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江陵对曹操、孙权、刘备都很重要,为什么曹操主动弃守?

2023-06-05     这才是战争

原标题:三国时,江陵对曹操、孙权、刘备都很重要,为什么曹操主动弃守?

赤壁之战后,三国的斗争开始错综复杂,曹操做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战略选择:主动弃守江陵,这步棋,最终导致了孙刘联盟的分化。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围攻曹仁固守的江陵。江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钉子打入长江江防之中。刘备要实现《隆中对》战略规划,需要江陵,而孙权多线承受着曹军的压迫,占据江陵,防线则更有主动权。

曹操则看到了江陵可离间孙刘。他的谋士郭嘉当年扫荡河北的策略对他产生了巨大启发:“急之则相持,缓而后争心生”。三国斗争,强国分化两弱国联盟是首选策略。

曹操主动弃守江陵,但是仍固守襄阳,呈高屋建瓴之势。三国局面发生变化:周瑜占领江陵后,孙权不仅要江淮(合肥方向)对付曹军,荆襄(江陵方向)也成了和曹操对峙的一线阵地。赤壁之战,刘备因为是参与方,得到了南郡在长江以南的一块地,大本营也挪到油江口(今湖北公安西北)。

但是刘备和孙权同样是玩权谋的高手,岂能如何轻易被分化。

刘备居然问孙权去借南郡,孙权最后答应了!让“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曹操一听,笔都没有捏住掉到地上了,太意外了。

刘备是这样忽悠孙权:你不仅要在荆襄至江淮防着曹操,淮南这个地方更应该防住曹操,淮南地处江左,是江东的外围屏障,淮南丢掉了,曹操过江就可以直接横扫吴,淮南更重要。如果把江陵给我驻兵,等于帮你承担另外一面压力。

事实的确如此,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一直在淮南制造战船、训练水军,进军驻屯合肥,在肥水—巢湖—濡须水这一路线,曹军给了孙权非常大压力。

虽然孙权提防刘备做大,但是当下威胁是曹操,所以他接受刘的请求,主张联刘的鲁肃也赞同这个方案。

虽然分化计策暂时失败,曹操保持了耐心。他“四越巢湖”持续在淮南方向攻打孙权,在荆襄方向却保持防御不动。他不允许孙权做大,却任由刘备发展,他坚信孙权有无法容忍刘备的那天!

果然刘备得到江陵后,又计谋向西染指益州,然后向蜀地发展。其实,孙权曾提出和刘备联合攻打益州,但是刘想独吞益州,当时就敷衍了孙的建议。

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因为害怕曹军攻下汉中后趁势入蜀,邀请刘备入川讨伐张鲁、抵抗曹操,刘备却非常狡诈,率近3万众进入益州后,马上和刘璋翻脸,轻易拿下益州。

孙权感觉被忽悠了,非常愤怒,骂道:“猾虏,乃敢挟诈如此。”于是,孙权派遣诸葛瑾入蜀,想要讨还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诸郡。刘备继续忽悠:打下凉州,就还你荆州。

孙权愤怒,大兵压上,但是正好曹操攻打汉中,刘备惧怕两线作战,求和重新划界。

虽然孙刘矛盾又一次暂时平息,但是显然抛出江陵这个诱饵,“二虎相争”的效果开始体现。曹操判断:如果同时孙刘压迫,只会促成他们联盟对付自己,如果只攻击孙权的淮南方向,孙权自然会对当年借江陵给刘备的做法越来越怀疑,因为刘备得到江陵,并没有真正分担压力,反而得到了益州的便宜。

所以被曹操在淮南方向猛攻,再打濡须口,孙权终于扛不住,请降求和。这样,孙权明白,从曹操这边是捞不到好处了,只能转头找刘备寻找利益。应该说,曹操又下了一步非常高明的棋:在淮南向孙权施加压力,是分化孙刘联盟中的重要步骤,孙权在淮南处于劣势就加大了孙刘联盟的分化力量。

建安二十二年(217元),鲁肃病死,孙刘联盟更面临崩裂,因为鲁肃是力挺联刘抗曹派。吕蒙代替了鲁肃职位,他出主意:刘备和诸葛亮等入蜀征战,只有关羽留镇荆州,不如对关羽下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攻打襄阳,围曹仁于樊城。孙权认为这是消灭关羽的机会,他赶忙给曹操写信表忠,要讨伐关羽。后来就发生历史著名的“白衣渡江”,吕蒙带人化妆成穿白衣服的商人渡江,袭取关羽的老巢江陵。

而曹操大喜,他再玩起了阴谋:让人把孙权的信笺以弩射给关羽,透露孙即将袭击江陵。因为他不希望关羽输得太惨,要让刘孙继续残杀,他才能利益最大化。

关羽久拿不下樊城,无奈南返。但是晚了,吕蒙攻克江陵,关羽被迫西保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但是最终被孙权半路截杀,父子被擒。

孙权斩杀了关羽,也玩起了阴谋: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试图让刘备对他的仇恨转嫁到曹操身上。曹操毕竟是玩三国杀最高段位者:他用非常高的礼遇安葬了关羽,天下皆知。

至此,刘备和孙权可谓血海深仇。曹操主动放弃江陵这步棋,10年后开花结果。可惜,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即位,自立国号“魏”。

刘备也在次年自立为皇帝。他念念要为关羽报仇,兴兵攻吴,攻克吴将李异防守的巫县(今重庆西北)和陆逊防守的秭归。东吴方算了彻底明白了:夺取江陵带来了严重恶果,刘备复仇心切,如果魏国再趁机南下,东吴面临灭亡。

孙权急忙求和,诸葛瑾也写信陈说利害,但刘备根本不理睬。孙权又派使者向魏国卑辞称臣,企图稳住魏。

令人遗憾的是,曹丕没有趁机摘下父亲培育的桃子,孙刘联盟宣告崩溃时,最佳策略是各个击破。然而曹丕和群臣商议后,决定不攻打东吴,认为天子大军应稳如华山示威。

孙权得以全力对付刘备。蜀章武二年(222年)闰六月,吴将陆逊大破刘备于猇亭(今湖北枝城北),刘备败退白帝城。打败刘备后,孙权魏国的态度强硬起来,曹丕这才企图武力压服吴,于当年十一月分兵三路攻击洞口、濡须口和江陵。然而吴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击败魏军攻势。至此,三国鼎立形成。

应该说,三国前期,曹操退让江陵,出兵淮南压迫孙权的策略,最终非常成功分化了孙刘,典型体现上兵伐谋,国家三角关系中,两弱联合抵抗一强是通常的做法。而对于强国来说:分化两弱的联盟是要首先考量,然后再各个击破。故郭嘉那句“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至今依然是强国针对弱国联盟的基本原则。而对于弱国来说,既要和弱国联盟抗强国,同时又要适当压制这个弱国做强,把握这个策略难度远比强国分化弱国联盟要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d1c9e687bceba9581051c471dabb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