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说过很多眼部疾病,但是又对其了解多少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角膜炎和结膜炎这两种眼部疾病有什么区别!
病因不同
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由于角膜外伤导致细菌或者病毒入侵诱发的炎症。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且病程长,恢复缓慢,若不能及时控制,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角膜溃疡甚至穿孔,严重者可能还会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来医治。
急性结膜炎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红眼病”,多数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具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也可在10-14天内痊愈,用药后通常可在1-3天内痊愈。但如果发展成慢性结膜炎就比较棘手,一般没有自限性,患者会有眼痒、异物感和眼疲劳、轻度充血和有少量分泌物等症状,炎症持续时间一长还会导致结膜肥厚。大多数结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属于传染性疾病。尤其到了春夏季节,人们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切忌用手揉眼,也不要用毛巾擦拭眼内。单眼发病时,要注意预防另一只眼受感染。
影响视力与不影响视力
角膜俗称“黑眼球”,是一个透明的无血管组织,光线由此进入眼内,使人们可以看到东西,所以角膜一旦发炎,视力就有可能受到影响。
结膜炎则发生于结膜,即覆盖于上、下眼睑内面和“眼白”上的透明黏膜组织,含有丰富的血管,但不参与影响视力。
畏光与不畏光
由于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支配,角膜炎发作时,常常会有眼痛,并在眨眼时加重的症状,这种疼痛会一直持续到炎症消退,同时还可伴有畏光。
单纯的结膜炎则表现为异物感、发痒、灼烧感等,往往不会有疼痛和畏光症状。
眼一生视光服务机构指出, 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尤其当病变发生于角膜中央的瞳孔区时,患者的视力下降会更加明显。角膜炎病程长,恢复缓慢,若不及时得到控制,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最终可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