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李九松,在无锡南下塘游船听戏,最后竟去了阿福茶馆吃晚饭

2019-05-19     一怪食志




早就和小阿福约好,给“阿福茶馆”写篇推文。

阿福茶馆就在南下塘铁树桥堍,全国百佳茶馆。

电话刚来,正巧,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老娘舅”,也来无锡探访“阿福茶馆”的掌门人,小阿福,哈哈哈,凑到一齐,热闹热闹!

左二起:李九松,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老娘舅"。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艺术顾问。方艳华,著名女滑稽戏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梁定东,上海电视台文艺中心高级编导。其代表作小品《征婚》。小阿福,无锡电视台主持人。

《老娘舅》,是由东方电视台投资拍摄的情景喜剧,从1995到2007年,总共经历了12年时间,李九松在剧中饰演老娘舅。

吴方言里,“老娘舅”通常指那些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

李九松老师的名字据说很有说头,跟我一样,自然灾害,头上只有蓬蓬松松的九根头发,因而得名。

哈哈,真实性如何,未经“老娘舅”本人审鉴。

小阿福,本名马军,无锡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因主持一系列的阿福节目而闻名。

南下塘134号“阿福茶馆”的掌门人,正是小阿福。

“阿福茶馆”,西傍古运河,东依南下塘,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据称由五户人家的私房改建而成,面积400来平。我已去体验数次,有几个亮点介绍给怪粉们:






一楼的分隔格局没有规律,大小不一,各具特色。

有透明开放的临街卡座,有船型餐台的小聚空间,有枕河码头的露天散位,更有南下塘唯一的临河“廊下厅”,至少我认为是唯一。


廊下厅,好不容易找到两张资料照片

廊下听雨,被小阿福认为是“阿福茶馆”的一绝。

很多人专等阴雨天造访,既欲体验戴望舒“雨巷”,油纸伞和丁香姑娘的意境,又可聆听似广东丝竹名乐“雨打芭蕉”,愁情别绪的小资情调。

只可惜,即使多雨的江南,也机会难求。小阿福告诉我,他已在茶馆廊厅“人工降雨”,让客人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能“廊下听雨”。

当第一脚踏进茶馆时,客人多会被地面所吸引,光可鉴人。

这要说到一百多年前,无锡某大户人家出重金(传说,一块砖十两银)买了一批京师官府用的小金砖铺设自己的私宅。百年后,政局变革,族人尽逃,房屋废弃。

小阿福结缘小金砖于阿福茶馆一楼主厅,大约有一百多块。这批小金砖经百年岁月的浸润,已打磨成铜镜般耀眼,自然包浆厚重,人见人爱。

再说“阿福茶馆”的软装。茶馆里所有的挂件、装饰、摆物,均透着主人的学识品味。比如一进大门,隔断上方的一小小匾额,上书“茶酒”二字,虽书家吴涛无考,但两字书写大气规整,又契合茶馆宗旨,主人喜欢,客人也多有赞誉。

再有,用茶饼做成装饰画,几处作为茶台的老砖,老门板改制成的餐桌……总之,一砖、一画、一物、一茶、一器,都是小阿福用心淘来的。

小阿福拿出一款“曼峨生普”老茶,边泡边说:“这款茶的特点就一个字,苦。苦后才能甘来。”

挺有辩证法的。


怎么会想起开茶馆呢?我问。

这还得从十四年前说起。那时,电视台做阿福节目,向杭州、苏州兄弟台学习,文化一定要跟市场结合,他们的实体茶馆做的很成功。

当时无锡公花园有个老书场,平时客流不多,与小阿福一拍即合,第一家阿福茶馆由此诞生…

无锡第一家茶馆名为“庆仙茶馆”,一百多年前开的,抗日战争时期遭破坏,由荣家将老馆子迁移至荣巷,成为了“荣巷戏馆”,机缘巧合,荣巷打造历史街区又与小阿福结缘,打造“荣巷戏馆·阿福茶馆”…

这么多年,小阿福除了自己的主持人工作,同时没间断茶馆戏馆的事务,既熟悉了这一块市场和业务,又为南下塘这片店的开办夯实了基础。

五年前,南下塘“古运河·阿福茶馆”开业,整个茶馆定位“小茶、小酒、小曲、小菜”,以小博大,小中见大。

于细节处,却能看到大情怀。

五年来,影响逐年扩增,同时也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每逢周末座无虚席,平日晚间也几乎满员。

名气大了,荣誉也多了。阿福茶馆有着“全国百家茶馆·最佳主题茶馆”的称号,无锡仅此一家,江苏也仅此一家。主人小阿福还是“中国茶协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介绍了一圈茶馆回头,别怠慢了老爷子“娘舅”啊!微胖、眯缝着小眼睛、九根蓬松头发、一脸慈祥的老娘舅,走到哪里,哪里都是欢声笑语。

我和小阿福陪着“老娘舅”,乘小划船游古运河,从黑龙谭渡口到南禅寺淘沙巷,一个来回,趁着阴雨天几分凉意,老爷子兴志颇高。

拍了一通照片后,有人提议,给老娘舅的老伴让个位子,给他们俩拍张照,老娘舅一本正经地说,回去我们就办离婚了,还拍什么照?

大伙哄堂大笑:“离婚,也得拍离婚照啊!”

晚饭期间,上了一道“红烧河豚鱼”,老娘舅又开口:“我今年86了,活到这个年龄也不容易,现在吃划不来了。”又引得满席一乐。

阿福茶馆平时兼顾戏曲、曲艺界的艺术交流活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艺术家经常造访。“老娘舅”也是其中一员。

茶馆里曲声绕梁,日日不绝,锡剧、评弹、淮剧、滑稽戏,轮番上阵。

上海著名滑稽戏艺术家阿庆和小阿福

这些小茶、小曲的体现,是实实在在的,甚至茶馆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客人只接待四人以下的。

我环顾四周,整个茶馆一楼,未见有大桌头。

我对小阿福说,这样可能不合适吧,拒绝那么多客人,生意难道不受影响?

小阿福仍是满脸微笑着回答我,坚持自己的特色,以小见大,这是我们办茶馆的宗旨。


老娘舅他们上海来了七八个人,晚餐怎么安排呢?我有些疑惑。

小阿福说,楼上还有一个大包间,可以坐十四五个人呢。不过,这个大包间一般不对外开放,只是朋友间交流用。

楼上的包厢叫“聚福堂”,红漆的对开大门,金色的门钉和辅首。里面空间很大,墙上挂着字画,西侧一方小戏台,客人喝酒吃菜的同时,可以点自己喜欢的戏曲选段欣赏。


阿福茶馆的菜肴是地道的无锡本帮菜,小阿福特别强调,菜肴只求传承保留,创新放在第二步了。

所以茶馆的菜肴,主要吸引的对象是,外地的客人和本地想尝正宗地道本帮菜的朋友。


一怪沾老娘舅的光,蹭了一顿地道无锡本帮大餐,梁溪脆鳝、响油鳝糊、传统酥鲫鱼、红烧河豚鱼、红烧排骨、四喜面筋……菜名都如雷贯耳了。

仅说说其中两道——

糖醋酥鲫鱼。乍一看,像我们小时候吃的红烧鲫鱼,但入口决然不一样。

阿福茶馆用的几位老厨师年龄都在50岁上下,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年富力强。此道菜用古法泡制,骨头(无锡人把鱼刺说成骨头)特别酥松,轻易可下咽。

我平时很少吃鲫鱼,主要因为嫌刺小且多,然而这道菜吃起来,全无后顾之忧,大小骨头全能嚼得动,既美味又可口。

梁溪脆鳝。这是一道传统无锡老菜。

做这道菜的师傅,当年在全省的比赛中获得过第三名,鳝鱼现杀现烧现烙现做现吃,茶馆的厨房离餐桌很近,不超过25秒,夹起一块入口,轻轻一咬断成三段,像饼干一样酥松脆。

建议此时不用筷子,用手拿,吃后舔舔手,意犹未尽。

喝着酒听着曲儿,趁着气氛浓烈,大家请老娘舅表演个节目。

盛情难却,86岁的李九松老师,上台唱了一段锡剧《珍珠塔》选段,字正腔圆,韵味浓浓……唱完后他说,有十几年没唱锡剧了,今天一唱感觉特别好。

著名女滑稽艺术家方艳华,也为大家唱了一段锡剧经典曲目《红花曲》中的选段“锡山惠山”。

我好奇请教,上海的名角,怎么对无锡本地的戏曲这么熟悉?

方老师解释说,锡剧实际影响很大,上海人也非常喜欢,因为锡剧的曲调特别的美……


夜已深,情亦浓。小茶、小酒、小曲……难忘今宵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ObrDWwBmyVoG_1ZVD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