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有本草?

2023-12-21   中国国家地理

原标题:何处有本草?

何处有本草?

四川甘孜炉霍县卡萨湖畔盛开的高山花朵。

编辑部对面有两棵银杏树,秋天快要过完的时候,一棵的叶子已经掉光,另一棵的叶子还挂满枝头。我和另外一位编辑路过,就讨论起同种植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谈话间聊到银杏这种植物,整个科、整个属是否就它一个。因为我最早是学植物的,这个问题就抛给了我。我含含糊糊没有回答,学完好些年,植物学的东西早忘光了。其实聊天的时候,我更多地在想,银杏叶子、果实的成分大概是啥?主要的有效成分应该会有银杏黄酮、内酯?用液相色谱来看,流动相应该会是乙腈?听说能够入药,功效是什么?看药理活性大概会用到哪些细胞?上动物的话应该会选择小鼠?西医学校教的东西还在脑子里有残留。

回到办公室我仔细查了一下,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科和属里确实只有独苗一个,不同地区倒是有很多栽培变种。我也顺带查了一下《本草纲目》,看看银杏在中医里的功效都有哪些。“核仁。气味:甘、苦,平,涩,无毒。主治: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往下细看,更觉有趣。“小便频数︰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烂,夜夜涂之。”[1]以后小便过频,或者手掌冻裂了,再走到银杏树前,我想我可以试试。再细细阅读《本草纲目》,会发现中国传统本草典籍将水土金石、草谷菜果、虫鳞鸟兽、天地万物以自然属性归为各部类,这和西方有很大不同。现代科学以物种特性为依据,采用分拆索引的方法,将本草资源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两种分类体系展现的是东西方认知世界的不同哲学,也反应了针对本草、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认识论的多样与复杂。

我想,明朝的银杏大概也会落叶,南北各地也会有许多栽培变种。既然有栽培变种,当然也就意味着土壤、气候、水质、人工的不同。或许,就本草而言,医学之外,《本草纲目》之外,我们还需要地理的诠释。用地理的视角,可以看到,李时珍没有见过的风景。地理科学的视角下,诸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植物地理等等,能够重新认识本草。

透过地理看见本草

楼前的银杏树,叶子终究还是落光了。今年冬天很冷,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有些不同寻常。流感、支原体肺炎、不同种疾病合并发生。随手购买一盒感冒清热的颗粒,看到背面的说明书,成分一栏写着: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白芷、苦地丁……事实上,打开任何一包中成药,普通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什么,眼里只是一行行堆砌的名词。更不要说知道、了解,此药来自哪里?品质到底如何?钱到底花得冤不冤枉?

提到红酒人们会想到法国,会想到波尔多、勃艮第。提到大米人们会想到日本“越光”、东北五常。提到本草,人们似乎很难想到什么。即便像枸杞这样,人们会知道宁夏,但是于产区而言,这个范围也太大了。本草在人们脑海里,很难定位,也不够具体。换言之,时至今日,《本草纲目》后面需要附一个“时珍优选”小册子,用于选择好的产地。中医很早就有“优选”这个概念,即所谓的“道地”,即有名之地。翻开《道地药材标准汇编》会看到详细的描述。“道地药材: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 产在特定地域, 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 品质和疗效更好, 且质量稳定, 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道地产区:有确切的本草文献记载, 所产药材具有百余年甚至更长的应用历史, 并被历代医家所认可, 得到行业公认的道地药材产地。”

本草与地理空间、自然环境互为照映,每个人都需要、也应该知道,自己用的本草到底行不行。譬如熟知的菊花,用来泡茶,人们大概会知道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而用“道地”的话来说,菊花就有怀菊、亳菊、滁菊、贡菊、杭白菊等等,里面的内容深厚、丰富、并且有趣。本草让山川、河流、风雨、四季在生活里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关乎日子,关乎生命。品种的历史、产地沿革、核心产区、性状特征等等确有需要被了解。需要有媒介从优质产区,跨域生境,传递资源信息。

所以,如果某家厂商很自信,会这样写感冒清热的颗粒,“荆芥穗、关防风、苏薄荷、银柴胡、川白芷、苦地丁……”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产于以黑龙江西部、吉林西北部、辽宁北部、内蒙古东部的山区为中心的防风,产于江苏苏州、南通及周边地区的薄荷,产于陕西米脂、佳县、榆林以及与此区域接壤的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东北部等地区的柴胡,产于四川遂宁、安岳、泸州、简阳、达州、南充, 重庆南川及周边丘陵平原地区的白芷[2]……道地里有真本草。

山东泰安的草药摊位

前不久听说楼下正在安排去南极的科学考察,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南半球刚好是夏天。去南极应该是为了看企鹅,南半球倒不是很吸引我,有那钱我就打算去林芝看桃花,或者去新疆看胡杨。当然,这是个人的一厢情愿。其实,简单来说,人离开熟悉的、生活的地方,得有个原因,得为什么出发。骑行的时候,我在离玛旁雍错不远的马攸木拉山口遇到过一位年轻的大货司机。他经常跑叶城-狮泉河-拉萨219这条线,眼里一路上早就没有风景,因为实在太过熟悉。他告诉我,全国跑过很多地方,又有什么用呢?一直在为生活奔波,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女儿、爱人一起,一家人自驾云南。我和他聊了聊附近冈仁波齐的故事。他告诉我,他得让自己女儿读个好学校,知道的多,这样出发会更有意思,也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其实,人在大地上行走,接触种类最丰富的就是植物。冰川、河流、丘陵、火山,面积体积都很大,走一天也不见得能走到头,而动物则会移动,轻易不让人接近。193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主导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所,即今天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作为所训。此话取自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意思是“陈说山川原本,尽名草木之所出”,也就是考证山川的本原和草木的名称之意。中国植物学的拓荒者用中文的精妙阐释出地理学以及植物学研究的目的,也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单一时空中,人们常常想象生活在别处,对未知充满好奇。以本草出发,山河之上就是中生代孑遗物种、优质道地产区、植物学家上下求索,再看山就不再是山,再看水也不再是水。

辽宁盘锦红海滩,辽河与渤海交界处。因土壤含盐量升高,盐地碱蓬(Suaeda salsa(L.)Pall.)由绿色变为红色。

山河之上本无草,多样的植被来源于自然、他人,当然也可以是每个人自身。这既是对自然界中植物的发现与系统研究,也包括草本资源的利用农业文明的追寻,还可以旨在广袤大地上的实践与耕耘。探险者也罢,科学家也罢,芸芸众生也罢,出发去往未知事物的行为、过程和精神就是探索本身。以山河为空间,本草为物质,由近及远,能够构建科学的联系。柴米油盐、生老病死中,回到自然,似乎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山河之上也就种上了本草。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第2版).民卫生出版社,2022

[2]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道地药材标准汇编.北京科技出版社,2020

本文创作

策划:本草地理团队

撰稿:刘青桥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