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我记得,差不多是1995年夏天左右,我在南京第一次采访苏童。
当时采访的地点,大约在鼓楼和新街口之间的一个茶馆还是咖啡馆,我记不清地点了。时间是下午两三点的样子,苏童穿着T桖衫,短发,浓眉大眼,身材魁梧。我采访了一个半小时,把他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他当时的长篇小说,都问了个遍。
那时,我正在复旦大学读书,一边读书写作,也给《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和《作家》、《山花》杂志撰稿,谋生养活自己。那一次的采访,是应《作家》杂志编辑李健君的约稿。那次的苏童采访,完全根据录音整理出来,一字一字写成稿件,寄给了《作家》。
后来,因为他的新书,又五次采访苏童。以下内容,根据前几次的访谈内容,系首次发表。
张英:你享受这种快感么?你可是你们这代作家里的第一个明星作家。
苏童:这个东西我倒真是没想过。朋友对我的评价,我自己觉得很靠谱,就是这么多年你的变化就是没变化。因为我性格当中,不是那种特别自高自大的人。
从年轻时候开始,我一直认为所谓我的成名都来得早了点儿。二十六岁就写《妻妾成群》,然后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大红大紫。然后很多导演都来找我,李少红,侯咏,很年轻出了文集,我的书也很畅销,所有的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很茫然。
其实,我写作最高的目标就是《收获》能发表我的小说。然后,我的心愿都实现了,大部分人作品都发表在《收获》。我很知足。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明星。写作就是写作,你区别于人群的最大特点,就是你的写作这个动作,和写出来的东西两回事,好坏是另一回事。没有必要对人生增添什么负担。
写作上,我是不老实地写,人生还是要老老实实过。
张英:同样,你少年时候的大名,也会给人生很大压力。
苏童:这个压力确实说得很点穴。因为这种压力,我一方面比较警醒,也谈不上把压力变为动力。这个说法太不靠谱,但是压力让我选择了某一种姿态,这种姿态是写作姿态还是生活姿态,我觉得我是比较谨慎的,把自己藏得还是很好的。我想把自己的生活简单化,我从来不觉得作家的生活应该那么复杂,有几个作家的日常生活是那么像作家,更多好作家的生活都不像作家,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红过,也冷过,有几年基本上是很冷。我跟别人不太一样,跟别人心态不太一样。因为我确实是什么都见过。这话有点像江湖味道了。我不太爱说,我比较早有了那种不能说是急流勇退,但是闪避的那种下意识。因为我走红成名,名利那时候来得太早。
那时候我老觉得:为什么这个世界对我这么好。有这种感觉,因为那时候我很年轻。所以也没做好准备。这样很被动地过了几年。所以后来,慢慢冷淡下来,这个时候我反而如鱼得水。我现在特别害怕这种平衡被破坏。
好多人说话都有一种姿态,都那么渴望成功。说实在的,我早成功过了。你根据从我的经历上看,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作一个姿态。因为确实是我已经摸打滚爬过,风风雨雨里走过,倒没有什么伤痕。知道名利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扭曲的东西。
比如那个时候的生活,不像现在这样大家可以相互独立,有一个保护空间。你没去过我以前住的那个新街口。那我的生活简直不像话、不像样子,被破坏到什么程度?我认识的人,一经过新街口,就到我家坐着了。那个地方很好找,是到新街口的必经之路。谁高兴一找就进我家去了,所以永远楼下都有人敲门。
然后我又是一个腼腆的人,不好意思,从来做不出来应付和躲避,比如说我装不在家了。经常是一有人敲门就要开门,坐下来就聊。有时候就是一聊,哗一天过去,一下午过去,就这样的生活。所谓的当时的那段生活,确实是蛮累。
所以我很满意现在这样,这种有选择的开放,其实是半开放,绝对不可以把生活对外界全开放。
张英:你那么早就写出来了,好多人都妒忌。有的作家,会爱惜自己的羽毛。因为现实很残酷,没有人能够一直保持高水准。所以,有时候不写,可能最好的状态。而大胆的写,享受快乐,可能写砸了什么都砸了。
苏童:其实你刚才说的那种状态也想过。在体制内,不写没什么损失,也可以过上一种比较好的生活。
但是不写,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一种钝痛。你写一个差的东西,别人把你骂得狗血淋头的。但是一个人不写,三年五年,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会死。
我一直相信能够扔得掉的东西,名利啊,就是本来就可以扔掉的,不能扔掉的可能就是血液中东西。
张英:有人说,苏童你可以不写了。早就功成名就,别晚节不保。这种声音你一定听到过。
苏童:对。其实他可能有种潜在的暗示,你可能越写越糟。
张英:《河岸》和《黄雀记》出来,让人相信,苏童下一个新的高潮已经开始了。
苏童:你刚才说,把《河岸》作为我写作的第二时期的开始。我一直拿中美作家来比较。美国那个约瑟夫海勒,八十多岁还在写,这是很极端的例子,还有菲利普罗斯,全是糟老头子,每过两年写一部,根本没有老年之分。
但是很悲伤,我一直没有发现在中国有这样的作家,过一两年又拿出一个长篇,好坏暂不论,可能良莠不齐。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我一直在想我们七八十岁能拿出什么东西。不是还在写噢,而是两年一部。
张英:不过。这对于中国作家是一个挑战,中国现代文学,从巴金茅盾开始,他们留下的所有代表作品,其实都是在他们三四十岁写作完成的。
苏童:所以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吃牛排和米饭的问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e5odnABgx9BqZZIsI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