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梅长苏原型陈庆之,最后一仗为什么会惨败于河阳?

2023-06-11     这才是战争

原标题:琅琊榜梅长苏原型陈庆之,最后一仗为什么会惨败于河阳?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南朝名将陈庆之如同神话般存在:他只带七千兵,就横扫了整个北魏,创造了在半年之内一共平定了 32 座城池的神奇战绩。

陈庆之部队是合成型军队,包括强大技术兵种,士兵配备了筒袖铠、射远兵器弩等先进攻防装备,再加上战车、步兵、骑兵协同作战,所以可以吊打靠重骑兵冲击单一战术的游牧民族。

然而,陈庆之最后的北伐之战河阳之战却惨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说河阳的地理位置。

当时洛阳北方门户是孟津,它是黄河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孟津北上是太行八径之一的太行径,可以控制河北、河南大片土地,所以洛阳有多重要,孟津就有多重要。

公元274年10月(晋武帝时),孟津渡口跨黄河修了一座浮桥,乱世被毁。公元493年,北魏又修好了浮桥,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迁都洛阳,百万人轻松靠桥过黄河。为了洛阳安全,北魏就在孟津黄河浮桥北端入口修筑了一座城池,它就是河阳城。北魏派重兵把守。

陈庆之北伐最后一战为什么在河阳城?

公元 528 年,北魏遭遇“河阴之变”,尔朱荣叛乱。北魏北海王元颢投降了梁朝,让梁武帝萧衍帮忙平叛,萧衍就封元颢为魏王,派陈庆之带兵护送元颢回去。这过程中,陈庆之带七千兵横扫了整个北魏,元颢重返洛阳。但是尔朱荣拥立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一直打到黄河北岸,围攻河阳城。

此时,元颢遭遇了守桥难题。河阳城虽有浮桥与南岸相通,但若城破,桥的容量有限,溃败的士兵很难通过浮桥有组织快速撤退。更何况一旦城破,南岸很可能直接毁掉浮桥,河阳城守兵就没有退路可言。元颢手下无人敢认领这个任务,只有陈庆之挺身而出,率领不到万人去守河阳城,元颢的10万大军则在浮桥的南岸。

尔朱荣虽乃北魏名将,但是他连续攻打3 天,与陈庆之交战 11 次,都伤亡众多,攻城失败。尔朱荣正想退兵时,北魏的黄门郎杨侃出主意了,黄河防线百里长,不如多做木筏,佯装多路渡河,然后集中兵力从一处突破,定可成功。

正好尔朱荣手下的伏波将军从小生活在黄河码头,可以指引突破点。尔朱荣依计而行,命尔朱兆、贺拔胜乘夜从硖石渡河。

黄河南岸的元颢就派了元冠受阻击尔朱兆、贺拔胜他们渡河,但是竟然阻挡不住。元颢的 10 万大军得知敌人渡河成功,不战自溃。孤军守城的陈庆之也只能组织士兵过桥南退,因为元颢的后防线都没有了。后来的事情是陈庆之撤退路上没有被尔朱荣打败,却意味遭遇山洪,几乎全军覆灭,假扮成僧人的陈庆之幸运存活。

从结果看,陈庆之河阳之战失败了,但是从战术角度复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尔朱荣渡河成功纯属偶然,杨侃的计策也绝非妙计,他们就是遇上元颢这个根本不懂战术的草包!

我们设想,尔朱荣打不过守浮桥的陈庆之,难道自己没有想过从它处渡黄河?当然想过,但是实现太难了!

从当时现实情况看,尔朱荣其实不具备突破江河防御的战术条件。

突破江河防御是古今中外战争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古代很早就形成了战术体系:破其一点则全线皆溃。春秋末期吴越之间的笠泽之战,越王勾践就以两翼佯攻、中军渡江的战法击破了吴军防线。但是,突破江河防御既要看到突破方条件,也要考虑防御方情况。

战术上分析,突破方要具备的要点:

第一、必须调动防御方的兵力,渡河点要隐蔽。

第二、渡河后必须能建立桥头堡,以策应后续部队渡河,否则孤军突破必然敌方重兵歼灭。

第三、必须有足够的运输工具和运载效率,以保证后续部队能源源不断地渡河。

但是当时,尔朱荣严重缺船!有人会问,史书不是记录记载杨侃建议多做木筏吗?但是即便能迅速造出大量木筏,凭借木筏渡河容易吗?非常不容易!当年建议造黄河浮桥的杜预,其祖父杜畿就是在孟津这一段试御楼船,船翻人被淹死。御楼船可是曹丕造的,绝非小船。

再来分析江河防御方的要点:

第一、水上有能力阻止攻方渡河。当时元颢和陈庆之没有强大水军,不具备这个能力。

第二、必须准确判断出攻方的登陆点。似乎元颢似乎大意也中计了,敌方借夜色强渡黄河。

第三、要歼灭敌军登陆的先头部队。元颢有能力做到。

第四、有能力打击敌军后续渡河部队。元颢有能力做到。

为什么我们说元颢可以做到第三和第四要点?

原因一、尔朱荣军只靠有限的木筏渡河,而木筏的容量有限。杨侃的计策是要声东击西,以集中主要突击兵力从一个登陆点上岸,史书记载,尔朱荣派出强渡的是精锐骑兵,所以渡河的兵力不多,这是事实。

那么,南岸10万大军的元颢完全可以消灭这股登陆敌人,元颢派儿子元冠受率领 5000 马步军反击,但反击失败,导致元冠受被斩。理论上,元颢一次反击不成,马上就要有第二次反击,要坚决把敌军打回水里去,但是元颢没有这样做,是非常致命的战术错误。

当年项羽派蒲将军强渡三户津,章邯反击像潮水一样一浪接一浪。蒲将军经过多轮苦战苦战,才建立了桥头堡。

原因二、尔朱荣的偷渡兵力类似于敢死队孤军,不建立桥头堡,而是要实施突贯作战,也不会再派后续部队。

为什么这么说?夜间,在宽大的水面上偷渡是要有向导,后续部队在没有向导,根本无法在夜间找到上一梯士兵登陆点,形成不了后续梯队的。后来陈庆之守城部队结成方阵向南撤退,也没有遭到已渡河的北魏军的强力阻击,也说明渡河的魏军很少。

结论只有一个:元颢是个草包,根本不懂常规江河防御战术!10万大军被被区区一股小偷渡敌人就打奔溃了。

那么又会有一个疑问了,尔朱荣明知道战术上几乎不可能成功计策为什么还要执行?他其实就在赌!赌元颢是个草包,如果赌成功了就是意外惊喜!

尔朱荣压根就没有想全军强渡黄河,他的设想更可能是,派一个支部队在南岸制造恐慌,或者成功实施斩首行动,那么那么陈庆之部战斗力就算再强,失去稳定后勤保障也无法持久作战,围攻陈庆之就可能成功。再则,即便偷渡失败,最多牺牲几千人的偷渡部队,低成本高回报的军事冒险值得!

我们这就明白了,战神陈庆之北伐最后一仗惨败,完全是因为有一个不懂战术“猪队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a7a403a836015bada77854f8ff1ae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