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最早炒股票的作家

2019-06-30     探照灯

张英

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先锋派文学崛起,周梅森暂别他的写实小说,投入到火热的生活里去。在文学上,高尔基和巴尔扎克,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个作家,都是人生经历丰富、社会阅历广阔的人。

周梅森先是到徐州市政府挂职当副秘书长,然后创办实业下海经商,从高速公路修建到粮油公司,从地皮炒卖到房地产开发,从炒股票股权投资到影视剧投资,这三十年里,周梅森进入的经济领域,每一次的选择和转身,都与中国经济的变化发展和转折吻合。

作家周梅森

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年里,周梅森一直在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立场,一直在坚持文学创作。他对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他在不同行业闯荡的经历,权力、金钱、人性的复杂碰撞,都在周梅森《人间正道》至今的十几部长篇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当代文学作家里,像周梅森这样的作家不多见。从早期的“新历史”的纯文学经典化写作,到中后期的 “政治”、“官场”、“反腐” 的现实主义写作,周梅森的文学写作前后风格变化之大,给文学评论家除了一个难题:该如何评价周梅森的文学成就和价值呢?

而周梅森是不在意评论家们怎么说的,也不在乎他们的文学史上怎么评述自己。

巴尔扎克

周梅森野心勃勃,心里有一个价值评判,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像巴尔扎克那样的作家,因91部《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完整记录了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的变迁与风貌,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代言人。

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创作上成为中国的“巴尔扎克”,周梅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在不同的阶段,看到周梅森不同时期的变化。

作家周梅森

1996年,周梅森结束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挂职,以长篇小说《人间正道》复出,造访上海。那是我第一次采访周梅森。采访结束后,《文学报》总编辑郦国义请客,吴亮等人作陪,一起在外滩附近吃了个饭,听他讲述了闯荡商海的传奇故事。

另外一次是2001年,周梅森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至高利益》、《中国制造》、《绝对权力》、《我本英雄》等一系列长篇小说。刚好周梅森在北京开会,和他合作的作家出版社编辑张懿翎请我采访周梅森。这时候,周梅森越正是大红的时候,很多小说改编成了电视剧。

之后就是2017年4月,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出版3个月,发行量高达183万册,十月文艺出版社办了《人民的名义》座谈会庆功,我再次见到周梅森,此时他已经从作家,转变成为一名成功的影视制片人了。

陆毅,人民的名义主演

“大时代变迁的轨迹与我的人生是契合的,我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本文为周梅森专访之二。

在南京的作家里,我应该是最早炒股的人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了全民经商热。那时候,文学陷入低潮,社会上没有什么人读小说,文学杂志和文学出版物,印量很低,也没有什么反响。再好的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文学圈内有点响动,就是一些评论家会看看小说,写点评论。

即使是小说改编成电影,待遇也很低,版权也就800元人民币。而且小说就算拍成电影,也没有什么人看,更谈不上什么社会影响。我从1983年到1993年,几乎每年出一本小说, 5部拍成电影,我们家十年的全部积蓄,却只有8万块钱。

南京秦淮河

我想让生活更好一些。我的朋友,山东烟台的作家矫健把我带入了商海。矫健比我大,是《胶东文学》主编,又有才华,小说写得好看,拿过两次全国小说奖。我们也聊得来,后来就成为很好的朋友。

我记得有一年,我写了中篇小说《大捷》,《收获》杂志李小林看了觉得不错,让我去上海改稿子。当时我住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矫健也住在这个招待所里。有一天他神神秘秘的找我,手里提着一密码箱钞票,应该有个二三十万元,那是他通过股票交易套现了一笔资金,为了安全起见,拉我充当保镖,一同去银行把钱存了起来。

美金

那天,他请我吃了个饭,有一起去洗浴中心洗澡,价格很贵,每人三十八元。我当时很好奇,他是怎么赚钱的。他也没有隐瞒,给我讲了很多赚钱的方式,买国库券,股票认购权证买卖。然后,我们就一起合伙,下海了。

我开始炒过股票。我是江苏省最早的10个大户之一。当时,我们江苏这帮作家,苏童、叶兆言、黄蓓佳,他们个个都炒股,都是我带动起来的。一开始,我、苏童等几个人,我12万,其他人8万,合用一个账户投资。后来为了操作方便,我们就分立账号了。

作家写作

当时,我稿费一拿到手,就拿去买股票,正是在股市上,我掘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那个时候,我其实不太懂股票。炒股完全靠自学,我的炒股理论是:不听内幕消息,不迷信K线图,不买亏损股和ST。

当时的股市,基本上都是看内幕消息的,还有庄家联合抬庄的,我当时炒股票,一般都看大势,不做今天买明天卖的短线,我就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奉行价值投资。这些经验,其实都是通过阅读,和自己股市上的摸索总结出来的。

后来,我和矫健一起做房地产生意,他当董事长,我当总经理,到广东惠阳大亚湾搞房地产。后来,我们又到苏州郊区盖房子,在苏州阳澄湖旁的一个小镇子上。

苏州

从1990年到1994年,那几年,我做生意也算长了见识,和江湖上各色人等,各路英雄骗子打交道,生意做得不大,体会颇不少。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危机到来,银行抽回资金,受冲击最大的是房地产行业,公司资金链断裂,我们的项目也搁浅了,项目变成了烂尾楼。再后来,矫健迷上了地下外汇期货,开始瞒着我炒期货,不断输钱,以至于让我忍无可忍,终至被迫和他分手,另立山头。

我又到南京江宁禄口,在外秦淮河边,买了64亩地,搞了一个叫文豪花园的别墅项目。这个项目,是当时南京最早的别墅区之一。我现在在里头还有几套房。

作家周梅森

下海几年,多少赚了一些钱。但我毕竟是个作家,下海读书写字。金钱并不能够让我的灵魂安慰。

有一次在深圳,我遇到一个做生意的朋友,他和我聊起了我的小说。我当时突然就想,几年的经商生涯,除了口袋里多了一点钱,心里空荡荡的。我当时就想,该回家写小说了,中国不缺好商人,但缺好作家,我就转身上岸了。

我回家写小说,同时也继续投资股市。

股票市场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最大的事件,就是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原来不上市的非流通股,现在要上市流通,那么就需要给那些持有流通股的股东,按比例给予对价补偿。这个政策一推出,就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当年10月,金丰投资(现为绿地控股)启动股改,我当时是金丰投资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持股约为70.25万股,总价在200多万,因为A股连年下跌,我在这只股票上亏了不少钱。

当时,金丰投资的股改方案是10股送3.2股时,我觉得不公平,对价应该在10股送4股,最起码也要在3.8股以上。

我当时在报纸上连续写多了三封公开信,《作家周梅森致全国流通股股东的一封公开信》、《周梅森致非流通大股东并国资部门的公开信》和《周梅森致管理层的公开信》,呼吁中小散户团结起来,在股东大会上投票否决大股东的股改方案。

公开信发表之后,我的电话几乎被散户股民打爆了,他们纷纷表示对我的公开信的支持。2005年11月28日,参与投票的流通股股东中,约41%的流通股股东对金丰投资股改方案投了反对票,从而使该股改方案没有达到法定赞成比例而被否决。

这在当时是个奇迹:金丰投资成为全面股改开始之后,唯一一家因中小流通股东维权被否决的上市公司。因为这件事,我成为了那一年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经济人物其中社会公益人物的候选人。

总的来说,这些年,我在股市上的收益还不错,后面的牛市我也都赶上了,赚了不少钱。足够保障我在家里,可以安心写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OxKFWwBmyVoG_1ZzF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