主要以放牧为生。游牧生活意味着“逐水草而居”,需要不断地迁移放牧,于是它们看中了阴山这片土地。

游牧文明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

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各民族中,回族非常善于经商,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帮文化。

回族在地理分布上“大分散、小聚居”,是除了汉族以外在中国分布最广的民族。

早在明朝,唐蕃古道上的甘肃河州(今临夏)、洮州(今临潭)地区作为沟通内地与青藏地区的必经之地,是“茶马互市”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畜产品和生活用品的重要集散地。

我国西北的回族善于演唱《花儿》民歌

秦岭

阴山之南,翻过黄土高原,又是一座祖国版图上举足轻重的纬向山脉。

如果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中国第二三级阶梯东西地貌的基本分野,那么秦岭便是中国南北分界。

秦岭北侧的渭河流域,东出函谷关与中原相连,北上可通漠北、南下沟通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向西可达甘肃、宁夏、青海,可谓地扼东西,兼跨南北。自古以来作为交通要道,接纳了奔放多姿的西部各民族的文化,在此遇见博大深厚的中原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吸收,使得汉唐盛世的国都长安愈发熠熠生辉。

渭河

秦岭之南是巴蜀大地,巴蜀自古和中原难通人烟,原因就在于中间隔着两条大山,一个是大巴山,一个则是比大巴山更高大的秦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11期

早在上古时期,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古人便顺着河谷小心翼翼地在茫茫秦岭中沿着嘉陵江、汉江建起一条条古栈道联通南北。

发源于秦岭南麓的嘉陵江

自秦代统治蜀地开始,秦人便通过蜀道,将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饮茶文化带到中原甚至广阔的草原。

羌族碉楼群

羌族源于古羌

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巴蜀大地羌族大多聚居于高山或半山地带

与藏、汉、回等民族杂居

第三阶梯上的山、河

越过第二阶梯,来到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再往东便是第三阶梯了。这里海拔进一步下降到500米以下,各民族之间交融活动依然活跃。

大兴安岭

第一级阶梯主脊线从中国最西端的昆仑山起,第二级阶梯主脊线则从中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开始,一直向南延伸。

大兴安岭

作为中国北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大兴安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地理上,大兴安岭是农牧分界线、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历史上,多个少数民族从这里崛起,入主中原,叱咤风云。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然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两岸。

额尔古纳河

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等少数民族

至今仍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沿岸

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鄂温克族人是一个不断迁移的民族,迁移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放牧和农耕,几百年前赶着自己的驯鹿群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大兴安岭北端的密林里搭起了“撮罗子”,他们就是今天使鹿鄂温克的先辈。

鄂温克族使鹿部落

“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他们仿佛是为了大兴安岭而生。鄂伦春人与大兴安岭森林“血肉相融”,从不乱砍滥伐树木,不打繁殖期和成双成对的动物。在森林用过火后,都小心翼翼地把烟火头、火柴头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再用脚结结实实地踩好。

图为斜仁柱,是鄂伦春族传统民居的代表

鄂伦春人是将自己完全交付给了山林

黄河

大兴安岭往南便是华北地区,这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母亲河在这里入海,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史前文明星罗棋布,中华文明的主干也深深地扎在了黄河畔。

黄河流域与地形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黄河中下游的伊洛河畔,支流繁多、温暖湿润,诞生了中国史上最早的华夏王朝文明——二里头文化。它的控制范围突破地理单元限制,达到整个黄河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并对更大范围产生文化辐射,昭示着中国大地从满天星斗似的部落、邦国时代,进入到了月明星疏的王国时代。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嵌绿松石铜牌

此后龙的形象从多元变为趋同

巫山

75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黄河,和18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长江,它们基本囊括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

长江三峡巫山第二峡:巫峡

土家族只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字。历经变迁,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在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

包括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等

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

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大一统”思想即已萌芽;山脉构建起中国主要的“脊梁”,河流滋养着沿途众多民族,这就是大一统的中国。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长江黄河;秦岭;还有篇幅有限未曾提到的阿尔泰山、天山;自带“东北风格”的长白山......这些山河都是各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各个民族在漫长文明演进中积累的思想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

上图为文物古籍展品图

左上图为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长鼓

右上图是金丝织锦长袍

清朝时五爪龙纹只为帝王所专用

左下图是龙凤麒麟龙被

名字虽然叫“被”

但却是黎族在举行重要活动时才使用的

这件“被”,更是集龙、凤

麒麟三个传统瑞兽于一体

右下图为铜鼓,古代青铜冶炼技术的传播为

铜鼓的铸造提供了技术基础

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也促进鼓文化的繁荣

图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对外展出,广大公众凭身份证可直接进场。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展厅精选

展览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为线索,从“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维度,将中华各民族几千年来多元共融、凝聚不散的历史长卷精彩呈现。展现了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

今晚八点

和我们一起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听专家讲解,与文物古籍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因微信近期推送规则改版

未加“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将会错过我们精挑细选的大图封面

后续精心编辑内容

也很容易被淹没

若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请为我们添加爱的“星标”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堃堃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网络

参考资料:

1.昆仑,冰雪炼就中国的脊梁,撰文/绒布,《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1期

2.“大横断”横断断出新天地,撰文/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期

3.阴山,撰文/王庆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10期

4.中国有个“w”,撰文/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01期

5.山河不是流水线,撰文/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7期

6.雪峰山,湖南的“胡线”与界山,撰文/郑骁锋,《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01期

7.成都与西安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地道风物,20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