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日本压力,助力“新南方政策”看韩美达成印太战略合作协议

2019-11-12   兰顺正

缓解日本压力,助力“新南方政策”

——看韩美达成印太战略合作协议

作者:兰顺正

近日,韩美首次围绕韩国可以参与美国印太战略的领域达成了具体协议。据报道,在11月2日韩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尹淳九在泰国曼谷出席东盟相关首脑峰会期间,与美国国务院东亚太助理国务卿大卫•史迪威进行了协商。双方在达成协议后共同发布了以“韩美为增进新南方政策与印太战略之间的合作而努力”为标题的简报。简报内容中包括双方在能源繁荣、基础设施与开发金融机构繁荣、数字经济繁荣、人与良政与公民社会、和平与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合作等方案。不难看出,该简报的发布意味着美韩在“印太问题”上开始对接。

一方面来说,此次协议的达成可以视为韩国对于美国的妥协。众所周知,美国提出的印太战略,其核心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在2017年12月,特朗普上台后不到一年,就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三个战略性文件:《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核态势评估报告》。分别从整体国家安全、国防和核三个方面确立了美国今后的战略与政策,明确美国在原亚太地区的战略已更新为印太战略,基本上奠定了美国“印度洋一太平洋”安全架构。三个报告都将中国定为长期超过俄罗斯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和最大威胁,号召全美应对中国崛起。

而在推行印太战略的过程中,美国一直试图将韩国纳入其中。如在2017年11月特朗普亚洲之行期间,韩国青瓦台和美国白宫就曾发表联合新闻稿指出,特朗普强调“韩美同盟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安全、稳定及繁荣的关键”。2019年6月1日,美国国防部发布最新版《印太战略报告》,报告中称长期的安全联盟是美国战略的基石,再次强调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联盟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就韩国而言,在是否加入印太战略问题上一直显得比较犹豫。在安全上,韩国无疑需要紧紧依靠美国并对美国马首是瞻,但韩国同时想从中国获取贸易和旅游方面的经济红利,所以也不愿过度刺激中国。在韩国国内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印太战略提倡遏制中国,有利于美日,韩国不应为此损害中韩关系。另一种认为韩国长期以来一直被限制在东北亚地区,因此只要在针对中国的问题上谨慎应对,韩国就可以加入印太战略。

目前,韩日争端日趋白热化,处于相对弱势的韩国急需美国出面向日本施压,但是从美国现在对于韩国退出《韩日军情保护协定》一事的态度来看,韩国的期望恐怕要落空,所以韩国此次对加入印太战略持积极态度一定程度上就是向美国示好,以缓解日本的压力。

另一方面,韩国此举也有着其他的利益考量,文中开头提及的“新南方政策”就是重要因素之一。文在寅就任总统后,朝核问题引发的朝美对峙以及 “萨德”入韩导致的中韩关系遇冷,使其决定摆脱以中美为中心的传统外交路线,将目光投向东南亚这类“远方地区”。文在寅在2017 年 11 月访问印尼时推出了针对新南方地区(指东盟十国加上印度)的“新南方政策”,目的是促进韩国与新南方地区的共同繁荣,重点是构建韩国与东盟未来共同体。韩国为此提出了3P战略,以推进人才(people)、繁荣(prosperity)与和平(peace)。并准备扩大韩国—东盟基金、韩国—湄公河基金、韩国—东盟基础设施基金等。

不难看出,“新南方政策”注重东南亚,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存在不少重合之处,虽然文在寅在访华时多次强调要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但是二者在该地的竞争也是显而易见的。韩国产业研究院 2016 年 9 月发表的报告称,中韩两国对东盟的出口相似性指数从 2010 年 66.2 上升至 2014 年的 70.2。同期,中国在东盟主要四国(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的市场份额从 15.1%上升至 19.8%,上升幅度为 4.7 个百分点,大于韩国(1.2 个百分点)。尤其是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韩国 4 年来的市场份额仅增加 2.83 个百分点,而中国则提高了 8.64 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近两年在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中韩对东盟出口的相似指数会更加接近。

韩国深知,单凭自己与中国在东南亚展开竞争会比较吃力,而如果借助美国的影响则会轻松许多,因此选择搭上印太战略的“顺风车”既能取悦美国,又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推行“新南方政策”。综上,随着韩国逐渐融入美国印太战略的阵营,未来印太地区形势将变得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